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物流外包商选择指标体系构建:精细化工案例分析

来源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l929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中国精细化工行业为适应市场将自身部分非核心部分外包的情况十分普遍,但是目前缺乏针对该行业外包商选择、评价体系.利用对精细化工企业与专家访谈收集到的一手数据,运用程序化扎根方法构建了外包商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访谈领域内专家收集相应数据,使用层次分析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结论表明:行业选择外包商最看重的是价格水平、运营能力、履约能力及质量管理体系,最不看重HSE控制能力.研究结论为企业选择、评价供应商提供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研究变形钢筋与轻骨料混凝土间的黏结-滑移性能,完成了9组中心拉拔试验,分析了轻骨料混凝土强度、锚固长度、粗骨料类型及钢筋的直径对黏结应力的影响.结合试验结果,采用厚壁模型,给出了轻骨料混凝土黏结强度的解析解,并建立了钢筋与轻骨料混凝土间的黏结应力-滑移曲线本构模型.结果表明:轻骨料混凝土的黏结-滑移性能主要受砂浆强度影响,使得该类混凝土与变形钢筋间的黏结应力优于普通混凝土;黏结强度随着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提高而增加,随着黏结长度的降低而增加;本文提出的本构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试验曲线.
应用第一性原理并结合玻尔兹曼输运理论系统研究了无机钙钛矿CsBX3(B=Ge,Sn,Pb;X=C1,Br,I)热电材料的力学性质和电子输运性质.结果 表明:通过改变X位卤族元素及B位金属元素原子种类,可较好调控无机钙钛矿材料的力学及电子输运性质;随着X位卤族元素原子半径的逐渐减小,无机钙钛矿材料力学性质参数(体积模量、剪切模量、杨氏模量等)逐渐升高,电子输运性质参数(热电功率因子、电子迁移率等)逐渐降低;随着B位金属元素原子半径的逐渐减小,无机钙钛矿材料力学及电子输运性质参数呈升高趋势,但CsSnI3因S
以乌东德库岸滑坡为例,充分考虑其发育的地质环境,选取滑坡发育特征、岸坡结构与岩性特征、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灾害诱发因素共4类因子作为滑坡易发性的影响因素.构建单因素分级标准,将库岸滑坡灾害易发性划分为四个等级,即重度易发、中度易发、轻度易发与不易发.应用区间数与集对分析理论,建立基于联系期望概念的库岸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新模型,可系统分析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的区间形式及演化态势.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评判结果可靠,且能简化区间数之间关系的分析过程.
针对医疗检查预约能力分配问题,考虑将处于空闲状态下的急诊检查作为临时服务加入常规检查中,二者一起为预约和未预约的常规患者服务.以医院的期望收益最大为目标,建立医疗检查预约能力分配模型,并对该模型结构性质进行分析,证明了存在使服务当天期望收益最大的最优预约限额,进而给出求解最优预约限额满足的条件.通过大量数值实验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医疗检查能力分配方案的影响,结果表明到达医院的未预约患者数量和临时服务能力对分配方案有较大影响.
基于自主研发的增减材复合工艺技术与装备,探索了激光功率和WC颗粒质量分数对316L不锈钢复合材料致密度、组织演变和表面耐磨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WC质量分数的增加,试样致密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硬度和耐磨性能均逐渐提高,过多的WC颗粒会使工件内部产生热裂纹,同时降低了工件的表面质量;当激光功率由270 W提高到330 W时粉末充分熔化,凝固后未熔合缺陷明显减少.当WC颗粒质量分数为5%、激光功率为330 W时,增材件的致密度最高达到99.6%;相比未添加WC颗粒的工件,力学性能、耐磨性能和表
为了研究回收轮胎钢纤维(RTSF)混凝土的冲击压缩性能,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普通混凝土(F0)、工业钢纤维(ISF)混凝土和RTSF混凝土进行冲击压缩试验,统计冲击破坏后的碎块数量并计算分形维数.结果表明:RTSF混凝土冲击破坏形态分为三种类型,即周边张应变破坏、留芯破坏和整体破坏;应变率在55~125 s-1左右时,不同掺量RTSF混凝土的分形维数范围为1.33~2.25;分形维数随RTSF掺量增加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RTSF 0.75混凝土分形维数最小;不同掺量的RTSF混凝土的分形维数随应变
层间剪切、挤压破碎带是影响互层状岩体地下洞室围岩稳定的重要因素.针对互层状岩体层间剪切、挤压破坏问题,引入界面单元模型模拟其接触特性.在此基础之上,对该接触面模型算法进行改进,针对接触面边界上节点可能存在的接触状态:黏结、滑移、张开和嵌入,建立了相应的接触状态判别准则和修正迭代算法,可以有效模拟互层状岩体层间非线性滑移破坏问题.将本文模型应用于巴基斯坦阿扎德帕坦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分析中,对比横观各向同性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考虑接触后在层间过渡处应力和位移呈现非连续性变化,且量值增大;层间出现了错动位移
以边境城市E市X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蒙古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积极因素,认为蒙古族流动人口通过充分利用自身民族优势、积极构建生存空间并努力获得城市居民的主观接纳,从而在心理上初步建立了对城市的归属感.蒙古族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实践的重要启示在于,让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仅要充分挖掘流动人口的发展潜力,还需要积极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在明确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上,把握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的新趋势,当前其正处于“管理”到“治理”的变迁阶段,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农村社会治理方向,村民自治成主流治理模式.以宁夏塔桥村为研究对象,借助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了解该地区的社会治理情况和现实问题,通过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制度,进行乡镇机构改革,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以及促进农村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等措施,为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环境的优化提供支持.
以大长山岛为研究区,解译2003-2018年的遥感影像,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综合指数、价值当量因子等方法,分析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大长山岛土地利用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且二者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他地类面积呈增加趋势,其中草地和建设用地增幅最大;建设用地主要转入来源是耕地.(2)2003-2018年,大长山岛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呈波动减少态势,从2785.71万元减少到2472.65万元,变化率为-11.24%;林地对ESV贡献最大,比重约占48.5%;单项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