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幼儿戏剧表演探析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un6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幼儿戏剧表演是让幼儿根据成人选择的剧本背诵台词、练习动作、反复排练,直至呈现出成人满意的戏剧艺术效果。这种表演比较封闭,不仅压抑了幼儿主动创作的愿望,也限制了幼儿戏剧能力的发展。而我们当前倡导的开放式的幼儿戏剧表演,是指有“表演”欲望的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创造可多次传递的、不断丰富的舞台性戏剧作品。〔1〕这样的戏剧表演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再创作。可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艺术活动。
  大班戏剧主题活动“花木兰”取材自豫剧《花木兰》,讲述的是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得胜后不愿做官,只求与家人团聚的故事。教师引导幼儿选取他们最感兴趣的情节,创编了剧本大纲,并分为四幕:第一幕“木兰练功”,第二幕“木兰打仗”,第三幕“庆功宴”,第四幕“木兰回家”。下面,我就以“花木兰”为例,阐述开放式戏剧表演的特征及教师指导策略。
  一、开放式幼儿戏剧表演的特征
  1.角色的开放
  在开放式戏剧表演中,如果遇到多名幼儿想扮演同一角色的情况,教师会采用轮流扮演、平行角色、交换角色、增删角色等策略,满足幼儿的表演愿望。
  如,第一幕“木兰练功”中只有花木兰一个角色,师幼讨论后决定采用平行角色的策略,五名幼儿轮流出场扮演使用不同兵器、练习不同功夫的花木兰,且第二、第三、第四幕中的花木兰也分别由不同幼儿扮演。平行角色策略为更多幼儿提供了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也避免了一名幼儿因全程表演而承受过多压力的问题。
  又如,在第三幕“庆功宴”中,幼儿在初创时设定了皇帝、花木兰和舞者三种角色。在第一次片段排演后,有两名幼儿发现自己不适合扮演舞者,便根据自身的兴趣分别增设了弹奏琵琶的乐师和宫女的角色,不仅丰富了表演内容,也施展了自己的特长。
  此外,儿童的戏剧天性决定了他们的欣赏带有参与性,因此在表演过程中并无明确的演员和观众之分,台下的幼儿可以对台上的演员提出意见和建议,甚至直接上台示范或者参与表演。两者的角色身份是可以频繁转换的。如,在“庆功宴”一幕中,台上小演员向台下观众们喊道“请跟我们一起高呼‘我们胜利了’”,并走下舞台主动邀请他们上台,于是,观众们就参与到戏剧表演中了,和演员们一起跳舞庆功。
  2.情节的开放
  开放式戏剧表演反对剧本先行。表演的剧本并非现成的,而是幼儿在表演过程中产生的,它“只是幼儿表演的文案记录,或只是最后剧场演出的剧本”。〔2〕幼儿才是表演的中心。
  首先,开放式戏剧表演没有固定的起讫,即表演的开幕并不一定是全剧的开始,而闭幕也不一定是全剧的终结,幼儿可以选取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片段进行表演。
  其次,由于不同幼儿的参与,同一幕会出现不同的情节。如第二幕“木兰打仗”中两军对垒剧情的排演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节:第一次排演时,扮演花木兰军队士兵的多为男孩,他们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一鼓作气完胜“敌军”;第二次排演时,扮演花木兰军队士兵的多为女孩,她们虽然顽强抵抗,但仍没能击退“凶悍”的“敌军”,于是“将军”下令暂时撤退,重整旗鼓,改变阵型后再战。
  3.空间的开放
  开放式戏剧表演的场所不是固定的,哪里都可以是幼儿表演的舞台。如,“木兰打仗”一幕,幼儿就走出活动室,将操场当作战场,将滑梯、土堆等看作堡垒,得胜后则列队绕着走廊高呼胜利的口号。在后期巡演时,幼儿又将舞台设在过道上,将观众席设在楼梯上,像极了古希腊人依山而建的圆形剧场。
  二、开放式幼儿戏剧表演活动的指导策略
  1.剧场评论
  开放式戏剧表演的过程是师幼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等多种形式的剧场评论不断地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建构戏剧经验的过程。
