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大国的制度自觉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TempT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在中国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和文体界频获世界性奖项的氛围中,“大国如何炼成”这个经典之问又启人深思。大国之大,非国土、人口、经济、军事、科技等单一所指,而透着一种有容乃大的襟怀和垂范世界的气度。
  大国之大,更是责任之大,需要承担为世界立规则、守规则的责任。为了防止决策偏误,需要秉持全方位开放的原则,从制度自觉的高度不断完善自己,进而谋求与其他大国尽可能多地达成一致,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大国们在得到中小国家支持的世界体系中自觉协作,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也将因此平添助力。

何谓“开放型大国”


  大国之大,历史上的疆土攘夺、民族征服和融合是免不了的,美国也是这样—从当初大西洋西岸一长条,到横跨美洲大陆,再到消化阿拉斯加、夏威夷—如今濒临破产的波多黎各,还巴望着成为合众国第51州。虽然在列强当中,美国的“文明记录”较好,却也有驱杀印第安人、征用黑奴、向墨西哥和西班牙开战,以及殖民菲律宾等劣迹。
  但时代总在进步,并淘洗那些“刻舟求剑”者。当那位写出《我的奋斗》的奥地利画匠在20世纪40年代追逐一种19世纪式的帝国蓝图,甚至为之打上日耳曼种族至上和排犹的反动印记,他以及第三帝国的必然失败,直到70年后的今天仍然适足充当大国争锋的反面教材。
  帝国是典型的封闭型治理形态。哪怕大英帝国19世纪率先禁止奴隶贸易,后来又鼓励殖民地对外自由贸易,但它对“日不落”领地的孜孜追求,还是引起了其他列强的嫉妒和跟风,最终不免与后起的德国两度兵戎相见,涂炭了无数生灵。直到二战后摘下“王冠上的明珠”印度、开启非殖民化潮流的那一刻,联合王国才配称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国。
  “瓜分殖民地”和“闭关锁国”自然是千夫所指,可是在某个时期的外交政策上,针对列强的“开放”也未必优于保护主义的“封闭”。19世纪的美国,从门罗主义宣示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到“门户开放”诡称列强在中国“利益均沾,机会平等”,历史又进步了多少呢?
  这种“相对论”还可以延伸到国际组织领域。当战后东欧国家聚首“华约”和“经互会”旗下,它们在组织内部互相开放,对外则显示为集体封闭。而当冷战中期法国退出北约军事机构时,它在表面上孤立了,其实国际交往面更广了,并为构建“欧洲人的欧洲”预留了伏笔。今天英国犹豫要不要退出欧盟,也与全球化与欧洲化的方向之争有关,反映了开放的多层次性。
  鉴于“开放”的相对性,所谓“开放型大国”应该是指面向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开放的大国;其开放也应该是全方位的,除了非法移民、毒品、犯罪和恐怖主义等应予以限制外,各类人才、商品、服务和资本的流动均不应受到本质上的歧视;进而言之,其社会形态应该是多孔性的,谙合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而要做到这些,需要全球参照系下的“制度自觉”和领导人的理性。

