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师“找茬”英语教材

来源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198710310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1月中旬,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找茬”大学英语教材一事引发广泛关注。由于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大学英语教材的错误,施兵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对大学英语教材“找茬”的历程。通过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他撰写了一份近30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直谏”教育部。
  针对此事,11月17日,教育部高教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收到施兵的信件后,他们高度重视,并已向涉及的9家出版社发去了关于协助调查相关问题教材的函件。有关出版社对查证属实的问题,将采取措施进行更正或在教材的修订改版过程中更正。该负责人还表示,目前教材已经市场化了,在选择什么样的教材上,学校拥有自主权。但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材建设、选用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将对高校教材建设与教材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多维解读
  严把教材质量关呼唤深耕细作
  教材出现常识性错误,不仅会损伤学生们的教育权益,也会给他们精神家园的培育带来负面效应。然而近年来,“给教材挑错”似乎已经算不上新闻。究其原因,从直观上来看,在“互联网 ”不断深化的当下,普通人以往难以获得足够关注的“沉没的声音”找到了更多表达的出口;从深层次上来讲,在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影响下,一些教材编写者被商业目的遮蔽住了双眼,部分教材的质量底线被越拉越低,有的甚至进入了“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责任”的怪圈。
  教材出现常识性错误,与教材编写的功利化不无关系。当商业资本的逐利逻辑遭遇浮躁的社会心态,教材的粗制滥造也就难以避免。脱离了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这一根本,教材编写难免就会轻率而出现错误。在工具理性的驱动下,钱袋满当当、脑袋空荡荡的人们赚得盆满钵满,却给学生带来消极影响甚至是误导。教材的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图谱。教材作为一种特殊产品,容不得竭泽而渔式的利益变现。说到底,一本优秀教材既需要编写者的深耕细作,也离不开一套成熟完善的审定、监督、纠错机制。只有将质量意识和品牌观念融入教材编写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给教材挑错”这样的案例才会越来越少。
  敢于质疑比挑错本身更可贵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比教材出错本身更可怕的是对教材的迷信。这就要求教师、学生要敢于质疑,从质疑中找到书本、教材的错误。即便没有找到错误,质疑和解惑的过程也是知识的积累、学識的进步。
  尽管很多人都知道质疑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但由于当下的教育评价更注重标准答案,因此导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质疑和批判精神都显得很不足。在这种大背景下,施兵老师对教材的质疑,以及对这种质疑长久的论证和坚持,就显得尤为可贵。不管这次质疑最终能达到何种效果,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给其他教师和学生做出了一次很好的示范: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无比重要。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无疑是问号。但是,仅仅认识到质疑和批判精神的价值还远远不够,更应该将这种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尝试多元评价,让充满个性的孩子也能在高考之类的权威评价中得到激励。如此一来,教师才会放开手脚,孩子才敢大胆质疑。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多搭建质疑的舞台,多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多激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在创造和质疑方面,要多一些自信从容,要敢于说“不”,不要被一些所谓的权威束缚住了思维。
其他文献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接收信息的媒介也有所不同,创作者与受众主导关系的异位,内容与观众心态都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喜剧也无可避免地随着大时代的变迁发生
2013年,《地心引力》。  2014年,《星际穿越》。  2015年,《火星救援》。  连续三年,三部科幻大片的风靡全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浩瀚宇宙的冰山一角,似乎更向我们昭示着科幻热的重新回归。不可否认,近年来,科幻电影渐渐式微,风华锐减,继《阿波罗十三号》之后,已经很多年没有这么密集地上映过科幻大片了。而此次“硬派电影”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78岁高龄执导《火星救援》,多少有点逆风而上的味道,他
本文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媒介信息传播机制。针对传统传播媒介的职能缺失、信息内容过载导致信息误读、信息反馈滞后导致辟谣效用不大等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对策包括将辟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