基于CDIO理念的大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培养探索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ffon1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CDIO教育理念是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最新成果,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而21世纪的大工程,对工程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后备工程师的大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工程意识,提高工程能力。本文以工程认识课程建设为案例,采用CDIO的教学理念,通过对课程目标、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解决问题,激发其研究兴趣,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能力,探索大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CDIO 教育理念 工程意识 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1-0053-01
  
  一、引 言
  工程技术人才对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工程人才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现代的工程充分体现了学科的综合与复合。相对于科学家而言,工程师的素质要求不仅会分析,而且更善于综合,能够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为适应科技飞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综合设计与工程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已成为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培养出合格的工程人才,以适应新形势下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创新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瑞典皇家技术学院等4所工程大学发起,全球多所大学参与,合作开发的一个国际工程教育合作项目,建立了新型的工程教育模式,称为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模式,[1~3]即“构想—设计—实施—操作”,是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和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CDIO理念[4]是:充分利用大学学科齐全、学习资源丰富条件,以尽可能接近工程实际,涉及技术、经济、企业和社会的团队综合设计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结合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CDIO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在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集社会、历史、科技于一体的大系统适应与调控能力四个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三、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认识教学改革
  工程训练中心承担全校学生工程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实行卓越工程师规划,借鉴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面向工程、面向实践、强化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尽早地、更多地接触工程实际问题,让学生尽早领略工程技术的精华,更多地引进工程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使学生建立起牢固的工程概念或工程意识,这是CDIO理念中实现工程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主要针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启蒙,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工程环境中进行学习,从对实际产品的认识、分析出发,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工程能力。
  1.教学目标
  工程认识课程建设目标从三方面考虑,首先,让学生了解工程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让学生明确工程的重要性以及工程师对社会的贡献,激励学生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而努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规划未来职业发展的意识。其次,通过工程认识课程的分单元的教学过程,重点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真实的工程氛围,加大实践动手环节,让学生了解现代机电产品工程的概貌,工程认识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提供了多学科相互结合的教学环境,课程内容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对改变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工程能力,启迪创新思维与研究精神,增加学生对现代化的工业生产的适应性,形成大工程的理念将起到非常大的帮助。最后,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了解工程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学会资料检索、调研、分析和整理,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工程创意实践,体验解决工程问题的具体过程和分析方法,开展团队合作和交流。
  2.教学方法
  学生是CDIO工程教育中的最重要元素,也是其直接利益相关者。CDIO工程教育改革要走向成功,首先要做到的是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世界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创造性人才的脱颖而出往往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5]
  工程认识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操作实践为中心,将“讲、做、参观、讨论”等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CDIO教育理念所提倡的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上进行综合培养的教学模式。[6]并且按照CDIO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使学生在掌握工程知识的同时,切实培养其动手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实践效果总结
  工程认识课程,结合CDIO能力大纲和标准,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的不断探索和改革,构建以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工程环境下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培养工程意识与提高工程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培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素养,培养了学生作为未来工程师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高雪梅、孙子文、纪志成.CDIO方法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08(5):69~71
  2 Edward F. Crawley, Johan Malmqvist, Soren Ostlund, Doris R. Brodeur.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CDIO Approach[M]. Springer, 2010
  3 朱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改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98~99
  4 钟金明、李苑玲.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6):67~69
  5 左远志、蒋润花、杨小平.以创新设计为导向的CDIO工程教育培养模式[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3):118~122
  6 陈春林、朱张青.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学科教育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10(1):30~33
其他文献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边境线长4060公里,毗邻越南、老挝、缅甸三国,现有18个国家一类口岸和7个二类口岸,是“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经
期刊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试图占领华尔街。10月8日,“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呈现升级趋势,千余名示威者在首都华盛顿游行,逐渐演变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当然,“占领华尔街”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制度下的资本剥削和金钱政治,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与美国人的理财观念和超前消费习惯不无关系。很多美国人习惯于今天花明天的钱,他们必须依靠稳定的工资来偿还银行的负债。这种方
产权缺失是日本风险资本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造成产权缺失的原因是日本所特有的一系列制度问题,而且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制度问题愈加突出.所以,日本为打破当前风险资本
【摘要】房建工程一般周期比较长,可以说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果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房建工程的功能和质量都将得不到保障,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说做好施工现场管理对于房建工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施工的现场不但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还要时刻对施工过程进行监控,要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让员工认识到施工现场管理对房建工程质
非公企业经营者、业主和科技人员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大作用,如何调整非公经济在整个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对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分析2008年经济危机与全球保护主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在短期和中期的视野下,持续的全球化以及逐渐清晰的区域和全球治理并没有导致传统保护主义的加剧,但是由跨国公司引起的保护主义的新形式可能会日益明显。  关键词:全球化保护主义全球生产网络  一、注重实效的全球化  表1通过对TNCs的作用分析简单反应映出全球化及其影响。  表1的数据表明,TNCs的外国分支机构的全球销售额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交易增长迅速,远超同期外贸增长速度,2015年跨境进口交易额接近6000亿元,较2008年增加16.6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9.71%,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境内开
期刊
【摘 要】Rss订阅、新浪微博、Twitter、QQ邮箱的“广播”、SNS网站“新鲜事”作为五种典型性信息推送工具,它们在当今社会所运用的次数越来越多。除了信息传递的功能之外,它们还有效地粘合了当下社会里日渐疏离的人际关系,实现了人际的裂丝传播。这几种工具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区别。其理论基础除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和“媒介是人的延伸”外,还有施拉姆的“小媒介”理论。如何将这些工具的功能发挥到
期刊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创新进程的不断加快,创新活动的开展和运行已远非单一主体所能承担,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多种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已成为解决复杂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新的科研组织形式和切入点,逐步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传播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  一、协同创新概述  自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概念后,技术创新开始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从创新的参与要素看,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