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γ-H2 AX检测的两种基因毒性体外测试方法的比较研究

来源 :分析化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7种基因毒性化合物(GCs)及7种非DNA损伤作用化合物(Non-DCs)为模型,分别采用质谱技术与高内涵技术在两种人源细胞株即肝癌细胞HepG2和宫颈癌细胞HeLa中检测磷酸化组蛋白γ-H2AX,对化合物孵育细胞后的基因毒性进行分析检测,进而对基于γ-H2AX检测的两种基因毒性体外测试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技术均具有高通量检测的优点,均可在2天内完成实验流程.对于本研究所考察的5个GCs,两种技术测定的细胞γ-H2AX水平显著变化的最低起效浓度(MEC)值相同;针对其余2个GCs,质谱测定的MEC值比高内涵技术低.其中,质谱技术在浓度低至10μmol/L苯丁酸氮芥及0.1μmol/L丝裂霉素C时,即可检测到γ-H2AX水平发生显著变化;而高内涵技术需在100μmol/L苯丁酸氮芥及1μmol/L丝裂霉素C浓度下才能检测到γ-H2AX水平发生显著变化,表明质谱技术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本研究还表明,质谱技术可特异性检测GCs所诱导的γ-H2AX水平变化;而高内涵技术无法区分检测GCs与Non-DCs导致的γ-H2AX焦点,即高内涵技术对于Non-DCs易呈现假阳性结果.本研究通过比较基于γ-H2AX检测的两种基因毒性体外测试方法发现,基于质谱技术的γ-H2AX检测方法不仅能更灵敏、特异性检测化合物基因毒性,而且可动态监测GCs诱导的DNA损伤修复过程,在化合物的基因毒性测试中显示了可行性及优越性.
其他文献
全球尚无植硅石成矿的先例,近年在江西省丰城市石炉坑发现一种植硅石沉积的天然微纳米硅碳矿床.赋矿岩石由浅灰色—灰黑色植硅石岩,是由大量植硅体堆积固结成岩形成的植硅石,不含孢粉也极少见硅藻,形成于始新世中期—中新世早期温暧湖泽环境沉积.硅碳矿石主要由微米—纳米级石英和固定碳组成,含少量其他杂质;SiO2 含量65%~85%、固定碳9%~20%,硅和碳矿物具多孔结构.硅碳矿石通过超细研磨和分选的方式,可获得微米级石英产率49. 7%,SiO2 含量99. 95%,其中粒度在80~200 nm 的纳米级石英产率可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非常发育,但利用常规测井数据识别生物扰动储集层发育段和准确预测孔隙度难度较大.本文在对研究区16口取芯井奥陶系岩芯上生物扰动区域扰动等级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岩性标定测井,优选常规测井参数,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和孔隙度预测的模型,并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① 选择自然电位、自然伽马、井径、深侧向电阻率、浅侧向电阻率、补偿中子和密度等常规测井数据作为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模型输入层的参数值,生物扰动指
岩石孔隙是储层储集油气的重要场所,通过铸体薄片进行岩石孔隙结构分析对储层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碳酸盐岩孔隙结构较为复杂,铸体薄片图像中存在大量噪声和干扰因素,致使常规方法面孔提取效果不佳,因此本文引入一种多阈值铸体薄片面孔自动提取方法(ctsPore方法)进行孔隙区域提取和面孔率估计,方法综合利用HSV色彩空间中不同参数提取孔隙区域.本文针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特点确定了一套ctsPore阈值参数,以解决溶蚀孔与噪声易混淆的问题.实验以伊拉克A油田中新统 Asmari组A段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对所使用算法进行了效果
上转换纳米材料(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可通过多光子吸收过程将低能激发光转化为高能发射光.UCNPs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包括反斯托克斯位移大、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力强、耐光漂白、背景荧光值小、化学稳定性良好和毒性低等,因此受到广泛关注,为传感检测、生物成像以及生物分析等领域中的分析检测提供了多种可能,推动了荧光标记探针的发展.本文对UCNPs的合成和功能化策略进行了总结,综述了近年来UCNPs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并讨论了目前UCNPs的合成和应用中面临
