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人文的光影传承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lei1989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5年末,光影魔术般地活跃在白色幕布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之痴迷。从此,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诞生了。如今,电影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电影早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电影是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人文的。在中国,身为舶来品的电影,在某种程度上见证了国家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百年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厚重,深刻,辉煌,亦曾挣扎。然而,内地学者对百年来中国电影艺术演变脉络的史料梳理和理论总结,似乎尚未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当阅读胡星亮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之际,笔者甚觉欣慰。
  2005年,中国电影迎来了百年华诞。因此,近年来陆续有一些著作从电影产业、电影与政治的联动效应、当代电影的时空语境、电影史学史和史学范式、电影史研究的历史语境等角度,对中国电影发展史进行了阐述和研讨。可以说,在内地,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呈直线递增的状态。然而,国族电影史的撰写工作本身是存在着诸多困难的,史料的收集和梳理,特别是阐释的角度和立场等,均极具挑战性。为避免使电影史的研究陷入某种观后感或影片导读的表述误区,著者必须在熟悉大量电影文本的前提下,准确地找到切入点和创新点,并在此基础上,还要防止由于不当的理论探讨而造成的论述错位及偏题。此外,电影“史”的研究,也令著者和读者难以忽视电影发展的各个时间节点及其内在的逻辑关联,这就要求著者还须将知识面拓展至电影之外,拥有宏观的视野和高屋建瓴的学术胸襟。
  《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一书,是“光影论丛”这套丛书中,第一本涵盖了中国两岸三地电影艺术发展史的力作。整部书力求突破此前中外学人在中国电影史撰写领域所形成的窠臼,而且具有非常鲜明地张扬学院派的立场和价值观,立足于影像本体,从艺术审美、人学内涵、世界视野的高度,对百年来中国电影艺术创作进行了翔实、深刻而犀利独到的论述。
  电影是一门现代艺术,在电影学研究领域中,分布着电影史、电影美学、电影符号学、电影社会学、电影文化学、电影心理学等众多学科,学科之间亦相互交融、互为补充。《影像中国与中国影像——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一书著者认为,在艺术电影、意识形态电影、商业娱乐电影等多元电影形态中,艺术电影处于更加重要的位置。该书明确认同“电影是艺术”的审美评判,这为整本书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石,亦彰显了该书学院派的学术立场。
  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有几个重要的节点。该书紧扣以下这些重要的节点,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对百年中国电影艺术在不同阶段的嬗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1905年——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诞生;
  1921年——中国第一批长故事片诞生;
  1930年——中国电影“转向”与左翼电影潮崛起;
  1937年、1949年、1966年前后,由于历史社会原因,相继出现“抗战电影”、“十七年电影”和“‘文革’样板戏电影”,在此期间,中国电影艺术在徘徊中曲折发展;
  1979年——中国电影传统复归并展开新的探索;
  1993年——中国电影体制改革;
  2001年——中国电影产业化政策推进。
  此外,在台湾电影板块中,1956年、1963年、1965年、1982年及1987年前后,分别出现“台语片”、“健康写实主义”、“爱情文艺片”、“台湾新电影”和“后新电影时期”;香港电影板块在1909年、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1979年,分别出现粤语片、武侠电影、真功夫电影、“新浪潮电影”等。由此,著者清晰地梳理了百年中国电影创作的发展进程,并揭示出不同时期或区域中国电影创作的风貌、特征与得失。
  该书最突出的一大贡献在于,著者悉心地对每一阶段的电影艺术特征及其传承,和每一代导演群体的艺术创造,以详略有致的梳理和概括。整部书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导向明确、思路独特,有助于读者把握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来龙去脉和本质特征。每一代导演群体的艺术追求和成就,均在不同章节,被纳入“电影观念”、“审美追求”、“艺术创造”这三个核心范畴之中,予以详尽的阐释。在分论部分,作者将每一代最具代表性的导演及其作品,逐一进行认真剖析,以小见大,在细致的文本解读中展开导演艺术特色与风格的论述。
  在著者的引领下,百年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呈现得更为条理化、明晰化,百年中国电影的审美创造和艺术流变及其所形成的电影艺术传统得到了系统、深入的阐释,这是对百年中国电影史的一次独具慧眼的梳理和深刻而睿智的研究。
