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十羊九不全”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bo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羊”字详解
  “羊”,一个代表吉利的字,后世代表“吉祥”的“祥”字就是从“羊”字来的——在“祥”字造出来之前,“吉祥”的写法就是“吉羊”。
  羊,未也,十二地支第八位,《说文解字》上说:“羊者祥也。”古代祭天地用牛为大牲,祭宗庙用羊为大牲,用羊之礼为大祥。
  《易经》中的泰卦,上卦为地,下卦为天,天地通气,故曰“泰”,天为三个阳,坤为三个阴,乃三阳开泰。因为“阳”与“羊”同音,人们常在羊年新年说“三羊开泰”的吉祥话。民间有不少年画的题材便是如此,这次到乡下过年,就见到一张:画面上是三只雪白的山羊,围在一棵红梅树边,身体都是努力向上的样子,红梅开得很艳丽,红红火火的,煞是好看。
  古人亦将羊作为美好的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都要用羊来形容,连美字都以羊字為头,取羊大为美之意。
  羊的意象古人是这样解释的:“羊群在没有水草的荒野中,依然和顺地跟着人走。”他们认为忍耐力强、前进不止是羊的主要特征。
  二、羊的历史传说
  关于羊,有一个民间传说。传说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当“亭长”时曾经做过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他追赶着一只大羊,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追上了。在制服羊的过程中,他拔掉了羊角,扯掉了羊的尾巴。梦醒之后,刘邦感到不解,便向几个上了年岁的人讲述了梦中之事。长者们分析后,告诉刘邦道,梦中所见是大吉大利的征兆。因为“羊”去了角,再去了尾部,就是“王”字。果然,后来刘邦比项羽先一步入关称王,后来又扫平群雄,建立了对世界影响深远的汉朝。梦境的真假已无从考究,但是从中可以看出,“羊”是吉祥的预兆。
  三、“十羊九不全”的来历
  “十羊九不全”既然口头流传了下来,那么其来历如何?这方面,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
  1.在清朝咸丰年间之前,中国历史上并未出现过“十羊九不全”之说。相反,历史上认为属羊的命好,是安定富裕美好的象征。
  2.“十羊九不全”最早是为推翻慈禧太后而提出的政治策略。因为慈禧太后(道光十五年,即1835年生)属羊,为了推翻她,民间开始宣称属羊的命不好,从而在精神上对她造成打击。
  3.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古代,羊具备了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保证。首先从羊的身体来讲,羊身上都是宝,羊皮羊毛是人们保暖的重要的东西,羊肉是人们餐桌上的佳品,就是羊粪也不是无用的东西,是人们种田的好肥料。其次,羊的脾气比较温顺,不会对人构成危害——老虎也浑身是宝,但是人们要获取老虎身上的宝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甚至性命)的。再次,饲养羊的成本比较低,羊吃的是草,给人类提供的却是鲜美的羊肉。可见,羊适合人类的饲养,在人类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在饲养的过程中,人们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宰杀处理有用的羊——老羊取皮为冬天的保暖而被杀,小羊因肉嫩味美而被杀,这样使羊难于享受天伦之乐,这是“十羊九不全”的一个民俗意义上的来源。可见,“十羊九不全”说法的是人们对羊所遇到的伤害的总结,这种把人类对于羊的伤害,羊的悲惨遭遇牵强附会地引用到人的生活中去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毫无根据的。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问题,曾有学者就属相的家庭成员进行了调查,分别对属羊、属猴、属龙的各50个人进行了调查,也没有发现属羊的人的家庭成员有什么异样或不好的地方。
  《圣经》中视sheep(绵羊)为好人(事),goats(山羊)为坏人(事),《圣经》要我们“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s(把山羊群中的绵羊找出来)”,即分清好人(事)与坏人(事)。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来说,就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羊分好坏,古代留传下来的知识也分精华与糟粕。我们要学会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好的文化让它留下,不好的就让它从我们手中中止吧!