“制度自觉”如何做到


  中国自古以来就很注重君子自省、见贤思齐,而对于国家来说,“制度自觉”就是要不违世界潮流,在实践中反思与自我革新相关制度,同时自信地恪守其适用的部分。正如习近平所言,“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开放型大国往往足够制度自信,美国就抱着它那部220多年前的宪法不放,但在大萧条、麦卡锡主义、越战、伊战、金融危机等恶果出来后,美国上下也都反省了好一阵。而反省的充分与否,又与世界舆论的风向紧密关联。深度开放带来的制度自觉,有助于收敛霸权心态,不管是通过民主改选机制还是民主协商机制。
  中国作为未来可能的头号经济体,争取国际社会认同的法宝正是“改革开放”。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既是一种对外承诺,也是一种制度自觉。问题是,13亿多人口的经济体量放在哪里,都会引起侧目。看着中国这么大的体量而且国力节节上升,美国人的焦虑也很正常。这也是美国“进攻现实主义学说”奠基人米尔斯海默渲染“权力”决定论的一个背景。
  不过,中国毕竟受儒家人本主义传统影响,更无意步纳粹德国和苏联的后尘,不太可能为了霸权而挑战美国。正如习近平2009年在接见墨西哥华侨时所说,“有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外国人,对我们的事情指手画脚。中国一不输出革命,二不输出饥饿和贫困,三不去折腾你们,还有什么好说的?”在最近的9·3阅兵讲话中,习近平重申:“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
  中美如何开创“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领导人念兹在兹的。去年7月在钓鱼台国宾馆,习近平主席当着多位美国政要的面强调:“中美两国如何判断彼此战略意图,将直接影响双方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发展什么样的关系。不能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犯错误,否则就会一错皆错。”同年11月奥巴马来访时,习近平又郑重表示“愿同美方一道,承前启后、开创未来,把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落到实处”,并特别提到“要构建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适应的中美新型军事关系”,还宣示中方提出的建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倡议“都秉持开放包容原则,欢迎包括美国在内的有关国家积极参与”。
  上述思路如何内化为“制度自觉”?基辛格在新书《世界秩序》中说,稳定的国际秩序需要各方“价值观一致”。这其实比较难操作,笔者倒推崇郑永年的一个提法,即中国要克制自己,不和其他国家结成同盟。郑永年认为,一旦军事同盟形成,就会走上战争的不归路,无论是冷战还是热战形式;历史上的重大战争,都是在两个同盟之间展开。中国应当坚持开放型的“伙伴”战略,而避免封闭型的结盟战略。

