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的社会学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1230_yuzt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论是从个人意义,还是在社会意义来说,规矩都维持着一定的秩序。所有组织和社会都自有一套针对“不规矩”的那些行为的“惩罚”机制。这些机制未必是强制性的,却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难以忽略的作用。
  “不规矩”的后果有大有小,代价也有多有少。比如,两年前,贵州兴仁县的一个团县委驾驶员,就因为没有积极“认领”组织派下的任务而遭处分——某水塘发生一起溺水身亡事件,由于这个驾驶员的妻子和死者是亲戚关系,他便两次被要求参与死者家属的情绪安抚工作。但组织得到的回应却是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不关我的事,你不要拿党员来压我,大不了退党。”
  对于建党以来就一直在强调”党性”“组织性”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这种消极的言论和态度自然不合规矩。
  党内有党内的规矩,行业有行业的规矩,社会有社会的规矩。小到家庭,可能还有“家规”“家训”。总之,规矩往往无形,却深藏于人心。
  “熊孩子”和“栅栏社会”
  对于规矩,我们的焦虑仿佛在加深。我们越是谈论它,越是说明我们害怕坏了它、没了它。
  两年前,郭德纲曾经发过一条关于生活中的老规矩的微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全家人围坐用餐,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动。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碗满处跑那是要饭的。不许用筷子敲盘碗,有乞丐之嫌疑,在外吃饭这叫骂厨子。喝汤不许吸溜,吃饭不许吧嗒嘴,要闭上嘴嚼。夹菜只许夹前面的,不许过河。”……这些琐碎而具体的规矩,确实很少再在教育孩童的饭桌边上被提起。
  于是人们发出和老郭一样的感慨:現在的孩子,太没规矩了。
  没规矩到了一定程度,则是人见人怕的“熊孩子”。曾几何时,那些支招治理“熊孩子”的网帖像雨后春笋般冒出,后来又消失在信息的洪流中——不过,关于”熊孩子”的吐槽,却从未停止。这仿佛隐隐暗示着一件我们都不愿承认的事:“熊孩子”们没得治,再华丽的网帖也没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规矩帮我们减少了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让我们可以对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后果有一个大致的预判,如此,我们便可以相对理智地生活下去。我们讨厌“熊孩子”,不仅因为他们造成的破坏,还因为他们完全不或者很少按常理出牌,他们打乱了我们应对身边环境的节奏。
  当某种规矩出现了越来越多被破坏的迹象,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去死守。为什么?在一个人人不守规矩的环境里,守规矩的成本比较高,而不守规矩的成本更低。试想一下,当大家都围在早点铺旁争抢着买包子,你想老老实实排个队,却不知从何排起。于是,与其费劲巴拉劝说众人排队,不如自己也加入乱上添乱的行列——反正包子一到手就迅速抽身。
  买包子事小,店家顶多立个“请排队”的牌子在铺子边上,却无法强制顾客守规矩。而对于另一些事来说,当不守规矩的现象多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出现更加严厉的硬性约束或惩罚机制。比如,越来越多的公路违章摄像头。最极端的情况,就是形成一个处处被强制力量干预的“栅栏社会”。此时,一部分人能获得更加稀缺的资源,成为他们寻租的更大筹码。在道德方面,人们则备受外力的压制,自律弱于他律,鲜有人能做到“慎独”。
  在“栅栏社会”里,人们用破坏规矩的方式去寻求自由,好似缘木求鱼。它的源头,既可能是强权,也可能是那个不珍惜自由的社会。总之,这是一条葬送自身活力的路。
  不断变化和形成中的规矩
  每个社会都会有规矩,但每个社会的规矩并不都一样。社会的变革,常常也是从坏了某些规矩开始。有些规矩被坏了的后果,却让人感觉庆幸。
  曾经,在中国,“天地君亲师”是规矩,“无才便是德”也是一种对女人的规矩;曾经,在英国,女人穿裙子是规矩,穿裤子是离经叛道。女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穿上越来越丰富而充满想象力的时装,都多亏那些离经叛道者走出“坏规矩”的第一步。
  旧的规矩坏了,会有新的规矩补上。坏了种族隔离的规矩之后,平等越来越成为各类规矩的必要要素,最后形成一种“政治正确”。在心底不认同这种平等观念的人,也无法轻易说出种族主义的言论。在这里,平等就是最重要的规矩,以至于坏了它,代价很大——即使是在无心的情况下。
  今年年初,英国演员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就犯下这样的无心之失。由于他在回应黑人落选奥斯卡表演奖提名时使用了“有色人种”一词,遭到反种族歧视组织的抨击——作为一个欧洲人,他并不像美国人那么清楚“有色人种”中的歧视含义。最后,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失言公开道歉。
  规矩当然不是一夜之间凭空冒出来的,在一个开放的社会里,它多是人与人相互妥协的结果。我们越是不懂得妥协,规矩就越是难以形成。
  当网络已经和我们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我们会将线下那些隐藏在礼仪皮囊中的更加真实的个性挪到线上。在网上看到吵架、人身攻击的几率要比在现实生活中碰见骂街的高出许多倍,而当我们还无法期待线下的人用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我们如何能期待人们遵守网络辩论的某种“规则”?即使是再“理中客”的辩手,也难免捎上夹酸的“题外话”。
  曾亲耳听到一个学者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从不参加论战,因为一旦进入论战,就意味着你的目的不是真理,而是赢过对方。
  公共辩论的规矩尚未形成,但似乎却也在形成之中。而在其中,公平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处处拉偏架的裁判,会招致更加不理智的情绪,拖延规矩的出生时间。所以,那些能在当下的辩论环境里仍旧保持平和心态和理性头脑的,几乎已算是圣人。
  也许,我们一些人的头脑中已有某种“规矩”的雏形,但要实践它,却如此困难——最终的结果就是,符合我们现实需求的规矩难产。规矩形成过程所带来的这种痛感,或许是每个转型社会都将经历的。
  人情规矩也是规矩吗
  在人情社会里,人情上的规矩显得很重要。人情上的规矩和另外一些规矩是有相冲突的可能的。守住了规矩,却可能丢掉情商和人脉。
  一个可以设想的情况是,只要“走后门”的陋习一直没有被根除,就总会遇上这种两难的选择。国人讲究个礼尚往来,曾经帮过你一把的人找你“走后门”,你给不给走?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多数人而言,能走的,应该都会走。走不了的,那是确实被硬性制度给束住了手脚。
  问题在于,人情规矩,它是规矩吗?或者说,它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守的一种规矩吗?