  我听说,如果打喷嚏了,有可能是别人在想念你,也有可能是别人在咒骂你,如果两者都不是,就应该去看医生或者吃药。也就是说,同一件事,同一个结果,无论是好与不好,都是由于多种因缘济会而成的。就像打喷嚏,不一定是别人在咒骂你,相反,说不定是爱你的人在想念你。
  4.再后来,十羊九不全又为了反对帝制的需要而重新被提出——袁世凯属羊,阴历八月十五生人。国民党为了推翻袁世凯帝制,咒骂八月羊挨刀杀。
  5.至于今天国人间流传的十羊九不全的观念,其实是源于批林批孔的需要——林彪属羊,阴历十一月初三生人。九一三事变,林彪横死后,这一观念才真正“深入人心”起来。
  看来“十羊九不全”说法,是近现代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在民间流传下来的。
  四、历史上的属羊的名人
  羊群在没有水草的荒野中,依然和顺地跟着人走。忍耐力强,前进不止,而属羊的人中也有很多坚韧不拔的伟人,让我们来历数一下吧:
  (一)历代帝王
  1.北魏道武帝拓跋珪(371—409),北魏建立者,鲜卑族拓跋部人。在位时,开始“分土定居”,结束游牧生活,发展农桑,启用汉族士人,推动鲜卑族向封建制转化,奠定了后来统一北方的基础。
  2.南朝宋文帝刘义隆(407—453),南朝宋皇帝,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开国皇帝刘裕的第三子。
  3.北魏孝文帝元宏(467—499),北魏皇帝,鲜卑族政治家。471至499年在位。
  4.南朝梁简文帝萧纲(503—551),南朝梁皇帝。549至551年在位。
  5.南朝陈武帝陈霸先(503—559),南朝陈的建立者。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人。557至559年在位。
  6.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皇帝。李渊次子。627至649年在位,年号贞观
  7.吴越国王钱元瓘(887—941),932至941年在位
  8.宋孝宗赵眘(1127—1194),南宋皇帝,宋太祖七世孙,字元永。   9.宋恭帝赵 ,(1271—1323),南宋皇帝。1274至1276年在位。
  10.金宣宗完颜珣(1163—1223),金朝皇帝。
  11.明英宗朱祁镇(1427—1464),1435至1449年和1457至1464年两度在位。
  12.清太祖努尔哈赤(1559—1626),建州女真首领,后金的建立者。爱新觉罗氏。
  13.慈禧太后(1835—1908),清咸豐帝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
  14.袁世凯(1859—1916),北洋军阀政府总统。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
  (二)将相名臣,文人名士
  1.曹操(155—220),东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今安徽亳县人。
  2.庞统(179—214),东汉末刘备谋士。字士元,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初与诸葛亮齐名,道号“凤雏”。
  3.诸葛瞻(227—263),三国时蜀国将领,诸葛亮之子。
  4.贺知章(659—744),唐朝诗人。诗存二十余首,著名的有《回乡偶书》等。
  5.牛僧孺(779—847),唐朝重臣。著有传奇文集《玄怪录》。
  6.贾岛(779—843),唐朝诗人。有《长江集》。
  7.吕端(935—1000),北宋大臣。
  8.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他与宋祁合修《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9.司马光(1019—1086),北宋史学家。所著《资治通鉴》凡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正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种,史实系统而完备,确可为历代统治者所借鉴。诗文有《司马文正公集》。
  10.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著作四十余种,现仅存《梦溪笔谈》、《良方》等数种。
  11.岳飞(1103—1142),南宋抗金名将。今杭州西湖有岳王庙,供人们缅怀和景仰,庙内还有铁铸的秦桧夫妇跪像,世代遭人唾弃,门上一副对联发人深省:“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精忠报国,抵御外侮,受到人们世代的尊敬和爱戴。
  12.韩侂胄(1151—1207),南宋大臣。
  13.申时行(1535—1614),明朝大臣,首辅。字有《赐闲堂集》。
  14.曾国藩(1811—1872),清朝大臣,湘军首领。1870年任直隶总督。1872年病死,有《曾文正公全集》。
  15.李鸿章(1823—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
  十二生肖原本被我国古人用来表示全天昼夜的十二段太阳方位时间,并不用来纪年,也没有出生属相一说,更与算命邪说毫无关联。属相算命等封建迷信的邪说编造反动的“天命观”,例如什么“鸡狗断头婚、鸡猴不到头、龙虎不相容、十羊九不全”等等荒谬的谎言,危害甚重。当代人不应相信这类无稽之谈。
其他文献
有一种情感,人们似乎从来不怕把话说满而招致怀疑,也不惧被人笑话,那就是对故乡的爱恋。相对于亲情的素淡,对故乡的爱恋,算得上是一种表达起来更加无需顾忌的情感。思乡病和相思病一样流行,它甚至也被用于表达某种时代的病征:“乡愁是一种现代病”。  那么,到底什么是乡愁呢?在原初的含义里,乡愁似乎仅仅就是一种纯粹的距离。这距离关乎到空间的分离,也关系到时间的远去,直至生离死别的痛苦。  “父母在,不远游。”
