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河北民歌的情况进行阐述,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民歌将会蓬勃兴起,民歌的内涵也会有所改变。
关键词:河北民歌地方特色发展前景传统民歌现代民歌
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
一河北民歌的地方特色
民歌是一个闪光的概念,它的生命永远在燃烧。河北民歌在音调、体裁、风格、演唱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冀中平原的民歌河北乡土气息最为浓郁。
河北省民歌以地理位置划分为冀中平原区、西部太行山区、冀东唐山及冀东北承德的部分地区、北部张家口地区、冀南地区大致五部分。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传统民歌、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民歌、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民歌三大类。要研究创作河北民歌,首先要了解河北的地方特色,它的地域分布、风格(包括分类)等方面的情况,并加以认真研究仔细筛选,运用到创作中去,这样作品才能突出河北的地方特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河北民歌音乐特点,有一些浅薄的认识,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帮助,多提建议,以使我们一起进步,把我们的河北音乐发展的更加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突出我们河北的民族特色,使得中国人了解河北,世界人认识河北。下面谈几点我的认识:
首先,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色彩区。大致可划分为:东临渤海属于沿海地区,中部为广袤的平原地区,西倚太行山因此属于山区地带。因此由于不同的地区特点就会形成不同的音乐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以沧州的东、北、渤海湾为主要区域。以海上的渔业为主要的生活方式,渔民的捕鱼生活就为他们的音乐文化提供了创作基础,如海兴的《拉网罗》、黄骅的《渔鼓》、昌黎的《渔民号子》等。连绵起伏的旋律线,优美动听的东部渔歌音乐风格,构成了渔家辛勤、自豪、热情的生活画面。
中部平原地区:处于河北的腹地,历史文化悠久。千百年来的传统音乐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古老的音乐艺术在民间流传、继承、发展,丰富的社会生活为民间歌曲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内容。歌曲多为小调体,燕赵小调乐风硬朗、爽快,节奏宽疏多余密集,腔与字之间比较平衡。从音乐结构上看,大多为分节歌形式,即一段旋律填多段歌词;从内容上看,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描写自然景物、记述民间习俗、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欢庆节日、表达男女爱情及家庭琐事等等,但有相当多的传统民歌,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民和地主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农民受剥削、受压迫,过着牛马一样的悲惨生活,他们把满腔的痛苦和愤恨,倾吐在民歌之中。如《穷人泪》、《二月》、《跑关东》、《回关南》、《逃荒》等,就是农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对历史事件或现实生活的细致刻画,从而达到抒发情感与传播知识之目的。
西部山区:地理上分布以河北的西半部、坝上地区、太行山区为主,是平原、山区、结合部。这里的音乐风格除具有平原歌曲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山歌的特色。它们是在长时间的社会交往过程中,融会吸收了外来山歌的风格,这类歌曲虽然在民歌中占的比例小,但却给河北的民歌增添了突出的新鲜内容和色彩。如《你走那个山梁我走沟》。
其次,因地域的划分及受外来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地方特色。河北版图有东西五百、南北两千之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自然地域划分,给传统的音乐文化尤其是带有区域特征的音乐文化赋予了鲜明的个性。
北以张家口坝上一带为例,传统的音乐文化带有高原地区辽阔、高亢、粗犷的特点。如长调民歌受山西二人台的影响较深,且旋律性较强,如《五哥放羊》。南以邯郸地区的“武安落子”为例,具有山西拉花、河南坠子的影子,数说成分高,口语性强。中部以冀中的叙事歌曲为主,多以短小的故事为主线,以流畅、婉转的旋律风格为主要音乐特点,这一类歌曲占了河北民歌整体的主要部分,曲目繁多,如《送情郎》、《茉莉花》等,尤以著名的《小白菜》为主要标志。
以上北、南、中3大块地域所形成的音乐文化,囊括了河北民歌的整个色彩体系,为以河北民歌为基础而进行的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河北民歌曲目繁多,这里仅举两个说明受外来影响而形成鲜明地方风格的例子:1、《媳妇走娘家》(河北景县民歌)。它具有河北音乐的特点,又明显带有外来曲调特征。景县地处河北与山东交界处,《媳妇走娘家》明显带有山东口语特征,下滑音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地方特色;2、是晋察冀大范围区域广泛流传的《绣荷包》则具有较完整的山西曲调风格。
