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除草及地膜覆盖
为防止大蒜异常现象发生,播种后的大蒜应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及地膜覆盖。化学除草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大蒜播种2~3天后,每亩地用33%除草通乳油150克,兑水50~75公斤,均匀喷洒畦面。需要特别注意:大风天不宜喷药,因为大风天喷施药物时会导致喷施不均匀,不利于大蒜的正常发芽。
喷完药就可以覆膜,大蒜地膜覆盖宜选用幅宽2米的单层地膜,用覆膜机覆膜时,要将地膜拉紧、拉平,使其紧贴地面,膜下无空隙,两边压牢,以防秋冬天大风将地膜刮起。
出苗期管理
大蒜播种后7~9天,幼芽开始出土,播种质量高的70%~90%的蒜芽可透过地膜,少量幼芽不能顶出地膜,这时就应及时放苗,放苗一般在早晨或傍晚气温低、地膜弹性小的时候进行。
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多种放苗方法,地势平坦时,可在苗子刚萌动时,用麻袋、竹耙须轻压地膜,注意麻袋、竹耙须不能太重,在蒜苗能承受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放苗,还能起到稳固地膜的作用;如果地势不是很平整,就要逐个放苗:用细尖铁丝或竹筷对准苗子根部在膜上扎孔,然后围绕苗子旋转出直径为1厘米的小孔,再把膜下的苗子挑出,使蒜苗露出膜外,健壮生长,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如果不及时破膜,将严重影响幼苗生长,并增加异常生长现象出现的机率。
越冬前及越冬期管理
冬季气温降低,大蒜冬前生育期短,幼苗植株太小,大蒜在越冬期很容易发生冻害,不利于蒜苗正常生长。为保证大蒜安全越冬,此期应特别注意保护地膜完好,防止被风刮起。
切记:在大蒜这一生长时期,不要追施任何的肥料,如果追肥不当,会导致大蒜地块大面积出现异常生长现象。
返青期管理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回升,大蒜进入返青期,土壤含水量达到70%~80%,才能保证大蒜植株能够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因此在这一时期应及时浇水。浇水时间要严格控制,最好不要早于3月25日,浇水过早,鳞芽和花芽的分化会受到抑制或延迟,将会造成大蒜二次生长现象的发生。
返青期的施肥管理同样重要,具体应结合浇水追施一次速效化肥,每亩地可冲施尿素20公斤、硫酸钾10公斤,以促进蒜苗快速生长。追肥时间不宜过早,如果追肥在3月下旬以前进行,并且追施的氮肥量超过20公斤,那么很容易促进大蒜叶片生长,及早抑制蒜瓣的分化,最后大蒜长出来的全是一层层的皮,造成洋葱型大蒜现象发生。
蒜薹及蒜头形成期管理
至4月25日前后蒜薹露出时,正是判断二次生长现象是否发生的最佳时间,如果大蒜在蒜薹露出的同时,蒜薹周围随之长出一圈小蒜叶,5~7片小叶围着蒜薹长出,而新蒜瓣的生长点并没有萌动现象,这说明大蒜发生了二次生长现象,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是由于上面的综合配套控制技术没有正确操作,所以应全面掌握上面的控制技术。
在这一时期,可根据大蒜植株长势浇一次催薹水,以促进蒜薹生长,延长叶片的光合作用时间,促进营养物质转化,促使蒜头膨大。
待蒜薹抽出叶鞘,并开始甩弯时,正是蒜薹收获的最佳时期,蒜薹收获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采早了产量低,采晚了质量变劣,也直接影响到蒜头的产量。蒜薹收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一只手捏住蒜薹中部,另一手捏紧蒜薹尾部,然后用手轻提蒜薹,即可将蒜薹拔出。也可使用蒜勾进行提薹,注意提薹时,要尽量少伤及叶片。拔薹后,应及时浇一次膨大水,以保持拔薹后土壤湿润,延长叶片绿色时间,促进蒜头的膨大,收获前7天蒜地要停止浇水,以控制大蒜植株长势,促进叶部的同化物质加速向蒜头运转。
收获及晾晒
5月中下旬,也就是蒜薹收获后15~18天,大蒜叶片发黄,此时就可以收获大蒜了。收获时,先用蒜铲将蒜头根部掘起,然后轻轻甩去上面的泥土。要尽量保护叶片,不要创破和撞伤蒜头的表皮。
在收获时,如果将蒜头剥开,发现蒜瓣底下没有肉质鳞片,即没有可食部分,仅是一层层的皮,即可判断为洋葱型大蒜异常现象。生产上一旦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就会造成大蒜绝产,因此重视上面的全程控制工作来防止洋葱型大蒜现象至关重要。
另外,为便于日后储藏和精选良种的需要,大蒜收获后,要在田间带秆晾晒三天,只晒蒜秆不晒蒜头,防止蒜瓣变绿或糖化,促进养分的转化和后熟。晾晒3天以后,摊开蒜秆晾晒蒜头,待外皮蒜头干燥时把蒜须削掉,削时一定要削平、削净,切不可损伤蒜体,然后在蒜秆2厘米处剪下蒜头,将蒜头再放在干燥处进行晾晒,晾晒2天后,将蒜头按分级大小放入袋中,就可以售卖了。
