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体验数学与生活同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ru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因此,我们要架设起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生活经验数学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存在,才能让凝固、枯燥的数学变为开放、生动的数学,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对数学的个性化体验,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焕发生命力。
  
  一、从生活中引入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自身要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生活,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以备受学生关注的、喜爱的奥运会为题材引入:在多媒体播放刘翔激动人心的录像片断后,及时引入我国各届奥运会的金牌数,同时把这些信息制成统计表(见下表):
  
  在多媒体中出示供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用百分数表示表中两届之间关系的问题,现实的背景加上学生积极、灵活的思维,学生一下子提出了许多百分数问题。比较、分类后,抽取其中的“第27届比第28届多百分之几,第27届比第28届少百分之几”一组问题,即构成了本节课要研究的重点。至此,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而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二、在生活中体验
  
  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创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当然有些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再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
  如我在教学“认钟表”一课前,布置学生看时刻表,联想平时几点起床,几点上学,几点放学,相隔多少时间,这样学生在生活背景中体验时间。在课堂上让他们完成一分钟内可以做的事,如拍球的次数,呼吸的次数,跳绳的次数,写字的次数,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活动,使学生较易地掌握了时、分、秒的单位。可见通过学生兴趣盎然的活动,使枯燥无味的数充满了生活气息,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又如,在教学“元、角、分”一课时,设计了一项活动:模拟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在购买的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你知道这位顾客需付多少钱吗?”“他可以怎样付钱,你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通过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换算,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周围,使学生在“生活情景”中体验数学,从而真正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三、到生活中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设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积极合作、真诚交流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活动中探索数学新知识,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例如在推导圆周长公式时,我先拿出一个铁丝围成的圆问:“有办法知道它的周长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剪开来量一下”;我又拿出一个一元硬币,问了同样一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只要用绳子沿着硬币围上一周,量那段绳子的长度!”也有学生认为:“在硬币上做个记号,直接把硬币在直尺上滚动一周就行了!”“好办法!”我忍不住地夸奖,同时拿出一块圆形的布问:“那怎样测量这块圆形布的周长呢?”,又顺手拿起一段线,一头系上一块学生的橡皮,捏住另一头甩了起来,“怎样知道橡皮旋转一周得到这个圆的周长呢?”环环紧扣,步步紧逼,使学生感觉到了测量圆周长的局限性。强烈的学习需要,使他们急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我组织他们通过猜想、验证、观察、分析、交流、归纳、推导出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这样设计,贴近生活实际,让知识植根于生活问题中,植根于学生的自主探索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并通过实践充分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四、回生活中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使他养成事事、时时、处处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例如教完“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布置学生回家量一量自己的房间的长度和宽度再计算出房间的面积,并算一算,如果要在你的房间地面铺上边长为30厘米的方砖需要多少块?
  又如教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可设计“粉刷教室”这样的题目,先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粉刷时只需要粉刷哪几个面,再让学生计算:一个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高是4米。要粉刷教室的屋顶和四面墙壁。除去门窗和黑板面积22.4平方米,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发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巩固求表面积计算的知识。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学会加工改造教材,在不改变教材中数学知识的前提下,脱掉数学知识已经老化、过时的“旧衣”,换上充满现实生活气息的“新装”,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数学不再单调、枯燥、艰深、乏味;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让学生真正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其他文献
在“战国七雄”并立的形势下,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和称霸天下,各诸侯先后进行了变法。“法禁明则官法、……官官(民)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之业成矣。”意思是说,实行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