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夫:写作是一种招魂的过程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cz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夫。图 /IC

  “也许一个人老了,就爱怀旧。其实就是我辈,也不再是当年那种纯情男女了。正是因为与时俱老了,才恍觉当年之我的青春热血值得凭吊。这个时代,你看网上男女,大约真像王朔所云——一点正经没有。很多原本神圣庄严的东西,都被庸俗地消解了,都变成嘻哈疯癫了。”野夫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剖析自己的心理。这也是他对1980年代的眷恋与自省,在野夫写作《1980年代的爱情》的时候,他一直沉浸在这样的思绪中。
  这位51岁、曾经纵情诗酒的鄂西土家族男人,也开始不无伤感地回望他的青春,属于1980年代的青春。在那个充满希望、理想与幻灭的年代里,野夫曾经是诗人、警察和罪犯。

真实与虚构中的故乡


  在1980年代结束之后,野夫出狱、北上,成为北京小有成就的书商。此后又散尽家财栖居云南,专注写作,成为一名作家。现在他受邀在德国莱茵河畔写作,难得出国的他,借机在欧洲各处闲逛,“看看欧洲文明的积淀与成就。”同时在微博上点评时事。
  但实际上,野夫从未离开过80年代,如同他从未离开过鄂西利川这片偏远的土地一样。1980年代与鄂西山野,构成野夫的精神江湖,让他得以抵御纷扰不堪的当下现实。
  身在欧洲,野夫的微博发得频繁,言辞激烈地回应当下这个时代。同时,他也用伤感的文字,为过去作祭。
  他把近年的一些散文收进了《身边的江湖》,同时还出版了小说《1980年代的爱情》。野夫以自己在80年代经历过的爱情故事为原型,尝试用小说的方式,记录自己经历过的爱情与时代。
  《1980年代的爱情》虽然是小说,但其中“百分之六七十”的内容都是野夫的亲身经历。散文化的语言和第一人称的叙述,让这本书显得真切而柔软。
  故事很简单,“我”是偏远中学里唯一考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回老家的镇上任职,在这里与高中时一直暗恋的对象“雯”不期而遇。古朴偏远的小镇上,爱情终于生根发芽,但雯深情而隐忍,最终将“我”推向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野夫原本以为年轻人读这本书会“隔膜较大”,但出乎他的意料,年轻读者的反馈很积极,书出版后,他每天收到的微博反馈至少有几十条,而“百分之九十九都持赞扬的态度,”野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野夫老家鄂西利川,那里山重水隔,与湘西凤凰同属武陵山地区。鄂西地区和湘西一样,民风淳朴彪悍,构成了野夫写作和为人的精神世界。这个尚气豪侠的写作者经常在文章里不惜笔墨地回溯自己作为“巴人”的源头,书写自己对边民传统的认知。
  对于武陵山区稍通文墨而又心怀抱负的年轻人来说,出走或者回归,成为永恒的纠结。入山,意味着放弃前程,而走出武陵山脉,进入外面的平原世界,才谓之“入世”。有抱负而又思乡心切的人,常在天平的两端徘徊。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如此,1980年代时的野夫也如此。这种情绪也弥漫进《1980年代的爱情》一书之中,甚至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叙事主线。小说的故事,简单到只剩下欲说还休、欲走还留的情绪。没有大开大阖的故事结构。“我”想留,但“雯”一次又一次地把“我”推向大山外的世界。“我”出狱后,尽管有机会在一起,但雯的态度依然坚决。
  关于鄂西利川的故乡情结,成为野夫最隐秘的内心一角。正如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野夫一步三回头,被爱情,也是被时代推着向前,离开了那个生养他的故乡。