  对“人情”的迷恋甚至在高校扩散。前些日子,中央民族大学教师萨茹拉被指向学生索要钱物、推销自己的书籍,引发众怒。而萨茹拉的解释则是,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而学生送的礼物则是“出于感恩和自愿”。查看萨茹拉从前的授课内容,便知她一直提倡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大学时就懂得一些“社会上的规矩”,也就是“人情”。
  网友们当然不买帐,但不知有多少人在心里默默承认她对中国社会所下的论断?从一些支持她的学生表达的观点来看,他们认为这就是“中国的现实”——可他们却没有提到改变。作为高校教师的萨茹拉,也没有提出改变,而是将这个“现实”全盘接受下来。
  需要“走后门”来确认亲疏远近的人情规矩是一种前现代的规矩,它是一种基于“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所形成的规矩。当它和现代社会的另一些规矩,比如恪守职业伦理、尊重程序正义,相互冲撞的时候,这种人情规矩常常战胜后者。一方面,我们信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古训,另一方面,我们在不逾“人情之矩”的同时,却常常逾了很多其他的矩。
  但这样的“不守规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觉悟”问题。它涉及的是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内涵的变动。只不过,只要没有合理、有远见的制度存在,“觉悟”就无法提高。当我们增加破坏公平的成本,也将是对行为人的一种有效的教育——当尊重程序、尊重职业成为习惯,它也就成了规矩。
  人情的存在当然合理,与之相关的规矩亦然。只是,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也许我们该试着重新丰富它的内涵,并且重新找寻它在我们各类规矩中间的位置。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财会队伍素质,健全财会基础工作,自1983年以来,我县建安企业共39个单位148名财会人员,组成了7个会计辅导网,定期开展检查评比、百分竞赛活动,学习交流工作经验,较快
近些年,美加频繁对华适用反补贴法。这打破了"反补贴法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历史。本文拟就反补贴法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内法基础和国际法依据进行探讨,并针对美加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设计教育的重要目的。设计表现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这一技能的熟练程度对学生设计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清华大学、浙
1985年岁尾,在河北承德召开了全国企业财务工作会议。财政部迟海滨副部长在会上作了报告。报告说:“企业财务会计工作,虽然不直接从事生产,消耗原材料.不能直接决定企业经济
最近我们三位会计师受聘鉴定了我区一个县办氧气厂短款1,070元的会计悬案.这笔悬案发生在1983年春,一方说是贪污,另一方说是诬陷.出纳员被停职停薪一年多,诉讼到省、地、县
以前的研究发现,细胞的Poly(C)结合蛋白2(PCBP2)可以下调水疱性口炎病毒的基因表达。作者的研究表明,水疱性口炎病毒感染可以诱导含细胞RNA结合蛋白的细胞质中颗粒状结构的形
本文采用弹塑性有限元进行J积分计算,分析了弹塑性条件下双裂纹引起的J—积分干涉效应,且与线弹性条件下K因子干涉效应进行比较,为多裂纹的工程评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In thi
“在我决定注册网站时,就只想要一个没什么太大含义的域名,这样将来才不会限制我对它的改变与创新。”作为一家专业预订海外中文向导服务的公司,“丸子地球”的足迹如今已经
目的:对CpG ODN佐剂对呼吸道合胞病毒重组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BALB/c小鼠作为试验对象,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之后分别制备G1F/M2蛋白,用LDH释放法
自广告艺术引入中国以来,随着制作技术的逐步完善与熟练,广告制作者们也一改引入初期的平铺直叙式、声嘶力竭式,变干巴巴的数据、事实而为充满感情色彩的、不直露、不生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