苏美“霸权陷阱”的教训


  不管大国是否彼此惺惺相惜,都要提防“霸权的陷阱”,比如过高估计自己的影响力,或追求超越国际法的特权。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
  按IMF数据,去年美国GDP占全球22.5%(中国是13.4%),而在布什主义最嚣张的2001年,美国这个占比是31.8%(中国是4.2%)。相隔13年,美中的GDP占比之和,竟都是36%,也就是说两国此消彼长之外,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地位并未稍损,当初制约霸权的客观因素今天依然存在。
  大国栽在小国身上,往往是因为低估了小国。在这个问题是,苏联和美国都有过深刻教训。1979年苏联贸然卷入阿富汗内战,在这个“中世纪的准国家”滞留了10年,最终因不堪游击滋扰而撤出。相对于美国后期输入的“毒刺”导弹,阿富汗的山地不适合苏军武器作战,对胜负影响更大。而当初,超级大国苏联何曾料到眼皮底下一个穷国会如此棘手?
  从实践看,国际法保障大小国家主权平等,本身即是对大国的一种制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当初的诞生,也是为了约束美国这样的海上强权,可惜美国到现在都没有签署这个条约。如果说小国因担心被制裁而敬畏国际法的话,美俄由于安理会特权或国内腾挪空间大,对国际法没那么重视也是事实,但“倚大卖大”就不对了。
  相对于“小国欺负大国”,大国四面出击引发小国抱团的情况更为常见。小国间的联盟平时内部各持己见,似一盘散沙,可一旦就某个议题达成一致,则会变成足以吞没霸权的流沙坑。
  即便像斐济、瓦努阿图这样的袖珍小国,也是一种不容忽略的地理-民族的别样存在,在依托于联大的国际关系民主化中,会给大国决策带来有益的外部参考。至于中等国家,已有的G20机制还不能很好地照应到,它们自己也有组团的趋势,如韩国牵头的所谓“中等强国合作体”。这些都需要大国给予充分重视。
其他文献
民主党从未像现在这样对财富和权力的交叉愤怒不已。过去的论点和联盟不再起作用,也吸引不了群众。党内的大佬们现在发现自己的信誉和动机都遭到攻击。新生的怒火由經济的转变助燃,奥巴马离任时几乎注定会在提高美国中产阶级收入这一核心经济挑战上失败。新一派系的民主党,由法学教授沃伦领导,她传递的信息是,共和党与民主党都对经济挑战做出误判并且一直被贪婪的势力收买拉拢。换言之,美国的敌人潜伏在内部。这一讯息让她迅速
我是一个讨厌磨蹭的人,但6月18日中午11点多的时候,我依旧在云南一家酒店的偪仄空间里,来回踱步或躺在床上玩手机。  磨蹭很久、很久,就是不敢出门。但越是封闭自己,我就越焦虑、烦躁、恐惧和不安……这种感觉,于我而言,十分熟悉—从记12年来,她未曾从我的身上被抽离,且久不久,她就发作一次。  同行习惯把这种现象叫记者的“社交恐惧综合征”,他们说,调查记者都得这“病”:就是突然变得很内向,很害怕和别人
此番去青岛,见到的是作家刘杰。这是个丰产的写作者,他有一种自觉,认为作家存在的一个基本价值在于“修复文化”,但他并不是从新儒家的角度提出的。在他看来,“修复文化”包括了帮助大众建立基本的理性能力,至少不总在网络空间里一张嘴就说一些令人吃惊的傻话。  就此而言,我认为恐怕不能称之为“修复”,因为理性地判断与思考,从而理智地说话与行动这种能力,看不出曾在哪个时代或朝代被大众拥有过。大众受教育水平和社会
这里要说的卢瑟,不是指某一位姓卢的先生,而是英文Loser的音译。Loser,字面意思是失败者。在大众文化里,这个词特指市场经济中的失败者,即那些没资产没股票没权力没名望的人。权力也好名望也好,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可以变现;而钱又可以置换权力,有钱就有社会地位。所以Loser说到底是指没钱的人、穷人,跟“屌丝”的意思差不多。  市场经济充满了竞争,有竞争就有输赢,就有温拿(Winner,胜利者),就
如何同现政府保持合适的距离,将是对希拉里政治能力的考验。  4月12日下午,希拉里·克林顿发布微博和网络视频,正式宣布参加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由于在声望、履历和选举资源上有着巨大优势,且目前民主党内缺乏有力的挑战者,媒体普遍认为希拉里能够在初选阶段获得民主党的提名,进入普选阶段迎战共和党对手时,她也会有很多优势。  但总统宝座之于希拉里并非唾手可得。在奥巴马不肯立即为其“背书”、“邮件门”等新
颁奖词  李振华只是一个普通的退休教师,但他把一生贡献给了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对贫困学生长达64年的教育和捐助,是我们这个社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像他这样的人,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之所以能够在沂蒙老区扎根,是党的培养、领导的关怀、人民的养育、坚定的信念和理想追求的结果。是沂蒙老区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伟大的沂蒙精神鼓舞教育了我,是沂蒙老区人民淳朴的情怀感化了我。”  李振华常穿16元一件的灰蓝色衬
—专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  现在全球经济面临的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有好的想法(idea)和政策,但光有好的想法和政策还不够,执行怎么办?需要把想法转化为行动。  “2016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是受邀与会的著名学者之一。在对话会的不同场合,郑永年教授和与会者分享了自己对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见解。在他看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
2014年得到纠正的重大冤错案件有12起,从年初的河南商丘杨波涛案到年底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13名当事人最终都因被指控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被法院宣告无罪或检察院撤回起诉。2013年7月,中央政法委出台首个关于切实防范冤假错案的指导意见,随后,最高法颁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見》,最高检制定了《关于切实履行检察职能,防止和纠正冤假错案的若干意见》。纠正冤错案件成为启动司法
2014年12月11日,两名中国乘客大闹亚航客机。稍后,网上又传几名中国女子在飞机上大打出手的丑闻。在火车、地铁、公交车等相对密闭的公共空间里,这类暴力冲突早已屡见不鲜。公众将此类闹事者归咎为“没有教养”、“素质太差”等,这批评是对的,但还不够。  其实,我们人人都有暴力倾向,即“攻击性热情”。在人类90%以上的进化历程中,我们都是爬树摘果或茹毛饮血的动物,人类有文明才不过几千年,“动物本能”比所
克劳斯·泽格伯斯(Klaus Segbers),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全球政治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交政策分析、国际关系学研究,特别是全球国际政治经济事务研究。此外,Segbers教授还是国际事务研究所(ISA)等世界范围内相关研究机构的成员。  在学术领域上,Segbers教授致力于推广知识构建与传递的创新理念,包括发展在国际范畴内的网络教学与混合式学习项目。目前,德国柏林自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