1980年代


  “看似还能拼酒约架,但内心是真的已经沧桑了。”现在的野夫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1978年,野夫16岁,上恩施师专,现在的湖北民族学院。他是班上最惹是生非的学生。爱读书,不爱上课,但考试成绩一般还好。流行喝酒打群架的时代,野夫是一群学弟们的孩子王,经常帮人出头担事儿。“性格比今天火爆,”野夫这样评价当年的自己。身上随时带着匕首,爱打抱不平,很受同学喜欢。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刘叉这首《偶书》,是野夫名字的由来。事实上,来自湘西和鄂西地区的人,自称“山野村夫”的人并不少。胸有文墨而自称山野村夫,既是自嘲,也是另一种方式的自傲。
  1982年,恩施师专一群学生成立剥枣诗社,是湖北最大的诗歌社团,野夫是发起人之一。大家在一起油印诗刊,每月一期,写的是新诗,但野夫当时已经能娴熟地写旧体诗。
  野夫的江湖习气,多少来自土家山民的彪悍作风。大家闺秀的外婆给他讲故事,教他习古文诗礼,成为野夫的启蒙教育。成年以后,剥枣诗社和武汉大学旁听的经历,为野夫打下了更深厚的文学功底。
  野夫时常在文章中提起凤凰作家沈从文,他希望利川之于自己,就像凤凰之于沈从文,山水故乡的滋养是文学最好的养料。“《边城》这个故事比我的更简单,它为什么魅力十足?”野夫用沈从文打比方。他认为,文学的终极目的和意义,在乎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不是别的。“好的纯文学,不是去拼虚构能力和复杂情节的。”
  沈从文构建了他的神秘湘西。虽然同为武陵山区,但野夫的利川却并非如一个世纪前的纯净、完美。“文革”开始时,野夫四岁,刚刚开始有记忆。最清晰的一幕就是父亲被戴高帽子押着游行的场景。此后的漫长十年,他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天翻地覆。野夫甚至认为,自己骨子里好斗的性子,“也许就是在这时种下的”。
  但在《1980年代的爱情》中,野夫却又写出了单纯而美好的味道。“十年”喧嚣后的鄂西山野,只剩下重创后的死寂。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就在这样静谧的环境里展开。在野夫心中,写爱情的目的依然在于写时代,“写史”。他将这样的写作称为“招魂的过程”。

