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供镁水平对蕨麻幼苗光合能力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来源 :青海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002333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供镁水平对蕨麻幼苗光合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寻找最适合蕨麻幼苗生长发育的供镁水平,为蕨麻的合理施肥及增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镁和高镁浓度均使蕨麻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光化学效率显著降低,并且植株体内积累的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大幅增加,对植株的胁迫影响严重.而适宜的镁元素供给可以有效提高植株光合作用效率,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
其他文献
为明确青海省泽库县瓦尔沟地区的找矿方向,在分析研究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电法勘探、水系沉积物测量等方法,对视电阻率特征、视极化率特征、元素分布特征和异常元素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瓦尔沟地区共有六条激电异常带(JD1、JD2、JD3、JD4、JD5、JD6),其中JD2、JD3和JD5表现为低阻高激化特征,与成矿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水系沉积物异常三处(AS-9、AS-15、AS-19),其中Au元素异常规模较大,浓度分带明显,AS-9异常中Au元素的平均值为172.06×10-9,峰值为1260
为了提高土壤全氮含量的反演精度,为大通县土壤全氮研究及土壤肥力调控提供理论数据,文中以大通县Landsat 5遥感影像和采样地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及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土壤全氮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反演模型,并对采样点的地表真实反射率值与其土壤全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回归决定系数R2为0.792,均方根误差RMSE为0.246,预测精度优于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Landsat 5影像和采样地数据相结合可以实现大范围快速反演土壤全氮含量,提高反演精度,为土壤质量评价、粮食估
为研究不同药剂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文中采用种薯药液拌种方法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明: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在240、120、81 g/hm2剂量下防治效果最好,分别为88.27%、87.76%和82.77%;马铃薯总产量分别为3401.7、3328.1、3157.2 kg/667 m2,增产率分别为15.49%、12.99%和7.19%,商品薯占总产量比例分别为71.48%、70.48%和68.01%.综合考虑,8%噻呋酰胺·嘧菌酯·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具有较好的防黑痣病促生效
为得出适宜沙葱生长的水肥组合,本研究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结合地埋式渗灌技术,探究不同灌水量、复合肥、生物炭和有机肥对沙葱生长、产量和品质影响.结果 表明:在4次刈割中,叶鲜重和干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根鲜重和干重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灌水量和复合肥对株高和产量的影响较大,处理A3B3C2D1的产量高于其他处理,达4453.98 kg/hm2,即蒸发皿系数为0.8的灌水量,复合肥用量为750 kg/hm2,生物炭用量为5 t/hm2,有机肥用量为0;通过排队评分法对品质分析,生物炭是影响品质的主要因
混播和补播是常见的退化草地的恢复措施,本研究于2019年6月在青海省海南州贵南县开展,对比这两种恢复措施下退化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试验选取同德短芒披碱草、同德老芒麦和青海草地早熟禾三种禾本科植物,按照已划分的小区进行单播、混播和免耕补播.结果表明:(1)相对于全量养分,混播和免耕补播对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的提高影响更大;(2)对于不同种类的禾本科牧草,需要具体分析适用的播种技术,同德短芒披碱草更适宜混合播种,而同德老芒麦和青海草地早熟禾更适合免耕补播.该研究结果可以为青南地区的退化草地修复技术提供一定的科
长三角三省一市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基础雄厚,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量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领域,初步形成了各具集聚特色和技术优势的发展格局.但整体来看,长三角重点产业领域还存在基础研究合作、创新要素流动、创新信息对接、企业合作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应从顶层设计、项目组织、成果分享、氛围营造等方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重点产业领域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的合力.
本文运用CVOR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选取土壤有机碳、地上生物量、Shannon-Wiener指数及退化种和恢复种生物量比值4个指标,对玛沁县退化草地的生态系统恢复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对未退化草地,需要维持放牧与保护的平衡度;对轻度退化草地,仅进行围栏封育,草地即可恢复健康状态;对中度退化草地,围栏封育与施肥结合措施效果较好;对重度退化草地,可采用单播技术如垂穗披碱草单播、双混播技术如垂穗披碱草与同德小花碱茅混播,同时配合围栏封育、施肥与鼠害防治技术进行恢复.
青海省高寒天然草地总面积为41.92万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8%,发挥着区域生态屏障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供给地等功能的重要作用,是青海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科学合理的草地管理是实现高寒草地生态-生产功能的重要保障.本文系统总结了草地适应性管理团队在高寒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管理、退化高寒草地修复与管理、高寒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研究工作,探讨了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草地适应性管理理论和技术,以期为解决青海省草地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案.
以兰西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究分析兰西城市群经济发展变化,利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反映集聚现象.结果表明:(1)兰西城市群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整体水平不高;(2)兰西城市群中兰州、西宁形成兰西城市群经济发展的高地,区内联系程度不紧密;(3)伴随国家对西部开发以及相关政府政策出台,兰西城市群内区域经济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以茶卡盆地为例,通过收集基础数据并结合理论方法开展区域水草畜平衡分析,为西部农牧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提供基础依据.通过分析表明,茶卡盆地牲畜超载问题严重,需加以控制和改善.一方面应以合理载畜量为基础控制草场牲畜数量,缓解草地过载压力;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行改良的放牧制度,可充分利用富余水资源发展人工草地,以提升茶卡盆地草地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