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要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效益,就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课上教师机械讲解,课下学生模仿做题”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课堂到课外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在不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下讲解知识的模式,转型为学生的导学者、助学者和促学者。
一、积极前进,循序上升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说,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采用合作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能取得上升的有效途径:
1.合作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从而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让他们沿着前人研究、探索数学问题的路子去思维、动脑、动口、动手,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能够学会怎样学习。
3.合作教學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在合作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形成了双向反馈的模式。教师能从合作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且能及时针对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点拨、引导,使学生顺利地合作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所谓“淡化形式”,主要是指:
1.“淡化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片面理解科学性原则,在名词、术语上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正、反例子反复讲,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等不恰当的“形式主义”而提出的。其实,概念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并非不可变通和神圣不可侵犯。概念应与知识相结合、相适应,不宜单纯在概念本身上下功夫。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尽快进入实质问题,就需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
2.淡化纯文字叙述。符号化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对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法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的表达与教材上的文字叙述一字不差,只要明白公式,法则的意义,能正确运用就该认可。对文字叙述不宜规范到只有一种,甚至可以允许学生自创表达形式与符号,只要明白无误都可以允许。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不妨:(1)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因此,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前,教师应该全面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以及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2)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合作中的争论。合作必有争论,争论的情境和气氛应是合作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应强调整体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在合作的气氛下,争论无所谓输赢,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最后在分析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达到学习的目标。(3)师生换位。鼓励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教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演的内容、组织全班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都是促使学生参与合作教学的有效方法。如果表达形式都不允许灵活,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岂非“缘木求鱼”?
3.摒弃形式理论。片面追求形式的严密、完整,往往会在教学中增加师生不必要的负担。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得不偿失。“注重实质”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当说理,这不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还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理”可以把知识组织联系起来,让知识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三、开门见山,适当集中
课堂教学要直接了当地揭示主题,突出主要矛盾,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快的进度,实现积极“前进”。《课程标准》强调尽可能多地采用“整体出现,分层推进”和“集中讲,对比练”的方式,这是由“小苗到大树”的发展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知识的全貌,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开门见山导入法又叫直接导入法,有时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是因为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新授的一些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这样,会立即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
四、先做后说,师生共做
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其能力,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从“做”中去体会,去巩固、掌握知识,尽量减少说教式、结论式教学。“先做后说,师生共做”是实现课改思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它把学生和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主要功夫用在“导学、助学,促学”上。课堂活动操作的主要环节分别是:引、读、议、练、结。
1.引。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科学合理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引”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读。教师给出阅读提纲,为学生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后,再由学生阅读教材,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议。对各小组自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而是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进而达到解惑释疑。
4.练。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突出解题的思路和思想方法,突出在“议”环节中出现的难点、疑点。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共同议论,后由教师提问或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合作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
5.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课堂小结也应师生合作进行。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最后予以“画龙点睛”。
“积极前进,循环上升”从宏观上提高了时间效率;“淡化形式,注重实际”为积极前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开门见山,适当集中”从技术上把时间用在了刀刃上;“先做后说,师生共做”从微观上提高了时间效益。总之,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要努力加强教学方法改革,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而达到减负提质的实效。
一、积极前进,循序上升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说,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采用合作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能取得上升的有效途径:
1.合作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积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从而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教学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发展。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合作,让他们沿着前人研究、探索数学问题的路子去思维、动脑、动口、动手,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这样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能够学会怎样学习。
3.合作教學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在合作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形成了双向反馈的模式。教师能从合作过程中充分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并且能及时针对认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点拨、引导,使学生顺利地合作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所谓“淡化形式”,主要是指:
1.“淡化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片面理解科学性原则,在名词、术语上孜孜以求,对概念的文字叙述字斟句酌,正、反例子反复讲,要求学生朗读、背诵等不恰当的“形式主义”而提出的。其实,概念往往带有人为因素,并非不可变通和神圣不可侵犯。概念应与知识相结合、相适应,不宜单纯在概念本身上下功夫。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尽快进入实质问题,就需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相关概念。
2.淡化纯文字叙述。符号化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对意义非常明确的公式、法则,没有必要要求学生的表达与教材上的文字叙述一字不差,只要明白公式,法则的意义,能正确运用就该认可。对文字叙述不宜规范到只有一种,甚至可以允许学生自创表达形式与符号,只要明白无误都可以允许。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不妨:(1)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因此,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前,教师应该全面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以及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2)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合作中的争论。合作必有争论,争论的情境和气氛应是合作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应强调整体目标,而不是个人目标。在合作的气氛下,争论无所谓输赢,而是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大家在一起集思广益,充分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最后在分析综合各种意见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达到学习的目标。(3)师生换位。鼓励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到讲台上,代替教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做到的事。如:分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及经验、评讲同学板演的内容、组织全班学生对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都是促使学生参与合作教学的有效方法。如果表达形式都不允许灵活,要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造性,岂非“缘木求鱼”?
3.摒弃形式理论。片面追求形式的严密、完整,往往会在教学中增加师生不必要的负担。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得不偿失。“注重实质”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当说理,这不但是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还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需要。“理”可以把知识组织联系起来,让知识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掌握。
三、开门见山,适当集中
课堂教学要直接了当地揭示主题,突出主要矛盾,这样才能保证有较快的进度,实现积极“前进”。《课程标准》强调尽可能多地采用“整体出现,分层推进”和“集中讲,对比练”的方式,这是由“小苗到大树”的发展方式,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知识的全貌,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开门见山导入法又叫直接导入法,有时我们谈话、写文章习惯开门见山,是因为这样主体突出、论点鲜明。当新授的一些数学知识难以借助旧知识引入时,教师可以开门见山地点出课题,这样,会立即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做,教学重点突出,能使学生很快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最本质、最重要的问题研究之上。
四、先做后说,师生共做
学生要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其能力,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从“做”中去体会,去巩固、掌握知识,尽量减少说教式、结论式教学。“先做后说,师生共做”是实现课改思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它把学生和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主要功夫用在“导学、助学,促学”上。课堂活动操作的主要环节分别是:引、读、议、练、结。
1.引。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认真研究每节课的引入,科学合理创设情境。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为新课的导入铺路搭桥。“引”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目标,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读。教师给出阅读提纲,为学生自学定标定向。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阅读教材的重点、难点,或者由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后,再由学生阅读教材,从而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议。对各小组自学存在困惑不解的问题以及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回答。而是要针对疑惑的实质给以必要的“点拨”,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识思路,让全班学生合作议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探究,取长补短,通过再思、再议达到“通”的境地,进而达到解惑释疑。
4.练。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突出解题的思路和思想方法,突出在“议”环节中出现的难点、疑点。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共同议论,后由教师提问或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合作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
5.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课堂小结也应师生合作进行。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最后予以“画龙点睛”。
“积极前进,循环上升”从宏观上提高了时间效率;“淡化形式,注重实际”为积极前进提供了理论依据;“开门见山,适当集中”从技术上把时间用在了刀刃上;“先做后说,师生共做”从微观上提高了时间效益。总之,在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同时,要努力加强教学方法改革,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而达到减负提质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