以小说纪史


  2003年,野夫在做自己的影视公司,他忽然想寫自己的故事,甚至想自己投资、自己导演,“就想做一个纯粹自己的影视作品”。野夫善于尝试,他认为中国的文艺片“缺乏经典”,但搁了十年后,野夫不再想做电影了,但舍不得想写的那个故事,于是改写成了小说——就是今天的《1980年代的爱情》。“就当是对自己青春和那个年代的一个祭奠吧。”野夫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藉由这本小说,更重要的是,野夫梳理了那个纯真、充满理想的时代。
  野夫并不认为《1980年代的爱情》是自己的代表作。他更愿意将之描述为关于文体的实验。虽然也写过小说《父亲的战争》,但他将《1980年代的爱情》描述为自己“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对于野夫来说,散文是最见长的文体。在《尘世挽歌》《江上的母亲》《乡关何处》收录的文章里,他以“史记”的笔法,每篇文章寥寥几千字,写尽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悲欢故事。为身边人“作传”,记录家族的历史。
  野夫的散文里,处处可见对故乡、故人的留恋。写得最多的是鄂西利川的家族史。被打成右派、性格倔强最后投河,“至今不知曝尸在哪一片月光下”的母亲,至死也隐忍不提家人一个字的父亲,被投监二十多年、回家后都忘了自己罪名的“伯父”,一根绳子上吊死的大伯母二伯母。野夫用笔如刀,将自己的伤口割得鲜血淋淋,是为“纪史”,而纪史,是为了拒绝遗忘。这是野夫的理想。
  野夫逐渐认识到,散文由于完全真实,“因而会影响一部分想象力的发挥”。而小说一样是自己经验世界的一部分,但因为是虚构,“可以更加逼真地表现一些残酷的生活”。因而跟他的散文一样,“也是一种招魂的过程”。 现在,身在欧洲的野夫正在写作新的长篇小说。
  “我们本人也与时代同流合污着,但这似乎又不是我们的真我,就像垮掉派的诗歌所说——我们并不是我们污脏的外表,我们的内心也盛开着一朵圣洁的向日葵。基于这样的一些伤悼,所以开始写一点这些忆旧。”野夫这样对《中国新闻周刊》剖析自己。
其他文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慢跑的行列,人们乐于秀装备、秀线路、秀成绩,似乎一夜之间慢跑就在中国成为热潮。同时,也有更多的跑步者开始了马拉松的尝试。这项看起来极端又枯燥的运动席卷中国。尽管有猝死等不幸事件发生,各城市依然纷纷举办马拉松赛事,把马拉松作为城市品牌来推广。  这股马拉松热,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个舶来的时尚。自19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马拉松运动越来越热。波士顿马拉松的恐怖主义袭击,只
英国《经济学人》7月6日  埃及的悲剧  埃及暂停现行宪法,军方拘禁了拒绝下台的民选总统穆尔西。对于埃及这场民主灾难,穆尔西本人要负绝大部分的责任。1400万埃及民众上街游行示威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的不称职。他不仅无力拯救正走向崩溃的埃及经济,更尽其所能地去削弱法院、媒体、中立的政府部门、军队和警察部门这些在成熟民主政治体制下不可或缺的独立机构的力量。他的种种举动,让世俗派担心穆尔西和穆斯林兄弟会正
《过往》剧照。  《一次别离》让人们真正认识了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就像这部成名作的主线故事一样,“离婚”这个主题似乎也成为了他创作的标志性符号和最得心应手的叙述视角。今年的新片《过往》讲述的是另一段“别离”的故事。与前作相同,拥有着最平实的叙述基调和毫不煽情的简短对白。对于热爱写作的导演阿斯哈·法哈蒂来说,他乐于以这样的留白和故意省略的方式,去烘托那些无法诉诸语言的复杂的生活现实。  四年的分
2012年,“可持续发展”成为贯穿世界性议题的主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时隔二十年重回巴西里约。二十年前的可持续承诺如何延续?未来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蓝图怎样描绘?6月20至22日,这些问题将在“里约 20”峰会上被一一探讨。  6月7日下午,为配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以“为了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新闻办、北京市政府指导,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
以日本首都圈、韓国首都圈和英国都市圈为代表,国外首都圈在形成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制定明确系统的发展规划、设立跨行政区的管理机构、颁布各种法律法规保障规划实施、构建合理的区域职能分工、重视交通设施建设等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些都对中国首都圈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规划有时是用来限制规模的”  韩国首都圈形成始于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快速启动时期,7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包括中心城市首尔特别市、仁
距离上一次叶锦添的艺术个展,相隔5年半,这是叶锦添第二次无关电影的“纯艺术”展览。《梦·渡·间》相较于之前做的影像、雕塑、摄影综合展示,这一次展览更抽象也更私人,他索性只保留了摄影,他用一个叫lili的玻璃钢制假人和约200张摄影作品的互动,构建了一个基于真实摄影的虚幻世界。  假人lili 也曾出现在第一次的展览中,那时,她叫“原欲”,是一件1.7米高的铜雕,她还是一个青涩的少女,带着独自空灵的
当年拿下苏格兰折耳猫大赛冠军的时候,它还叫着那个牛气冲天的名字:法老。那时,网上售价昂贵的很多小折耳猫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法老的孩子。  岁月荏苒,等法老丧失了活力,尤其在和年轻母猫生出一窝又一窝耳朵直立、毛色杂乱的小猫后,它被主人以“友情价”卖给了朋友的朋友。当法老最终辗转到我三叔手里时,早丧失了金字塔般的气质,肚皮下垂,招牌的折耳朵日渐平庸地指向墙壁。“什么‘法老’,一胡子拉碴老肉猫!”三叔气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公报中有三次提到:“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关于市场在配置中的作用的认识,中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十四大提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发挥基础性作用”。  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
“有时候我真不懂,在台湾做政治干吗读那么多书?每天去都是讲没知识的话。伦理、民主、自由,政治、媒体、下水道,这两句话对我来说,完全对称????一个靠脑筋使唤的人怎么会去做政治?我们其实根本活在一个原始丛林的状态之中????”在北京某剧院的地下排练厅里,宋少卿用激昂声调念着台词,赖声川和现场工作人员一起轻笑。  农历元宵节一过,赖声川就开始复排自己1999年的旧作《十三角关系》。一瓶可乐,几包零食,
王谦很严肃地称自己被捅伤一事为“4·18案”。  2013年4月18日那天,王谦的狗被隔壁楼上另一只狗咬伤,两家发生争执,对方家的儿子张琦将王谦捅伤。  一个普通的伤害案,最终改变了这个中年男人的人生轨迹。只是,改变,并非来自刀伤。缘起  “就这么个狗咬狗的小事,竟然折腾了半年多。”今年50岁的王谦,高大健壮,一头灰白的头发,说起话来京腔十足。提起发生在今年4月的事件,他苦笑着摇头。  王谦,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