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共育有九个子女,他们个个成才,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是极少见的。这与梁启超的教育培养有密切关系。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他给孩子的书信和相关家书中。从这些家书可以看出梁启超在晚清民初“家事、党事、国事无不令人气尽”的感受。有研究者说,梁启超家书就是一个伟大的教育范本。
梁启超一生所写的家书超过百万字,字字都是满满的爱。相比于其他文字,他写家书极为随便,想到哪就写到哪,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毫无顾忌,语气平和,幽默,诙谐,多白话,有时甚至感觉像个女人,唠唠叨叨,婆婆妈妈,充满了“儿女情长”。有时他在信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甚至还向孩子们撒撒娇。当其他孩子们在美国、加拿大留学时,只有被昵称为“老白鼻”(老Baby)的小儿子梁思礼在身边,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被梁启超看在眼里,并告知远方的哥哥姐姐,如老白鼻“天天自己造新歌来唱,有趣得很”;老白鼻“专做韵文,隔几天便换一首,也没有人教他,他总是在那里哼哼”。
梁启超对子女们没有偏爱,但为了避免子女们因主观感觉上的偏爱而闹小情绪,梁启超有时会给在海外的子女们统一寫一封信,让大家传阅,而且信中对每个人都会夸奖一番,甚至对儿媳林徽因、大女婿周希哲也时常夸奖。不过,他有时也爱耍“小心眼”儿,尤其是对林徽因。相对于自己子女来说,林徽因毕竟属于外人,但他又视林徽因为亲生女儿,因而对她的爱和教育也是深沉的,但为了避免孩子们有小心眼儿,他对林徽因的爱又不能太露骨,所以,经常给梁思成和林徽因单独写信。
在一般家书的家常“唠叨”与人伦情感之外,梁启超更多的是与儿女们谈学问、聊人生,为他们的未来进行谋划。由于梁思成是长子,梁启超自然认为长子担负着更大的学术和教育使命。因此他对梁思成的期望也最大,在专业教育、人生规划上,倾注的心血尤其多。思成留美学习建筑,梁启超认为他毕业后应与林徽因到欧洲待上一年或几个月“开开眼界”,并为此筹措经费,详细规划行程。他担心梁思成所学太过专门,不利于生活与交友,太过专门会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因此,他希望梁思成毕业后,花时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某个方面。
家书因具有私密性,有时更能反映梁启超的思想及其变化。例如他对因北伐战争而引起全国性杀伐就很痛心,因此坚决反对梁思忠回国到北伐军中去“冒险”。他实在讨厌政治生活,但“完全旁观畏难躲避”,良心又过不去。面对如此局面,他“天天在内心交战苦痛中”。
中国素有“家书”传统,《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曾以各种版本行销多年而长盛不衰,相信“梁启超家书”也将步入这一行列,成为中国“家书”传统的重要内容与延绵不绝的重要一环。
梁启超一生所写的家书超过百万字,字字都是满满的爱。相比于其他文字,他写家书极为随便,想到哪就写到哪,想说什么就写什么,毫无顾忌,语气平和,幽默,诙谐,多白话,有时甚至感觉像个女人,唠唠叨叨,婆婆妈妈,充满了“儿女情长”。有时他在信里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甚至还向孩子们撒撒娇。当其他孩子们在美国、加拿大留学时,只有被昵称为“老白鼻”(老Baby)的小儿子梁思礼在身边,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被梁启超看在眼里,并告知远方的哥哥姐姐,如老白鼻“天天自己造新歌来唱,有趣得很”;老白鼻“专做韵文,隔几天便换一首,也没有人教他,他总是在那里哼哼”。
梁启超对子女们没有偏爱,但为了避免子女们因主观感觉上的偏爱而闹小情绪,梁启超有时会给在海外的子女们统一寫一封信,让大家传阅,而且信中对每个人都会夸奖一番,甚至对儿媳林徽因、大女婿周希哲也时常夸奖。不过,他有时也爱耍“小心眼”儿,尤其是对林徽因。相对于自己子女来说,林徽因毕竟属于外人,但他又视林徽因为亲生女儿,因而对她的爱和教育也是深沉的,但为了避免孩子们有小心眼儿,他对林徽因的爱又不能太露骨,所以,经常给梁思成和林徽因单独写信。
在一般家书的家常“唠叨”与人伦情感之外,梁启超更多的是与儿女们谈学问、聊人生,为他们的未来进行谋划。由于梁思成是长子,梁启超自然认为长子担负着更大的学术和教育使命。因此他对梁思成的期望也最大,在专业教育、人生规划上,倾注的心血尤其多。思成留美学习建筑,梁启超认为他毕业后应与林徽因到欧洲待上一年或几个月“开开眼界”,并为此筹措经费,详细规划行程。他担心梁思成所学太过专门,不利于生活与交友,太过专门会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因此,他希望梁思成毕业后,花时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某个方面。
家书因具有私密性,有时更能反映梁启超的思想及其变化。例如他对因北伐战争而引起全国性杀伐就很痛心,因此坚决反对梁思忠回国到北伐军中去“冒险”。他实在讨厌政治生活,但“完全旁观畏难躲避”,良心又过不去。面对如此局面,他“天天在内心交战苦痛中”。
中国素有“家书”传统,《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曾以各种版本行销多年而长盛不衰,相信“梁启超家书”也将步入这一行列,成为中国“家书”传统的重要内容与延绵不绝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