河北地方民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典型的民歌小调体。河北地方民歌小调数量最丰富,其次为各种号子,山歌较少。小调,又称为小曲,指在民间流传较广、形式较规整、结构短小、表现手法多样、曲折细腻的民歌。河北民歌多数为小调体,形式短小,一般4个主句或略加以扩展和补充,音乐结构也随着内容作平稳运动。如《小放牛》、《送情郎》、《孟姜女哭民城》等。如《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民歌起句落音2;承句落音5;转句落音6,合句落音5;这种2565的落音形式构成了小调体叙事歌曲的传统模式。因此,它的音乐特点也是平稳连绵打情性强,这类歌曲形式占比例较多。
2、受戏曲及说唱音乐影响而保留下来的民歌。这类民歌多以叙事为内容,风格诙谐幽默,地方色彩较突出,是农村花会及娱乐性演常用的类型之一,如《耍大钱》。深州的“笛子调”就是在这类基础上半富发展而逐步形成初具规模、板腔体结构较完整的曲种,但仍是民歌的一种体裁形式。连古老的“拉洋片”,武强的“什不闲”都是受说唱音乐的影响而普遍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如《拉洋片》这些民歌历史较长,形式通俗易懂,音乐简明洗炼,很受广大人民喜爱,这种体裁的民歌在中年以上的群体中还有相当多的知音。民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地域性等特点。
通过学习民歌,培养人们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对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对于了解、继承和发展河北省的传统音乐文化,提高人们的民族音乐素质,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对于河北民歌,有人问: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河北风格呢?因历史的、地理的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个问题确实不好一言而定,因为河北的风格不像其他民族风格那样明显突出,只有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它,了解并掌握它,那么,捕捉具有河北风格的音乐形象才能准确些,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二河北民歌的发展前景
河北民歌思想内容丰富,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它体裁多样,韵律整齐,节奏性强,手法巧妙,形式与内容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统一,许多作品已成为世代传诵的永葆艺术魅力的艺术珍品。面向21世纪,据专家们预测,国际形势的显著特征是:政治上走向多极化、人类趋于大协调,民族趋于大融合;经济上走向全球化;文化上走向多元化。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将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
在21世纪,河北省民歌总的概念,不仅包括传统民歌,也包含现代民歌。民歌若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对某些传统民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使其思想内容更加丰富,艺术形式更加完美,进一步增强其感染力。虽然传统民歌的内容反映的是过去时代的生活,但由于它们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在今天仍对人们具有教育、认识和审美的作用。
现代民歌也已初见端倪了,它们像历史上的民歌一样,点燃着人们心中感情的烈火,产生着强大的社会功能。现代民歌的产生、发展,更是社会历史滚滚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充分利用民歌这一形式表现新的内容、新的形象,反映新的时代。民歌是时代的产物,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应该鼓励和肯定用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既然是创新,特别是表现新的内容,其风格就不可能原封不动,毫无变化。不能一听到新的东西或与原来的民歌不一样就认为它走了样。这是千百年来民歌能够深入民心、广为传唱的一个原因。所以在现代民歌的创作上仍应该在短小易唱这个特点上做文章,写好供普通民众欣赏的作品。我们只有随时赋予民歌以新的因素,摈弃一切因循守旧的观念,河北民歌的生命之火才会永远燃烧。
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向大家表明笔者的一个观点——河北民歌体现了燕赵慷慨悲壮之士的风采和燕赵文化精神。广大音乐工作者,特别是生活在基层的作者、歌者都有责任,更有能力创作新民歌。将这一代百姓的喜怒哀乐在民歌中生动地表现出来,那么,数百年以后,如果再要选编《中国民歌集成》的话,我们就可以囊括整个历史时期,而不至于从建国后就开始断层了。
注:本文系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河北民歌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研究》,项目批号:HB08BYS004。