期刊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所谓“自化”,即自我化育,而“自化”的内涵除了“自富”,亦即经济富足之外,主要体现为“自正”、“自朴”,意即人可以自我端正、自化于朴,人人皆有一种道德自觉,自然倾向于保持、复归于朴实的本性,老子正是把“自化”当作教化的方法与目的,其实质在于充分信任人有一种自我净化的人性倾向与人性能力,而这正是老子教化哲学的本源。  人性:
期刊
家与年,让亿万中国人走上旅途  每年到了农历年根底,一个个身在异乡工作的人,学习的人,生活的人,会忽然像候鸟一样感觉到了时光的流逝,开始有意无意间准备面向故乡的飞翔。很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口中,开始频繁地出现“春运”的字眼。而一群又一群的中国人离开公司、离开工作的城市,乘坐上飞机、火车、轮船、汽车、摩托车,乘坐上所有可以利用的交通工具,开始了奔向故乡的旅途。这时节,仿佛挣钱变得不重要了,工
期刊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就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历代文人雅士都很讲究自己书斋的命名,但这种风气开始蔚为大观则源于北宋。这些文人雅士,给自己的书斋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意味隽永、饶有情趣的书斋名,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老学庵。南宋爱国主义诗人陆游的书斋题名“老学庵”。他说:“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以此激励自己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  桂斋。宋代名相
期刊
采访者:中医既然是成熟的科学,具有广阔的前景,那么,它是不是就应该具有全球化的条件?您对中医全球化乐观吗?  满晰驳:这个问题很难用乐观或不乐观这样简单的结论来回答。从当前看,情况不容乐观。从长远看,如果中国同道们和中国的领导人充分地意识到當前的问题,并着手加以纠正,中医走向世界是必然的。正如我这次演讲的主题那样,“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呀!  采访者:在您看来,当前中医药发展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或
期刊
今天,当很多人为了就业,为了出国,捧着英文、法文、德文版书籍不断强化充电的时候,当很多人连汉字都写不正确、摆不端正、说不明白的时候,当我们的教材里删掉唐诗、宋词以及古典文章的时候,当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强化外语而忽视国学的时候,我们是否在想:一个民族的文化载体究竟该如何搭建?一个民族的文化河流该如何保护和疏浚?  历史告诉我们:要拯救自己,应当首先拯救文化;复兴民族,必须复兴文明。  我只想说说唐诗—
期刊
清代的蔡岷瞻评价明朝的皇帝和宰辅时这么说:“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明朝老朱家的皇帝大多非常荒唐:有迷恋御姐的,有喜欢木工的,也有数十年不上朝的。如此一个王朝居然也能延续二百七十六年之久,全赖明初设立的“内阁制”。明朝内阁人才济济,皇帝只需分权予内阁,自己则是任由潇洒,无为而治。在众多阁臣之中,张居正的成就最为突出,被后世评为“有明一相”。很多史家认为在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六
期刊
居住在东北的满族人喜食面食或黏食,面食指人们所熟悉的白面制作的“包子、馒头、花卷、饺子”等。而黏食则指大黄米、小黄米以及糯米、黏稻米等制作的“黏豆包、年糕、豆面卷子、油炸糕”等。满族人将这些食物统称为“饽饽”。  饽饽是满语,是由黏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黏糕饽饽等。饽饽是满族人祭祀中的必备祭品。因为它便于携带并且禁饿,过去八旗兵行军打仗,用它做为军粮,兵士们吃了黏米做成的饽饽,走起路、打
期刊
汉画像所记述的内容是将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两种内容融汇而成的独特、完整的精神结构,它是汉代人将自我世俗生活进行永恒化塑造的产物,神话意象因素的大量使用是其手段之一。这种将“昨日”重现的艺术是汉代审美意识内容的核心所在,但这一点在以往的汉画像研究中被严重忽视了。  汉画像对世俗生活的痴迷程度是令人吃惊的。它所记述的那些生活资料丰富、详细、准确、全面,以至于它对当时人们生活娱乐、工业制作、出仕做官、拜谒
期刊
一、认错路  虽然古人早就发明了指南针,但指南针毕竟不是GPS,所以古代诗人总是迷路。令人羡慕的是,他们不是误入蓬莱,就是迷失在桃花源。总之皆是风景秀丽,环境优美的地方。不信你看:“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遍地无人扫。”“绿径穿花,红楼压水,寻芳误到蓬莱地。”“桃花春径满,误识武陵源。”太多了,不胜枚举。读着这些诗句,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也渴望米一次路,即使没能误入仙境,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