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索因卡对莎士比亚创作艺术的借鉴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n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为非洲获得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素有“非洲的莎士比亚”的美称.他在戏剧创作上时常以莎士比亚为师,推出了《狮子与宝石》《森林之舞》《裘罗教士的磨难》《死亡与国王的侍从》《巴阿布国王》等一系列颇具莎士比亚艺术风格的戏剧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出现的五幕结构、五步韵律等结构特点,而且借鉴了莎士比亚的死亡描写、预言描写、狂欢仪式、丑角编排、内心独白、词汇表达等创作技巧.索因卡对莎士比亚创作艺术的借鉴既是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价值体现,也反映了索因卡融会贯通和开辟创新的戏剧才能.
其他文献
女性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将实现妇女解放和权利发展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并为之努力奋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女性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道路,完善了妇女解放和权利发展的法律法规,并为中国妇女的权利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制度安排.新时代妇女解放与权利的充分实现需要进一步把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促进女性平等参与经济活动,加强对女性自主意识的培养,建构妇女解放和权利发展的话语权.
恩格斯晚年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内含的国家演进规律的思想内容,一以贯之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在论述现代国家问题时秉持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实践原则的方法论,由此形成的现代国家的理论范畴,包括国家的职能领域、国家的价值内核、国家的演进趋势、国家的制度形态、国家的存在方式等,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国家定型实践阶段不可或缺的理论观照来源,从而不仅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依据,更为坚守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提供思想认知的精神动力
曾巩一生生活艰辛、仕途蹭蹬,数度罹患严重疾病,有时甚至濒临死亡边缘,又有数位至亲因疾而过早离世.这些来自自身与至亲的生理病患无时无刻不在困扰、折磨着曾巩,致使其齿发脱落、形体早衰.曾巩诗歌经常描述病态、反映病情、自称老病,有关衰老、孤独、贫穷与困顿的词汇频繁出现,流露出浓厚的“疾病情结”.其涉病诗歌题材独特,极具开拓性,而且还深藏着丰富的精神意蕴,隐喻着诗人生理、生存与政治等多重困境.在曾巩笔下,疾病书写重点不在展示病痛的过程与病体的医治,而在探讨疾病与衰、老、弱和死的关联,以隐喻人生的短暂、孤独与无常,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史上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段.随着思想层面的进一步解放,中国的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中国整体文化格局的变化以及各文化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变化,使得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在整体上呈现多元、互渗的状态.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最核心的美学特质是平民化的美学视角,此时的艺术创作聚焦于表现代表个体意志的平民阶层的生存状态,从而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时代特征.20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在时代特有的情境中,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文化自省与自觉,体现出强烈的人文精神关怀,彰显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
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西安市高陵区马家湾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7个,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陶器、石器等,其年代主要为半坡四期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
2013年5~7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恒安街北侧御昌佳园的北魏墓群进行了发掘.其中M113为带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出土了以陶俑为主的器物50余件,为研究大同地区北魏平城时期的丧葬制度、出行仪仗、民族融合及服饰发展等提供了新材料.
2018年4~8月,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河南省义马市上石河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了一批春秋早期墓葬.其中M18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属春秋早中期中型贵族墓葬,共出土铜器、玉器14件;马坑MK4也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坑内埋葬2匹马和1只狗,出土铜器、骨器11件.该墓及祔葬马坑的发掘,为研究豫西地区春秋时期的葬制和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法律援助条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法律援助的发展与实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抓紧制定法律援助法,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关键举措,更是利国利民的重大法治工程.法律援助法的制定应当遵循基本的哲理思维.其中,“人本主义”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实践之本,人权保障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实践的理论基础,“国家责任、政府义务”是法律援助立法与实践的基本理念,“国家本位、社会本位、个人本位”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实践的主要维度.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具有不可忽视的公法属性.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
2004~200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高陵区米家崖村发掘清理了28座战国时期墓葬,其中M3、M9、M14、M49四座墓保存较好,出土器物较为丰富.这些墓葬中普遍出土两套随葬品:一套为秦墓常见陶器,另一套为比较少见的低温陶器、低温陶俑.米家崖秦墓的发掘不仅为战国时期秦墓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而且对于各类陶俑制作与发展源流以及其后秦兵马俑源流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全面搜集和整理了哈拉帕文化遗址出土的珠子,对其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哈拉帕的珠子经过了两次比较大的发展变化,第一次发生于哈拉帕城市文明诞生时;第二次发生于哈拉帕城市文明衰落后.哈拉帕文化的珠子原料丰富,型式多样,区域间差异小.通过北方贸易通道、伊朗高原陆上和波斯湾海上贸易通道,哈拉帕地区的珠子远销中亚和西亚,目前在东亚地区尚未发现,有待未来更多的考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