参考文献:
[1] 高瑜:《谈谈河北民歌》,《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24期。
[2] 周革新:《简论河北地方民歌的地方特色》,《衡水师专学报》(第四卷),2002年第4期。
作者简介:崔伟,女,1976—,河北安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育,工作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河北民歌地方特色发展前景传统民歌现代民歌
中图分类号:J642文献标识码:A
一河北民歌的地方特色
民歌是一个闪光的概念,它的生命永远在燃烧。河北民歌在音调、体裁、风格、演唱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冀中平原的民歌河北乡土气息最为浓郁。
河北省民歌以地理位置划分为冀中平原区、西部太行山区、冀东唐山及冀东北承德的部分地区、北部张家口地区、冀南地区大致五部分。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传统民歌、各个历史时期革命民歌、新中国成立以来新民歌三大类。要研究创作河北民歌,首先要了解河北的地方特色,它的地域分布、风格(包括分类)等方面的情况,并加以认真研究仔细筛选,运用到创作中去,这样作品才能突出河北的地方特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河北民歌音乐特点,有一些浅薄的认识,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帮助,多提建议,以使我们一起进步,把我们的河北音乐发展的更加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突出我们河北的民族特色,使得中国人了解河北,世界人认识河北。下面谈几点我的认识:
首先,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色彩区。大致可划分为:东临渤海属于沿海地区,中部为广袤的平原地区,西倚太行山因此属于山区地带。因此由于不同的地区特点就会形成不同的音乐特点。
东部沿海地区以沧州的东、北、渤海湾为主要区域。以海上的渔业为主要的生活方式,渔民的捕鱼生活就为他们的音乐文化提供了创作基础,如海兴的《拉网罗》、黄骅的《渔鼓》、昌黎的《渔民号子》等。连绵起伏的旋律线,优美动听的东部渔歌音乐风格,构成了渔家辛勤、自豪、热情的生活画面。
中部平原地区:处于河北的腹地,历史文化悠久。千百年来的传统音乐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古老的音乐艺术在民间流传、继承、发展,丰富的社会生活为民间歌曲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内容。歌曲多为小调体,燕赵小调乐风硬朗、爽快,节奏宽疏多余密集,腔与字之间比较平衡。从音乐结构上看,大多为分节歌形式,即一段旋律填多段歌词;从内容上看,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描写自然景物、记述民间习俗、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欢庆节日、表达男女爱情及家庭琐事等等,但有相当多的传统民歌,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民和地主之间尖锐的阶级矛盾。农民受剥削、受压迫,过着牛马一样的悲惨生活,他们把满腔的痛苦和愤恨,倾吐在民歌之中。如《穷人泪》、《二月》、《跑关东》、《回关南》、《逃荒》等,就是农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对历史事件或现实生活的细致刻画,从而达到抒发情感与传播知识之目的。
西部山区:地理上分布以河北的西半部、坝上地区、太行山区为主,是平原、山区、结合部。这里的音乐风格除具有平原歌曲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山歌的特色。它们是在长时间的社会交往过程中,融会吸收了外来山歌的风格,这类歌曲虽然在民歌中占的比例小,但却给河北的民歌增添了突出的新鲜内容和色彩。如《你走那个山梁我走沟》。
其次,因地域的划分及受外来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地方特色。河北版图有东西五百、南北两千之说,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自然地域划分,给传统的音乐文化尤其是带有区域特征的音乐文化赋予了鲜明的个性。
北以张家口坝上一带为例,传统的音乐文化带有高原地区辽阔、高亢、粗犷的特点。如长调民歌受山西二人台的影响较深,且旋律性较强,如《五哥放羊》。南以邯郸地区的“武安落子”为例,具有山西拉花、河南坠子的影子,数说成分高,口语性强。中部以冀中的叙事歌曲为主,多以短小的故事为主线,以流畅、婉转的旋律风格为主要音乐特点,这一类歌曲占了河北民歌整体的主要部分,曲目繁多,如《送情郎》、《茉莉花》等,尤以著名的《小白菜》为主要标志。
以上北、南、中3大块地域所形成的音乐文化,囊括了河北民歌的整个色彩体系,为以河北民歌为基础而进行的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河北民歌曲目繁多,这里仅举两个说明受外来影响而形成鲜明地方风格的例子:1、《媳妇走娘家》(河北景县民歌)。它具有河北音乐的特点,又明显带有外来曲调特征。景县地处河北与山东交界处,《媳妇走娘家》明显带有山东口语特征,下滑音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地方特色;2、是晋察冀大范围区域广泛流传的《绣荷包》则具有较完整的山西曲调风格。
