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双语教学方兴未艾,但各高等院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师生双方英语水平不高这个关卡,其开展并不顺利。为保证双语教学质量,逐渐推广双语教学,本文提出了分步到位观点,以“广泛渗透、重点建设”的方式,分层次开展双语教学。
[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措施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192-01
教育部在2001年8月下发的教育[2001]4号3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4号文件提出了12条意见,其中第八条指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教高司函[2002]152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学建设与改革一项将双语教学作为主要观测点,其A级标准为≥8%。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7号)。这一系列政策促进了高校双语教学活动的开展。
无疑,开展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实现与国际接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学科前沿,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但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目前各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学生在第四学期末未通过国家英语四级测试的比例较大,如果让他们突然面临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他们如何去听懂讲授,理解概念,在这一层面上,教学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四号文件指出的“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是非常重要的。双语教学不能硬性实施,应按分步到位的原则分步实施。
一、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师外语水平
目前,主要是使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和教师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课程能否成功开设。由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双语教学面临三大困难:一是阅读。阅读汉语文章时,遇到个别不认识的字,并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但阅读英文文章时,经常会因不认识的单词而中断,从而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降低阅读速度和阅读兴趣。这个习惯一定要改变,否则当学生面对数百页的英文教材时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二是听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的一点是师生互动性,如果学生听说能力较差,将影响与教师的交流,影响对课程的深入理解。试想,学生连基本的语言描述都听不懂,如何去理解深层的专业理论。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以读为主,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近年的扩招,英语教学班级规模逐渐增大,更增加了听说能力培养的困难;三是写作能力,教师要流畅地书写板书,学生要运用英文完成作业和考卷,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两者不可有所偏颇,厚此薄彼。
二、全线散开,逐渐渗透
双语教学不是某几门课程,某几位教师的事情,全面提高学生外文水平,应从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師做起,从学生入校的那一刻做起。每位教师在讲授每一门课程的过程中,对一些专业术语都用外文标注,可以不做解释,关键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氛围,一个时刻学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逐渐准确地理解专业词汇。经常鼓励学生用外文完成作业,逐渐提高学生使用外文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双语教学的开展要做好规划,对于确定开展的课程,教师可先介绍一些适于学生阅读的外文资料,“专业外语”课程的内容可向本课程涉及学术领域倾斜。经过2—3年的渗透,到大学的3或4年级适度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三、分类实施,稳扎稳打
不是每一门课程都要实施双语教学,中国历史、文学等文化底蕴很深的课程,必须使用中文讲授;一些基础课如数学等也不必实施双语教学,而对于经济管理类、电气信息类等学术水平与国际水平有差距的专业知识应尽量实施双语教学,以便准确把握国际上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稳扎稳打,不可急功冒进。首先要从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两方面严格考核双语教学教师的任教资格;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考评体系和教学目标要求;再次要为双语教学的开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灵活的机制,教学过程若困难较大,应允许教师中断或汉、英兼用进行授课,并适当增加课时和课外辅导,保证专业知识的学习。再次应充分考虑学生外文水平的差异,采取选课制,即一门课程分中、外两种语言同时授课,由学生选择。外文基础好、兴趣浓的学生组班实施外文授课方式,其他学生采取中文授课,分类进行,既保证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最后,条件不成熟的学校,可采取外文教材,中文讲述的方式或开设实验班的方式逐渐过渡。总之,各校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和生源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实施金字塔,夯实基础,稳固塔身,突出塔尖,及时总结经验,扎扎实实做好双语教学改革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为什么要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3(11).
[2]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01).
责任编辑:杨柳
[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措施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8-0192-01
教育部在2001年8月下发的教育[2001]4号3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4号文件提出了12条意见,其中第八条指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教高司函[2002]152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学建设与改革一项将双语教学作为主要观测点,其A级标准为≥8%。教育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启动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137号)。这一系列政策促进了高校双语教学活动的开展。
无疑,开展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实现与国际接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学科前沿,更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但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目前各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学生在第四学期末未通过国家英语四级测试的比例较大,如果让他们突然面临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他们如何去听懂讲授,理解概念,在这一层面上,教学质量势必受到影响。四号文件指出的“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是非常重要的。双语教学不能硬性实施,应按分步到位的原则分步实施。
一、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教师外语水平
目前,主要是使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和教师英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课程能否成功开设。由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双语教学面临三大困难:一是阅读。阅读汉语文章时,遇到个别不认识的字,并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但阅读英文文章时,经常会因不认识的单词而中断,从而影响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降低阅读速度和阅读兴趣。这个习惯一定要改变,否则当学生面对数百页的英文教材时会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二是听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的一点是师生互动性,如果学生听说能力较差,将影响与教师的交流,影响对课程的深入理解。试想,学生连基本的语言描述都听不懂,如何去理解深层的专业理论。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以读为主,忽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近年的扩招,英语教学班级规模逐渐增大,更增加了听说能力培养的困难;三是写作能力,教师要流畅地书写板书,学生要运用英文完成作业和考卷,写作能力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师资培养,提高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两者不可有所偏颇,厚此薄彼。
二、全线散开,逐渐渗透
双语教学不是某几门课程,某几位教师的事情,全面提高学生外文水平,应从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師做起,从学生入校的那一刻做起。每位教师在讲授每一门课程的过程中,对一些专业术语都用外文标注,可以不做解释,关键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氛围,一个时刻学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逐渐准确地理解专业词汇。经常鼓励学生用外文完成作业,逐渐提高学生使用外文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双语教学的开展要做好规划,对于确定开展的课程,教师可先介绍一些适于学生阅读的外文资料,“专业外语”课程的内容可向本课程涉及学术领域倾斜。经过2—3年的渗透,到大学的3或4年级适度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三、分类实施,稳扎稳打
不是每一门课程都要实施双语教学,中国历史、文学等文化底蕴很深的课程,必须使用中文讲授;一些基础课如数学等也不必实施双语教学,而对于经济管理类、电气信息类等学术水平与国际水平有差距的专业知识应尽量实施双语教学,以便准确把握国际上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实施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稳扎稳打,不可急功冒进。首先要从外语水平和专业水平两方面严格考核双语教学教师的任教资格;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质量考评体系和教学目标要求;再次要为双语教学的开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灵活的机制,教学过程若困难较大,应允许教师中断或汉、英兼用进行授课,并适当增加课时和课外辅导,保证专业知识的学习。再次应充分考虑学生外文水平的差异,采取选课制,即一门课程分中、外两种语言同时授课,由学生选择。外文基础好、兴趣浓的学生组班实施外文授课方式,其他学生采取中文授课,分类进行,既保证了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最后,条件不成熟的学校,可采取外文教材,中文讲述的方式或开设实验班的方式逐渐过渡。总之,各校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和生源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实施金字塔,夯实基础,稳固塔身,突出塔尖,及时总结经验,扎扎实实做好双语教学改革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为什么要对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3(11).
[2]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01).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