  无论片段排演还是完整排演,排演结束后,师幼都会共同对表演进行评论,其中包括欣赏者对演员的评论和演员的自我评论等多种形式。“演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你能来给大家表演一下吗?”剧场评论允许多种观点存在并发生交流和碰撞,每个幼儿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也会接受他人合理的建议。大家通过民主、平等的协商共同致力于戏剧作品的创作。
  如,在对第二幕“木兰打仗”进行片段排演后,幼儿发现并提出了这些问题:“花木兰军队自己人打自己人了!”“将军命令摆的阵型(前期幼儿一起练习过‘鸳鸯阵’和‘三角阵’,而排演时‘将军’即兴喊出了‘十字开花阵’)没听说过,士兵们不会!”针对这些问题,师幼经过讨论作了如下改进:所有花木兰军队的士兵都带上腕花,从而与敌军有所区别;将军的口令应是士兵熟悉并且练习过的。可见,剧场评论是每一次排演、演出后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推动了演出的不断丰富、完善。
  2.制订契约
  制订契约有助于解决戏剧表演活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种“契约”是师幼共同制订的,而非教师单向下达的规定或命令。
  如,排演“木兰打仗”时,师幼共同制订了关于攻击范围的约定:“敌我双方攻击的范围仅限于兵器与兵器的接触,不能攻击对方身体。”这一契约是师幼基于安全考虑而提出的。又如,当舞台上的演员背对观众表演时,观众提出“只能看到演员的屁股了”“我们都看不见谁是谁了”……于是师幼制订了“半边脸”的约定,即演员表演时至少要有半边脸面对观众。
  3.运用一定的戏剧教学策略
  排演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戏剧教学策略推动戏剧表演活动并激发幼儿进行戏剧创作。这些策略主要有:
  ●“教师入戏”策略。教师以角色身份进入戏剧,与幼儿共同表达、创作、表演。如,“木兰练功”一幕表演完后,有个演员仍手持宝剑不停地耍弄,非常兴奋,不愿停下。这时教师以将军的身份入戏,对这位扮演花木兰的演员说:“天色已晚,请立刻休息,准备明天的战斗。”于是“花木兰”大声回应道:“是,将军。”立刻停止了练功,躺到了地上“睡觉”。   ●“旁述”策略。在教师口头叙述故事的同时,幼儿表演故事。教师可通过语音、语调等的变化为幼儿营造戏剧氛围,同时给予幼儿一定的提示和帮助。如,在第三幕“庆功宴”结束时,教师旁述:“听说木兰快回来了,妈妈、爸爸、姐姐、弟弟都站在村口等着迎接木兰。木兰终于到家了……”此时,第四幕的演员在教师的旁述提示中登场了。可见,旁述起到了衔接剧情、提示场景转换等作用。
  “旁述”策略还可以帮助幼儿融入情境。如,在表演第二幕花木兰军队行军时,“士兵”们只是在“将军”的带领下绕舞台踏步行进。此时,教师旁述:“刮大风了……”“士兵”们一听,有的用手臂挡住前额,放慢了步伐;有的侧过身来横着走……教师继续旁述:“风终于停了,哇,前面有一座好高好高的山。”于是“士兵”们便弯下腰,手脚并用地作出向上攀爬的动作,还时不时地擦汗,或抬头远望,仿佛在看还要走多少路才能到达山顶;有的还使用了“登山工具”,用力将“凿子”凿进“岩石”,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前进……
  ●“具象化”策略。教师可通过“引导想象”和“讨论练习”的方式,启发幼儿将想象中的行动具体呈现出来。〔3〕如,在排演第一幕“木兰练功”时,扮演花木兰的幼儿只会向着正前方拉弓射箭,动作较为单一。教师便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想象:“假如左边冲过来一个敌人,你要怎么做?”“假如你的背后出现一个敌人要偷袭你,你要如何应付?”“一支箭向你的胸口飞来,你怎么躲避?”……在后续排演中,该幼儿的动作就丰富了许多,他时而身体右倾,向左前方发射;时而转身单腿跪下,从背后取箭,向前方发射;时而后倾身体躲避攻击,随即起身发射……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小组或集体的讨论丰富角色的动作、造型。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音乐、舞蹈、美术等延伸性表达工具引入戏剧表演中,以激发幼儿的表达表现。如,第一次演出时,师幼为第一幕“木兰练功”配上了歌曲《男儿当自强》,很好地烘托、渲染了气氛,使演员们更加专注、投入。
  总之,开放式戏剧表演的过程是幼儿主动建构戏剧经验的过程,它不仅是幼儿戏剧创作的成果,亦是教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金梅.论儿童戏剧教育的组织形式〔J〕.幼儿教育,2011,(1/2):30-32.