河北地方民歌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典型的民歌小调体。河北地方民歌小调数量最丰富,其次为各种号子,山歌较少。小调,又称为小曲,指在民间流传较广、形式较规整、结构短小、表现手法多样、曲折细腻的民歌。河北民歌多数为小调体,形式短小,一般4个主句或略加以扩展和补充,音乐结构也随着内容作平稳运动。如《小放牛》、《送情郎》、《孟姜女哭民城》等。如《孟姜女哭长城》这首民歌起句落音2;承句落音5;转句落音6,合句落音5;这种2565的落音形式构成了小调体叙事歌曲的传统模式。因此,它的音乐特点也是平稳连绵打情性强,这类歌曲形式占比例较多。
2、受戏曲及说唱音乐影响而保留下来的民歌。这类民歌多以叙事为内容,风格诙谐幽默,地方色彩较突出,是农村花会及娱乐性演常用的类型之一,如《耍大钱》。深州的“笛子调”就是在这类基础上半富发展而逐步形成初具规模、板腔体结构较完整的曲种,但仍是民歌的一种体裁形式。连古老的“拉洋片”,武强的“什不闲”都是受说唱音乐的影响而普遍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如《拉洋片》这些民歌历史较长,形式通俗易懂,音乐简明洗炼,很受广大人民喜爱,这种体裁的民歌在中年以上的群体中还有相当多的知音。民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地域性等特点。
通过学习民歌,培养人们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对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对于了解、继承和发展河北省的传统音乐文化,提高人们的民族音乐素质,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对于河北民歌,有人问: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河北风格呢?因历史的、地理的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这个问题确实不好一言而定,因为河北的风格不像其他民族风格那样明显突出,只有我们认真地去研究它,了解并掌握它,那么,捕捉具有河北风格的音乐形象才能准确些,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二河北民歌的发展前景
河北民歌思想内容丰富,艺术形式丰富多彩。它体裁多样,韵律整齐,节奏性强,手法巧妙,形式与内容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统一,许多作品已成为世代传诵的永葆艺术魅力的艺术珍品。面向21世纪,据专家们预测,国际形势的显著特征是:政治上走向多极化、人类趋于大协调,民族趋于大融合;经济上走向全球化;文化上走向多元化。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将会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
在21世纪,河北省民歌总的概念,不仅包括传统民歌,也包含现代民歌。民歌若要发展就必须创新,对某些传统民歌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使其思想内容更加丰富,艺术形式更加完美,进一步增强其感染力。虽然传统民歌的内容反映的是过去时代的生活,但由于它们具有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在今天仍对人们具有教育、认识和审美的作用。
现代民歌也已初见端倪了,它们像历史上的民歌一样,点燃着人们心中感情的烈火,产生着强大的社会功能。现代民歌的产生、发展,更是社会历史滚滚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要充分利用民歌这一形式表现新的内容、新的形象,反映新的时代。民歌是时代的产物,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应该鼓励和肯定用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既然是创新,特别是表现新的内容,其风格就不可能原封不动,毫无变化。不能一听到新的东西或与原来的民歌不一样就认为它走了样。这是千百年来民歌能够深入民心、广为传唱的一个原因。所以在现代民歌的创作上仍应该在短小易唱这个特点上做文章,写好供普通民众欣赏的作品。我们只有随时赋予民歌以新的因素,摈弃一切因循守旧的观念,河北民歌的生命之火才会永远燃烧。
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向大家表明笔者的一个观点——河北民歌体现了燕赵慷慨悲壮之士的风采和燕赵文化精神。广大音乐工作者,特别是生活在基层的作者、歌者都有责任,更有能力创作新民歌。将这一代百姓的喜怒哀乐在民歌中生动地表现出来,那么,数百年以后,如果再要选编《中国民歌集成》的话,我们就可以囊括整个历史时期,而不至于从建国后就开始断层了。
注:本文系200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河北民歌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研究》,项目批号:HB08BYS004。
参考文献:
[1] 高瑜:《谈谈河北民歌》,《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24期。
[2] 周革新:《简论河北地方民歌的地方特色》,《衡水师专学报》(第四卷),2002年第4期。
作者简介:崔伟,女,1976—,河北安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育,工作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