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jia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唐太宗自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从伐隋到登上帝位再到开辟盛世,他身上的“文化人格”在不断发展完善,也就有了文政下的贞观。他把自小学到的文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素养,经过学习、转化、传授这三个阶段,他的文化人格基本就形成了。
   关键词:唐太宗 贞观 文化人格
   “文化”这个词在现代来说是一个名词,但在古代不只是名词也是动词。要想探究“文化”一词的本义,就得追根溯源,回到人类的最初时代来研究。《说文解字》和《周易》记载“文”最初的意思有:一、“文”和“人”是一个字,也就是说“文”就是“人”;二、“文”是古代为了祭祀先人刻在“尸”身上的符号;三、“文”是指古人身上的配饰、纹饰。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文”也就有了文字、文学、文化的概念。古代圣人、帝王就是通过“文学”来教化臣民。“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周易·贲卦·彖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即在早期,“文化”可能是一个动词,即文之、化之或者以文“化”之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文化人格”在现代的意思是以树立自己的人格来培育他人的人格为本质与核心的文化形态。现用唐太宗李世民为例来分析唐太宗的文化人格。
   一.文化人格的形成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陇西狄道人。1高祖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皇后,因此李氏家族算是高门显赫。关于太宗的名讳“世民”,有“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公贵人也,且有贵子。’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2于是采用“济世安民”之意为名。太宗家境优渥,年少从军,在伐隋过程中,跟着父亲和兄弟们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威信也在一次一次大捷中树立起来,为他以后登上皇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伐隋过程中,李氏兄弟配合还是十分默契的。李渊登基后封皇长子李建成为太子,但太宗的地位和声望远高于建成。接下来的几年,太宗屡立战功,又广纳贤才、仁人爱士,不论是在军中还是在老百姓心里,声望更是超过皇太子李建成。据《资治通鉴》和《旧唐书》记载:太子李建成性情松缓惰慢,喜欢饮酒,贪恋女色,爱打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八月,高祖李渊退位太上皇,李世民登基为帝,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缓缓拉开了序幕。
   二.文化人格的形成过程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在讨伐宋老生的战役中,李世民更是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智谋。据两《唐书》记载,当时接连数天阴雨,后方援军也没有赶到,后有突厥虎视眈眈,前有李密洛口强兵,李渊为形势所迫不得不打算退兵太原而后图。对于此太宗是极力反对的,《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从不义之徒一朝解体。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高祖不纳,促令引发。太宗遂号泣于外,声闻帐中。高祖诏问其故,对曰:“今并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高祖乃悟而止。3《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隋纪》八中也有记载:今禾菽被野,何忧乏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李密顾恋仓粟,未遑远略。武周与突厥外虽相附,内实相猜。武周虽远利太原,岂可近忘马邑!4这场战争的胜利,李世民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
   那么在登上帝位之前这段时间里,也就是在伐隋的过程中,李世民的文化人格所体现出的是“文”的方面大于“化”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的文化人格为他登上帝位以后的文化人格做铺垫,也可以说登上帝位以后的文化人格是战争中文化人格的进步和完善。
   《资治通鉴·唐记八》记载,唐太宗曾对侍臣们说:“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所以他甚至请求臣子们多跟他提一些谏议,用来“正身”。《旧唐书》帝王本纪中有很多记载,如果当年有天灾,帝王们就会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做一些决策,情况立刻会有好转。比如《旧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十三年“自去冬不雨至于五月。甲寅,避正殿,令五品以上上封事,减膳罢役,分使赈恤,申理冤屈,乃雨。”5又比如《旧唐书·高宗本纪》中记载唐高宗曾下诏说:“去歲关辅之地,颇弊蝗螟,天下诸州,或遭水旱,百姓之间,致有罄乏。此由朕之不德,兆庶何辜?”6当发生天灾时,太宗会首先考虑是不是自己失德引起的。
   太宗推崇的是儒家的治国观念,也就是周朝的一套礼制。他广招人才,虚心纳谏,甚至有时候还要向一些谏臣认错。虽然有时他也很生气,气那些大臣公然与他在朝堂上唱反调,他曾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这个“乡巴佬”指的就是魏徵,大约是意见相反,两相对峙互不相让导致如此。但太宗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能冷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每次冷静下来他都要奖赏那些向他谏议的大臣。7在治国的过程中,太宗逐渐成为了一个“文人”,这里的“文人”并不是写文章、读书的文人,而是被“文化”了的人,是被儒家文化“化”了的人,就连四方蛮夷最终也臣服在了大唐脚下,《旧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贞观四年四月“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8
   当我们提到魏徵、房玄龄这些贤臣时,我们应该知道,之所以有这些贤臣是因为首先有一位明君,历史上并不缺少贤臣,只是明君很少。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太宗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家庭方面,李世民是皇亲国戚,家门显赫,所以他自小受的教育也是非常好的;其次是历史原因,时势造英雄,李氏父子顺应民意,讨伐隋朝;第三就是个人因素,在战斗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战斗力和聪敏才智,登上帝位以后,选官任贤,大度纳谏,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并且太宗有不少诗文传世,有描写帝京繁华壮丽的“秦川雄地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9也有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胜利的“绝漠干戈戢,车图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10在唐太宗与魏徵的论政过程中,“民本”思想逐渐形成,他们从隋朝灭亡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轻徭薄赋、戒奢从简等这些都属于“民本”思想,11这些既是他的“文化人格”又是他的文政措施。
其他文献
关键词:王家新 新疆书写 自我新生  短暂旅居异地,诗人往往因陌生的环境和民风民俗而诗情勃发,他们在陌生的地域吟唱自己的歌,既渴望融入当地,又始终是一个“局外人”。王家新曾在新疆短暂驻足,他以“局外人”和客居诗人的身份书写新疆,既呈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疆,又尝试寻找自我生存的广度与深度。  一.新疆景物的独特  1983年,王家新应邀赴新疆石河子参加首届“绿风诗会”。这使他有了亲身了解新疆、领略新
内容摘要:随着跨文化理论的不断地发展,对于非语言交际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从非语言交际理论的特征作用,以及非语言交际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辅助作用展开论述,能够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对外汉语教学 辅助作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除了语言之外,无声的语言也对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学者认为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30%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送。70%的信息依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语义场理论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的语义层级,并阐释“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通过语义场理论解读《哈姆雷特》,为文学作品等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哈姆雷特 语义层级 语义场 科学   《哈姆雷特(Hamlet)》是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四大悲剧之一,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受老国王鬼魂的引领向叔父克劳狄斯报仇。“一
内容摘要:文化是凝聚民族的根本,更是助力民族发展的核心,只有紧握自己民族的文化才能在愈发融合的世界环境中坚守自己国家、民族的一席之地。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渊源历史中凝结中的重要产物,如何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让具备现代传承意义、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就成为了当下社会发展中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下文将针对这一焦点问题展开剖析,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