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会计风险的根源和现状分析,发现目前会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公司内部治理不完善、内部控制不健全和外部监管不力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建议通过完善各项会计法律法规及准则、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企业外部监督、有效实施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等方面来规避会计风险,实现有效防范会计风险。
关键词:会计风险;防范会计风险;会计风险管理
1 会计风险形成的根源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得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非故意的,二是故意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会计信息失真都是故意行为导致的,因为非故意的行为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一般可以通过内部审计以及外部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发现。而故意行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以不健全的法律法规、无效的公司治理、薄弱的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的风险管理以及会计人员薄弱的意志等为条件的。目前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和缺陷;资本市场投资者高度分散且缺乏流动性,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的竞争机制不足,不正当的垄断行为还广泛的存在;证券监管、社会审计、财政税务部门没有尽到其应有的职责;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等措施未能有效实施;会计人员意志薄弱,难以抵抗利益的诱惑,出于各种原因故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2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会计风险现状
2.1 内部治理不善为会计舞弊创造了机会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规模化和多元化程度越来越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出现分离,也就产生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拥有控制权的代理人有着不惜牺牲委托人利益,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必然倾向。虽然人们尝试并完善了各种各样的制度以防范“內部人控制”,弥补公司制的内在缺陷,比如现代会计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等等。但频频曝光的会计舞弊事件说明,这些设计良好的制度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2.2 内部控制不健全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没有成文的内控制度,导致缺乏明确的控制程序和标准;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很不健全,如较重视供产销环节的程序控制但忽视会计内部控制;虽然制定有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也较为全面,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不执行、不落实,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或者对管理层缺乏控制,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
2.3 外部监管不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瓜分了中国审计市场的为数不多的高端客户,于是数量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争夺剩余的市场。审计市场完全是买方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处于被挑选的劣势。上市公司报表使用者众多,使用目的各不相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已由对资本所有者负责,扩大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当管理当局实际操控委托大权,即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时,作为经济人的会计师事务所很难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坚持原则就失去了客户,失去了收入来源,面对生存抉择,往往不得不作出妥协。审计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质量不易评估,而且对支付审计费用的管理层而言,质低价低者最受欢迎,于是价格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
3 会计风险规避措施
3.1 完善各项会计法律法规及准则,并加大执法力度
具有可操作性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完善的会计法规体系,可以使各项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会计工作的法律规范化。对于执法力度,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上市公司作为经济主体,其一切行为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上市公司是否会选择违约,主要还是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会计舞弊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时,上市公司很难不产生舞弊的冲动。因此,加大对会计舞弊的惩罚力度,提高会计舞弊成本,无疑是遏制会计舞弊屡禁不止的重要措施。对那些以身试法、知法犯法者要从严查处,违法的风险大了,代价高了,会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就会随之降低。经验证明,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风尚,能够为防范会计风险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3.2 加强企业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主要是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依靠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依法对受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并据实作出客观评价。社会监督以其特有的中立性和公证性而得到法律认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国家监督主要指政府有关部门依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外部会计监督是防范会计风险的有力措施之一,只有加强监督管理,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效降低会计风险。
3.3 有效实施企业会计风险管理
首先,加强会计风险管理,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会计信息质量高,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经营决策正确,使其如愿以偿地获得所期望的经营成果,必然引起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重视和对会计人员的尊重。
其次,加强会计风险管理,有利于会计工作规范化。加强会计风险管理,可以从防范风险的高度,促使企业内部建立严密、行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合理规范会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陈东辉.会计风险初探[J].财会通讯,1998,(8).
[2]张云,王艳.刍议会计风险之特性及其防范[J].现代财经,2008,(3).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
[4]谢琴.浅论会计风险[J].集团经济研究,2005,(18).
关键词:会计风险;防范会计风险;会计风险管理
1 会计风险形成的根源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得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非故意的,二是故意的。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会计信息失真都是故意行为导致的,因为非故意的行为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一般可以通过内部审计以及外部注册会计师审计可以发现。而故意行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以不健全的法律法规、无效的公司治理、薄弱的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的风险管理以及会计人员薄弱的意志等为条件的。目前我国会计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程度的漏洞和缺陷;资本市场投资者高度分散且缺乏流动性,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的竞争机制不足,不正当的垄断行为还广泛的存在;证券监管、社会审计、财政税务部门没有尽到其应有的职责;企业内部没有形成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内部控制等措施未能有效实施;会计人员意志薄弱,难以抵抗利益的诱惑,出于各种原因故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
2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会计风险现状
2.1 内部治理不善为会计舞弊创造了机会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社会化、规模化和多元化程度越来越高,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出现分离,也就产生了“内部人控制”的问题。拥有控制权的代理人有着不惜牺牲委托人利益,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必然倾向。虽然人们尝试并完善了各种各样的制度以防范“內部人控制”,弥补公司制的内在缺陷,比如现代会计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等等。但频频曝光的会计舞弊事件说明,这些设计良好的制度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2.2 内部控制不健全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控制不健全的情况,缺乏内部控制理念,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具体表现在: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或没有成文的内控制度,导致缺乏明确的控制程序和标准;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很不健全,如较重视供产销环节的程序控制但忽视会计内部控制;虽然制定有内部控制制度,而且也较为全面,但仅仅停留在纸上而不执行、不落实,未能发挥有效作用,或者对管理层缺乏控制,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
2.3 外部监管不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瓜分了中国审计市场的为数不多的高端客户,于是数量众多的会计师事务所争夺剩余的市场。审计市场完全是买方市场,会计师事务所处于被挑选的劣势。上市公司报表使用者众多,使用目的各不相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已由对资本所有者负责,扩大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当管理当局实际操控委托大权,即委托人与被审计人合二为一时,作为经济人的会计师事务所很难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坚持原则就失去了客户,失去了收入来源,面对生存抉择,往往不得不作出妥协。审计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其质量不易评估,而且对支付审计费用的管理层而言,质低价低者最受欢迎,于是价格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
3 会计风险规避措施
3.1 完善各项会计法律法规及准则,并加大执法力度
具有可操作性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完善的会计法规体系,可以使各项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会计工作的法律规范化。对于执法力度,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上市公司作为经济主体,其一切行为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上市公司是否会选择违约,主要还是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会计舞弊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的预期收益时,上市公司很难不产生舞弊的冲动。因此,加大对会计舞弊的惩罚力度,提高会计舞弊成本,无疑是遏制会计舞弊屡禁不止的重要措施。对那些以身试法、知法犯法者要从严查处,违法的风险大了,代价高了,会计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就会随之降低。经验证明,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风尚,能够为防范会计风险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3.2 加强企业外部监督
外部监督主要是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依靠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依法对受托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并据实作出客观评价。社会监督以其特有的中立性和公证性而得到法律认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国家监督主要指政府有关部门依职责权限,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行为、会计资料进行监督检查。加强外部会计监督是防范会计风险的有力措施之一,只有加强监督管理,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效降低会计风险。
3.3 有效实施企业会计风险管理
首先,加强会计风险管理,有利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会计信息质量高,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经营决策正确,使其如愿以偿地获得所期望的经营成果,必然引起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重视和对会计人员的尊重。
其次,加强会计风险管理,有利于会计工作规范化。加强会计风险管理,可以从防范风险的高度,促使企业内部建立严密、行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合理规范会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陈东辉.会计风险初探[J].财会通讯,1998,(8).
[2]张云,王艳.刍议会计风险之特性及其防范[J].现代财经,2008,(3).
[3]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
[4]谢琴.浅论会计风险[J].集团经济研究,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