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体适能的概念和类型进行理论了解认知。对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应用的可行性和实际情况的推广阐述。探讨体适能教育模式对初中体育学生的体质健康成长和体育成绩的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体适能;初中;体育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79-01
体适能是指人体的机能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概念,也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标准。现今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虽然对学生的体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但是始终无法快速解决越来越严峻的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因此有必要将体适能的教育模式引入到初中学生的体育课程当中,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目前为止,国内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学校在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上目光短浅,只在意近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很难从长远的角度为学生名打造一个适合终身参与的体育运动。很多学校和老师根本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千篇一律,还有很多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使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显得枯燥乏味,滞后性强。
二、体适能教育模式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近几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仍处下降趋势,部分体能指标、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居高不下。初中时期是学生培养运动兴趣爱好的关键时刻,要抓好这一时间段的体育教学,培养好学生的健康标准。
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的身体素质也持续的出现了下滑的趋向。所以必须引入新的教育模式,才能为体育教育打开新的局面。而体适能可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的要求,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体育能教育模式。
三、体适能教育模式实施的具体方法
体适能着重培养的是对自我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教导学生学习体适能的有关知识和运用方法。
1.体适能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的自主锻炼,采用因材施教的学习方式,来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学生的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来促进终身体育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中心角色,在自由开放的教学活动中称为学生的伙伴和健身、健康的指导者,学生成为主体,同时教师也能够有足够时间收集外界信息和学生们的真实需求,从而来补充教学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2.教师要对体适能的运用熟练和理解,也要对学生的基本身体情况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对学生们讲解体育活动对改善人体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等方面的知识和作用,以及营养与体育活动、健康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知道什么是体适能。
3.教师要挖掘学生们自身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教导学生们应该操作什么,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学生应该重视什么。做这个运动有什么意义,培养学生自主自我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4.在教学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要根据健康体适能的内容而定,多采用具有终身体育锻炼价值的有氧、低中等强度的经过改造的竞技体育项目,例如小型的足、篮、排项目、徒步、慢跑、器械健身、游泳和一些趣味的游戏活动,这些设计项目要对学生运动基础及身体素质要求不高,学习兴趣浓厚,且便于能够长期坚持。
四、体适能教育模式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
1.体适能教育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分层次的教学,能够打破学生对体育课厌烦的障碍,使学生重新认识什么是体育课,认识到上体育课是可以获得健康及掌握体育知识和一定的项目运动技能的,促使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生在新的教学形式下,能够多方位的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和方法,掌握体育的理论基础知识,安全的进行体育锻炼。
2.通过健康体适能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设计符合个人需求和兴趣的体适能状态。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以体适能的标准来评估体育活动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3.体适能教育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上课态度,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发展。提高学生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改善身体成分。心肺功能强大,大脑获取的摄氧量越强,精神集中时间越久,学生上课能够更加集中,学习效率也就有所提高。良好的体适能能够使学生的抵抗能力增强,不易生病,运动能力也会提高,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五、结语
体适能教育模式进入初中教学能够促进初中生对体适能概念的理解,对学生的体适能水平提高有积极的作用,改变原来的传统死板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龚忆琳.何为体适能[J].体育学刊,1995( 2)
[2]姜宏斌.“体适能”概念应用于体育教学与训练领域的理论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4):105-108
[3]魏勇.体适能-学校体育的核心概念-上[J].体育教学,2008(11)
[4]裴东景.健康“体适能”教学对“阳光体育”的影响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9):81-82
关键词:体适能;初中;体育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79-01
体适能是指人体的机能对环境适应能力的概念,也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标准。现今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虽然对学生的体能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但是始终无法快速解决越来越严峻的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因此有必要将体适能的教育模式引入到初中学生的体育课程当中,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习惯。
一、初中体育教学现状
目前为止,国内许多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很多学校在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上目光短浅,只在意近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很难从长远的角度为学生名打造一个适合终身参与的体育运动。很多学校和老师根本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千篇一律,还有很多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使整个体育教学的过程显得枯燥乏味,滞后性强。
二、体适能教育模式引入初中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近几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仍处下降趋势,部分体能指标、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居高不下。初中时期是学生培养运动兴趣爱好的关键时刻,要抓好这一时间段的体育教学,培养好学生的健康标准。
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的身体素质也持续的出现了下滑的趋向。所以必须引入新的教育模式,才能为体育教育打开新的局面。而体适能可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学的要求,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体育能教育模式。
三、体适能教育模式实施的具体方法
体适能着重培养的是对自我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教导学生学习体适能的有关知识和运用方法。
1.体适能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的自主锻炼,采用因材施教的学习方式,来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学生的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来促进终身体育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中心角色,在自由开放的教学活动中称为学生的伙伴和健身、健康的指导者,学生成为主体,同时教师也能够有足够时间收集外界信息和学生们的真实需求,从而来补充教学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2.教师要对体适能的运用熟练和理解,也要对学生的基本身体情况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对学生们讲解体育活动对改善人体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身体成分等方面的知识和作用,以及营养与体育活动、健康的知识。让学生了解知道什么是体适能。
3.教师要挖掘学生们自身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教导学生们应该操作什么,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学生应该重视什么。做这个运动有什么意义,培养学生自主自我锻炼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4.在教学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要根据健康体适能的内容而定,多采用具有终身体育锻炼价值的有氧、低中等强度的经过改造的竞技体育项目,例如小型的足、篮、排项目、徒步、慢跑、器械健身、游泳和一些趣味的游戏活动,这些设计项目要对学生运动基础及身体素质要求不高,学习兴趣浓厚,且便于能够长期坚持。
四、体适能教育模式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影响
1.体适能教育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分层次的教学,能够打破学生对体育课厌烦的障碍,使学生重新认识什么是体育课,认识到上体育课是可以获得健康及掌握体育知识和一定的项目运动技能的,促使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学生在新的教学形式下,能够多方位的掌握相关的运动技能和方法,掌握体育的理论基础知识,安全的进行体育锻炼。
2.通过健康体适能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设计符合个人需求和兴趣的体适能状态。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以体适能的标准来评估体育活动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3.体适能教育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上课态度,促进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发展。提高学生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改善身体成分。心肺功能强大,大脑获取的摄氧量越强,精神集中时间越久,学生上课能够更加集中,学习效率也就有所提高。良好的体适能能够使学生的抵抗能力增强,不易生病,运动能力也会提高,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五、结语
体适能教育模式进入初中教学能够促进初中生对体适能概念的理解,对学生的体适能水平提高有积极的作用,改变原来的传统死板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龚忆琳.何为体适能[J].体育学刊,1995( 2)
[2]姜宏斌.“体适能”概念应用于体育教学与训练领域的理论探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4):105-108
[3]魏勇.体适能-学校体育的核心概念-上[J].体育教学,2008(11)
[4]裴东景.健康“体适能”教学对“阳光体育”的影响探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