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一堂课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台前”退隐到“幕后”成为学习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听说读写,教师还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演一演,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给学生提供了体验、创造、发挥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同时,学生的质疑问难、课外资料的引用、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整合,都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一、静态,使课堂活跃起来。
  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部分老师追求课堂教学表面的形式化,出现了许多与新课程理念“形似神离”的现象。语文课上,太多资料的补充、太多媒体的演示、太多小组的讨论、太多追求形式的做法,大大降低了语文学习的效果,教学中出现的轻视语言的工具性,一味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文本没有完全读懂,便天马行空地倾谈、发散、拓展,以异彩纷呈的课件代替学生潜心读书的现象。二是新课改革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用多种学习方式体验学习过程,于是五花八门的表演充斥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学生无法适从,课堂效率大大降低。
  上一堂好的语文课,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要求,什么样课才算上是好的语文课呢?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语文課不能离开学语习文,要有语文味。要动情朗读,静心默读,要圈点批注,品位词句,要动笔书写,积累感悟
  我读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在全国大赛中曾这样导读:“你能把丹顶鹤的嘴巴读得再长一些吗?”引来全场听众为之哗然,另有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读“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其中“极”字读得特别長,像花腔女高音的拖腔,结果教师“极”未止,学生就大笑起来,对语言的感受也在滑稽的效仿中荡然无存,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刻意强调某些词语,在重音落脚点下功夫吗?显然不是。道理很简单,有时我们走在大街上,会听到树荫下几个老太太低声聊天,“昨儿晚上,那雨溜儿溜儿下了一夜,那个大哟……”没有大声,没有强调,却让你身临其境。语文教学中的“感情朗读”不应成为教师浮于表面的技巧指导,而应成为感悟语言的一种方法。它是读者与作品情感产生共鸣之后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有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有自由的朗读空间,在读中积淀语感,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师的指导应在体悟情感而不是运用技巧上下功夫。
  二、要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让学生学有所获,习得方法,或触动情感,提升人格
  让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断(这是第一课时,于老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三自然段。要求读书的‘小手如林’一个腼腆的女孩引起了于老师的关注)。
  师:(手拿话筒,兴致勃勃地)你想读吗?
  生:(摇摇头,小声说道)我不想读。
  师:(于老师微微一愣,弯下腰,微笑着)没把握?
  生:不敢站。
  师:(直起身子,微微吁了一口气)哦!那你就坐着读,于老师为你撑腰!
  (全班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师:让我们的掌声再热烈些!
  (在大家的掌声中,小女孩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读完了这一段课文)
  师:不简单,如果再流畅些就好了。还想读好吗?
  (小女孩自信地点点头,第二次读得比第一次流畅多了,只可惜读错一个字,师生给予热烈的鼓掌。于老师纠错后又让她读了一遍,这一遍读得流利又有感情。)
  师:(微笑着)现在,你敢不敢读书了?
  生;(自信地)敢!
  师:(抚摸着小女孩的头,充满激情对大家说)敢,就能把事情做好。相信你在大家的掌声中胆子会越来越大,自信心会越来越强,书会读得越来越好。
  这些教学环节,于老师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开始时的温情关怀、交谈中的宽厚包容、朗读后的激情赏识,无不给学生以启迪、唤醒和鼓舞,正是这种真诚的爱,唤起了孩子的勇气,激发了孩子的上进心,于老师的教学细节向我们注释了什么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三、语文教师应有较强的资源意识,能够抓住教育的资源,因势利导,创造充满智慧与创新的有活力的课堂
  请看这样一个案例:一次公开课上,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老牛》一课,开课伊始。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为什么“我”对老牛一直不能忘怀?请大家读课文,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头牛?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愿意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这是一头瘦骨嶙峋的牛。
  生:这是一头老了、衰弱的牛。
  生:这是一头工作了一辈子、但没有怨言、性情很安详的牛。
  生:这是一头病得很重、要死掉的牛。
  生:这是一头可怜的牛。
  生:这是一头幸福的牛……
  (师有感情的板书了“瘦、老、病、死”四个字,并结束了交流)
  师:同学们的感受是对的,让我们来学习课文。
  这一片断,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这是怎样的一头牛”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但他们的感悟明显地处在不同的层次上,有的粗浅,有的深刻,如此矛盾对立的看法是多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若能抓住这一矛盾让学生去读书,去体会,去讨论,然后达成统一的共识,这一头牛老了、病了是可怜,但它劳动了一辈子,人们善待它,尊敬它,爱它。老牛也依恋着人和土地,最后死在田边,这不是幸福又是什么?通过围绕这一矛盾的探讨,定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这位教师关注的是教案,因而也就没有及时抓住课堂上生成的资源,学生独特的感受得不到充分的交流,整堂课也就显得缺乏活力,缺少生命的气息。
  我想,课堂上可能会随时生成很多教学资源,我们不怕学生犯错误,学生有了错误,刚好是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教学资源,就看教师能不能抓得住。这除了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的预设,还需要教师的随机应变,教育的智慧、教育的机智,这是我们一辈子都要孜孜以求地去追求,绝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练就的。
  语文课还应该是个性化、有特色的。由于教师的性格、习惯、阅历不同,学生的班情、学情不同,所以课堂应关注彰显师生个性的优势,不求完美,但求有所突破。语文教师有责任创造有效的语文课堂,培养孩子爱语文、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小学语文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如何凸显语用是一线教师们研究的一个方向,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凸显语用的一个有效手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所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现代化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而学会合作必然成为未来社会的生存之道。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才能有效实施,凸显语用
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是一朵绽放的花儿,每一位老师则是使他们开得更美的催化剂。在新课程小学美术课堂上应是具有别样生命力的课堂,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及时发现、把握来自每一名学生的认知,每一名学生的每一幅作品,每一名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如果我们能充分开发,运用好这些生成的有效资源,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有更多的精彩。  一、情境创设,激发热情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当的情境中学生自然而然会有参与的热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具体表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具体原因,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具体表现   (一)教学目标的片面化   新课程规定三维目标即是教学目标,有机统一三维目标是教学推动学生发展并且确保有效性教学的内在制度。
处于弱势区域的人,如何在物质生存、精神构成、社会存在应对汹涌而至的全球化浪潮,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