巴达Cu—Au矿床位于玉龙成矿带南段,为新近发现的碰撞型斑岩Cu—Au矿床,具有独特的板内构造背景和较大的找矿潜力,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然而,矿区岩浆岩岩性组合复杂,厘定该区火山—岩浆的侵位时序及其岩石组合类型,有利于精细刻画矿区的Cu—Au成矿作用,丰富碰撞型斑岩成矿理论模型.本文基于详细的野外剖面实测及相关岩体侵位关系厘定,认为矿区存在同期2阶段岩浆事件:① 始新世早阶段富碱火山—侵入岩喷发—侵位事件;② 始新世晚阶段云煌岩侵位事件.并对早阶段凝灰岩、粗面岩和晚阶段云煌岩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
晚清随着中国国门洞开,西方学者、传教士、商人、探险家以“科学无国界”的旗号,将中国视为一个巨大的“露天博物馆”,纷纷来华进行各种科学考察.其中比较著名的如庞佩利、李希霍芬、塞切尼、奥勃鲁切夫、维理士、安得思以及斯文·赫定等,在中国先后组织了多次系统的考察,在地质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成果.这些考察不仅丰富了西方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的认识,对之后的中国学者也颇多裨益.民国以后,西人的考察活动激起了中国学者的民族主义反弹,不断遭遇中国学者的主权诉求,尤其是斯文·赫定组织的西北考察成为其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快速、准确、即时地检测病原体是有效防控传染病的重要前提.核酸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成为病原体检测的主要技术.然而,传统的病原体核酸检测通常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和专门的仪器设备,不利于病原体的现场检测.利用纸基材料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具有轻巧便携、成本低、结果直观等优点,与核酸扩增检测方法相结合,适用于病原体的现场快速检测.目前,纸基病原体核酸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侧流层析试纸条和纸基微流控芯片两种类型.本文对侧流层析试纸条、纸基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技术进行了
基于碳量子点镶嵌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TiO2 NTAs/CQDs)构建了一种新型光电化学(PEC)传感器.采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制备形貌规整的自支撑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TiO2 NTAs),纳米管内径约80 nm、长度约8μm,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制备CQDs,直径3~9 nm,然后通过水热处理将CQDs修饰到TiO2 NTAs上,构建了PEC传感器用于5-羟色胺(5-HT)的检测.电镜图显示,CQDs镶嵌在TiO2纳米管内外壁,分布均匀.CQDs的修饰可有效减小材料的禁带宽度,增强其在可见光下的响应,并减少
研发和改进可用于真空放电等激发方式产生的高能离子诊断的分析仪器对高能等离子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研制了一种用于高能量等离子体诊断的飞行时间质谱仪(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er,TOF-MS),结合铝材料真空放电离子源,实现了H+、H2+、C2+、Al3+、C+、Al2+、O+和Al+离子的定性分析,离子能量涵盖23~150 keV.考察了离子门的脉宽和脉冲的电压值对TOF-MS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离子门脉宽为100 ns、加速电压分别为20和50 kV时,离子门
利用聚多巴胺(PDA)和铜的螯合作用,设计合成了具有类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纳米酶马达(Cu/PDA).Cu/PDA能够高效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用于推动纳米马达运动,同时生成活性氧(ROS)自由基用于杀伤细菌.在多巴胺基质的光热效应促进下,纳米马达的扩散范围明显扩大,有效地增强了ROS的作用范围.多项抗菌实验结果表明,Cu/PDA可以高效地抑制细菌生长;并且,在表面进行特异性修饰后,Cu/PDA抗菌体系对耐药革兰氏阳性菌也表现出显著的抗菌活性.本研究通过马达运动的方式优化了活性氧类抗菌纳米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