其他文献
两镜指的是镜子与镜头。虽然两者都是用光滑、透亮且易碎的玻璃制成的,但两者之间其旨甚异,其意甚远。镜子是真实的对照,对自己看时可以顾镜自怜、自恋、自责、自嘲、自欺、自爱……而镜头(不管是摄影机或照相机)是假眼对你看,它可以任意放大、拉远、推近、缩小、切割、局部、特写……  我的生活一直有“镜缘”。到目前为止,在我的事业中,镜子与镜头,虽然扮演了两个重要的角色,但一字之差,带来的却有“差之毫厘,谬以千
一段历史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就算是真有所谓“历史癖”,要想不走样地复原历史的原貌,实在谈何容易?“旧史学”固然难免以偏概全之讥,被目为“新史学”的法国年鉴派虽力倡历史“整体观”,实际操作出来的论著在令人眼睛一亮的同时,却也避免不了给人留下“历史碎片”的印象。认识世界与研究历史,盲人固然看不见“整体之象”,一般所谓正常人里的“有眼无珠”、“视而不见”、“有色眼镜”以及“色盲”、“近视”、“弱视”、“看
被称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老工业基地”,在时代变革中发生了巨变,昔日辉煌不再,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相对薄弱,投身工业题材创作的积极性和投身的优秀作者都非常缺少,甚至处于失语的状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变迁给新世纪都市文学创作究竟带来些什么?当下作家在现代化工业文明进程势不可挡的今天如何重新找寻都市文学创作的新的生长点,并以何种角度再现“老工业基地”的美丽梦想?  评论家:工业仍为宝贵的文学资源  “
我藏有一本存世较少的王统照的初版本诗集《童心》。对这版本,《唐瞍书话》中早有记述:“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里的诗集,开本和《旧梦》一样,尚有王统照的《童心》、朱湘的《夏天》和梁宗岱的《晚祷》。这商务书版,大都毁于‘一‘二八’炮火,以后重印,版权页上一律注明‘国难后,第几版,留此数字,以志不忘,倒也颇有意思。上面说的诗集四种,后两种都曾重印,惟《旧梦》和《童心》久已毁版,极为难得。”  抗日战争后,
一  日前华裔美国学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凌津奇(Jingqi Ling)教授举五年研究之力推出了关于日裔美国作家山下凯伦小说的研究新著《越过子午线:山下凯伦跨国小说的历史与虚构》,该书已纳入斯坦福大学的亚裔美国研究系列丛书出版,颇值一观。  山下凯伦(Karen Tei Yamashita)对于亚裔美国文学界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虽然在中国国内的亚裔文学研究焦点仍然是处于华裔大热的局面,但
一个人的一双眼要阅尽多少人多少事?掩卷近百岁高龄的宋宝罗撰写的《粉墨丹青一老翁》,让人心绪起伏,无尽感叹。  以童星之姿粉墨登场的宋宝罗,直至耄耋垂暮,在舞台上的表演依旧让票友们赞叹不已。近一个世纪的舞台生涯,数以万计的眼睛在台下仰望他的表演,那些眼睛就像天上的星!每一颗星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属于自己的戏剧人生。  宋宝罗的一双眼则阅尽的人世间的人与事,从一代枭雄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到平凡的梨
·一·  王充著《论衡》85篇,我最先拜读的是第85篇《自纪》,然后便是第28篇《问孔》。我之先读《自纪》,是想通过王充的自我记述与表白,对他有一个粗略的认识;我之先读《问孔》,便是因为这“问孔”二字。此“问”乃是“问难”(王充称之为“难问”)之“问”。在孔子已被神化圣化了的东汉时期“问难”孔子,要有多大的勇气?《问孔》篇却开卷明义,直言“问孔”之正当理由:“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
黎难秋著《中国科学翻译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和李亚舒、黎难秋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版)这两部于涉及科学词汇的双语词典文献可谓详之又详,用力甚勤。所谓“荷马也有打盹儿时”,智者千虑而有一失。1944年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版徐善祥、郑兰华编《英汉化学新字典》,上述两部翻译史均作录入。白璧微瑕,读者稍憾。  徐善祥曾任长沙雅礼大学教授。《上海圣约翰大
在当下全媒体时代,作为印刷传媒时代的重要文体报告文学的存在价值几何?作用何在?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在本世纪之初,曾有人断言报告文学即将日薄西山,像恐龙那样死去。但是,近十余年来,报告文学非但没有死去,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想,这其中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从记录社会、展示社会、砥砺社会的角度讲,报告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在对于现实的真实把握,也就是非虚构精神的强化与践行,对社会政治、
近目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件,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强烈关注。一位年轻而有才华的医学研究生,在刚刚获得直升博士研究生机会后,却被寝室中饮水机里的一杯毒水断送了生命。据称,嫌疑人也是尖子生,还曾数次因成绩优异而获得奖学金。  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至于行凶原因,汪某称是因为母亲表示不会给他钱。再往前追溯,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