为防止大蒜异常现象发生,播种后的大蒜应及时进行化学除草及地膜覆盖。化学除草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大蒜播种2~3天后,每亩地用33%除草通乳油150克,兑水50~75公斤,均匀喷洒畦面。需要特别注意:大风天不宜喷药,因为大风天喷施药物时会导致喷施不均匀,不利于大蒜的正常发芽。
喷完药就可以覆膜,大蒜地膜覆盖宜选用幅宽2米的单层地膜,用覆膜机覆膜时,要将地膜拉紧、拉平,使其紧贴地面,膜下无空隙,两边压牢,以防秋冬天大风将地膜刮起。
出苗期管理
大蒜播种后7~9天,幼芽开始出土,播种质量高的70%~90%的蒜芽可透过地膜,少量幼芽不能顶出地膜,这时就应及时放苗,放苗一般在早晨或傍晚气温低、地膜弹性小的时候进行。
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多种放苗方法,地势平坦时,可在苗子刚萌动时,用麻袋、竹耙须轻压地膜,注意麻袋、竹耙须不能太重,在蒜苗能承受的前提下进行,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放苗,还能起到稳固地膜的作用;如果地势不是很平整,就要逐个放苗:用细尖铁丝或竹筷对准苗子根部在膜上扎孔,然后围绕苗子旋转出直径为1厘米的小孔,再把膜下的苗子挑出,使蒜苗露出膜外,健壮生长,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如果不及时破膜,将严重影响幼苗生长,并增加异常生长现象出现的机率。
越冬前及越冬期管理
冬季气温降低,大蒜冬前生育期短,幼苗植株太小,大蒜在越冬期很容易发生冻害,不利于蒜苗正常生长。为保证大蒜安全越冬,此期应特别注意保护地膜完好,防止被风刮起。
切记:在大蒜这一生长时期,不要追施任何的肥料,如果追肥不当,会导致大蒜地块大面积出现异常生长现象。
返青期管理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气温回升,大蒜进入返青期,土壤含水量达到70%~80%,才能保证大蒜植株能够吸收到足够的水分,因此在这一时期应及时浇水。浇水时间要严格控制,最好不要早于3月25日,浇水过早,鳞芽和花芽的分化会受到抑制或延迟,将会造成大蒜二次生长现象的发生。
返青期的施肥管理同样重要,具体应结合浇水追施一次速效化肥,每亩地可冲施尿素20公斤、硫酸钾10公斤,以促进蒜苗快速生长。追肥时间不宜过早,如果追肥在3月下旬以前进行,并且追施的氮肥量超过20公斤,那么很容易促进大蒜叶片生长,及早抑制蒜瓣的分化,最后大蒜长出来的全是一层层的皮,造成洋葱型大蒜现象发生。
蒜薹及蒜头形成期管理
至4月25日前后蒜薹露出时,正是判断二次生长现象是否发生的最佳时间,如果大蒜在蒜薹露出的同时,蒜薹周围随之长出一圈小蒜叶,5~7片小叶围着蒜薹长出,而新蒜瓣的生长点并没有萌动现象,这说明大蒜发生了二次生长现象,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是由于上面的综合配套控制技术没有正确操作,所以应全面掌握上面的控制技术。
在这一时期,可根据大蒜植株长势浇一次催薹水,以促进蒜薹生长,延长叶片的光合作用时间,促进营养物质转化,促使蒜头膨大。
待蒜薹抽出叶鞘,并开始甩弯时,正是蒜薹收获的最佳时期,蒜薹收获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采早了产量低,采晚了质量变劣,也直接影响到蒜头的产量。蒜薹收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一只手捏住蒜薹中部,另一手捏紧蒜薹尾部,然后用手轻提蒜薹,即可将蒜薹拔出。也可使用蒜勾进行提薹,注意提薹时,要尽量少伤及叶片。拔薹后,应及时浇一次膨大水,以保持拔薹后土壤湿润,延长叶片绿色时间,促进蒜头的膨大,收获前7天蒜地要停止浇水,以控制大蒜植株长势,促进叶部的同化物质加速向蒜头运转。
收获及晾晒
5月中下旬,也就是蒜薹收获后15~18天,大蒜叶片发黄,此时就可以收获大蒜了。收获时,先用蒜铲将蒜头根部掘起,然后轻轻甩去上面的泥土。要尽量保护叶片,不要创破和撞伤蒜头的表皮。
在收获时,如果将蒜头剥开,发现蒜瓣底下没有肉质鳞片,即没有可食部分,仅是一层层的皮,即可判断为洋葱型大蒜异常现象。生产上一旦出现这种异常现象,就会造成大蒜绝产,因此重视上面的全程控制工作来防止洋葱型大蒜现象至关重要。
另外,为便于日后储藏和精选良种的需要,大蒜收获后,要在田间带秆晾晒三天,只晒蒜秆不晒蒜头,防止蒜瓣变绿或糖化,促进养分的转化和后熟。晾晒3天以后,摊开蒜秆晾晒蒜头,待外皮蒜头干燥时把蒜须削掉,削时一定要削平、削净,切不可损伤蒜体,然后在蒜秆2厘米处剪下蒜头,将蒜头再放在干燥处进行晾晒,晾晒2天后,将蒜头按分级大小放入袋中,就可以售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