  〔2〕张金梅.幼儿园戏剧综合课程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林玫君.创造性戏剧理论与实务:教室中的行动研究〔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5:15.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绘本《叮咚——是谁呀》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故事情节简单,绘本的开始部分讲述了小动物到小宝家去做客的情节,后面呈现了小宝过生日的惊喜,使故事出现了小高潮;二是对话重复,在绘本中出现最多的是小宝说的“你好,你好,请进,请进,我在等你哦”和动物说的“小宝,祝贺你”,语言具有一定的韵律感和重复性;三是绘本中出现了许多动物形象,有小班幼儿比较熟悉的母鸡、小狗、小猪和小兔,也有不太熟悉的袋鼠、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一个生态变迁的过程,他们会面临种种挑战。以往我们在帮助孩子应对这些挑战时,往往比较重视孩子的知识准备、习惯养成等,而比较忽视孩子面临这些挑战时的心理感受。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孩子入小学后可能出现的问题有62.84%集中在情绪方面,但家长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做相应的准备。而从对小学方面的调查来看,有34%以上的一年级新生出现不适应现象,表现出学习兴趣低落、恐惧、焦虑
随着信息化技术与网络宽带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应用已经甚为普及,即时通讯、网络社区、电子书、微博、微信等浪潮一波一波汹涌而来,公交车上、地铁站、餐馆甚至马路上,随处可见对着手机说话、聊天、收邮件、刷微博的人。运用智能手机开展相关工作,也应是幼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大趋势。之前虽有一些机构开发出了手机端幼儿教育应用产品,但大部分停留在育儿知识、儿歌、古诗和识字等内容的单向提供上,没有与云计算技术结
摘 要 文本分析是教师研习教材和课标的过程,也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工具。在教学实际中,文本分析以教材和课标为重要载体嵌套于课程环境下,对游戏教学设计有着独特的启示作用,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全面细致的挖掘,以帮助教师优化游戏教学设计,创新游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独特价值。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文本分析;游戏教学;游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
秋意渐浓,我和孩子们收集了各式各样的落叶,然后一起把叶子擦干净,细心地夹在书里压平。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树叶有了很多新的发现,如树叶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等,所以他们对即将利用树叶开展的活动充满期待。当我出示范例并示范将纸覆盖在树叶上用蜡笔平涂的方式制作“树叶身份证”时,孩子们都格外兴奋,迫不及待地选择材料开始操作。  “老师,琳琳破坏叶子!桌上都被她弄脏了!”忽然有人“告状”。很多孩子
1.重新审视已有的教育活动目标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明晰制订教育活动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拍球活动指向的是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以及专注、坚持等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至于最终孩子们能否如教师期盼般表演出令人震撼的篮球操,并不是该活动的本质诉求,而只是可能产生的一个外显结果。案例中教师组织拍球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到别的幼儿园孩子精彩的拍球表演而感到震撼,所以也想让本园大班幼儿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许多教师在指导幼儿的建构游戏时,要么过度追求结果,严格把控幼儿建构的内容和形式,以致压抑幼儿的创造性表达;要么对幼儿的建构游戏听之任之,不加干预,以致错失许多教育机会。基于上述现状,我们有必要思考:教师应该如何支持幼儿的建构游戏,何时支持以及采取什么方式去支持?教师如何基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挖掘建构游戏中的生长点,促进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以下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或许会给我们些许启发
每年学费高达10万元人民币的南京某国际幼儿园引来了人们的热议。  “天价幼儿园只是幼儿教育乱象中的缩影。”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采访时称,目前全国3~6岁的学前儿童有近6000万名,但是《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只有2179万名入园就读。实际上,从1995年开始,近10年来,包括适龄儿童入园率、幼教师资等幼儿教育的各项指标都在逐年下降。在各地调研的过程中,储朝晖发现幼儿教育
为了寻求幼儿园学习活动中时间空间、学习资源、组织方式上的突破,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上海徐汇区教育学院学前学习研修中心组带领区域内的幼儿园开展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们感受到了项目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及其与真实世界联系、跨学科学习、面向未来等核心要素。本期刊登的几篇文章呈现了他们对项目活动的探索,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不再是“教”幼儿学习
摘 要小学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实现“用教材教”,深入研读教材,主动挖掘梳理法治教育内容,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开发多元评价方式,将法治教育延伸至学生的家庭与社区生活。如此,才能提升低年段法治教育效果。  关 键 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用教材教;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8-00-03  品德课程更名为“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