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的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经历语文学习的全程,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等待,成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要使其被学生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去领会、体验、揣摩。因此,教师要坚决摒弃烦琐的分析、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起他们阅读的欲望,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触摸作者情感的脉搏,并与之产生共鸣。等待,还给了学生一个自由阅读、自由思维的空间,还给了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读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便可以安下心来,积极地进人状态,轻松地感受、体验,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学习《明天,我们毕业》第三自然段时,指名读了一遍课文后,我问:“同学们想怎么学习这一段呢?”有同学陆续地举起了手。我满含笑意的目光与他们交汇后,仍继续等待着。不一会儿,全班都抬起了头。“我发现这一段里有一句中心句——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六年的学习生活比做五彩斑斓的画卷。”众多学生点头。“那么,这句话中你注意到了哪些词?”“五彩斑斓。”“画卷。”“画卷和画面有何不同?”学生思考起来,不少同学翻起了词典。“画卷可以由许多画面组成,比如《清明上河图》就是由许多画面组成的画卷。”“那么文中的画卷由哪些画面组成?‘五彩斑斓’体现在哪里?挑你最喜欢的画面好好品味品味。”学生满怀兴致地又开始了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一个个拿起了笔,不时在书上写写画画。我呢,巡视着,分享着学生们的思维成果,心中暗暗赞叹着,偶尔也与个别同学交流一下,耐心地等待着。充分自学后,同学们开始交流。一位同学说:“我给每个画面分别拟了小标题:清晨入校图、雏鹰展翅图、课堂求知图、伴乐习字图、多彩活动图。”同学们情不自禁鼓起掌来。“我喜欢第一幅画面,读了这一句。我想说:学校因我们而更美丽,我们因学校而更快乐。”“我喜欢课堂求知图,同学们是那么求知若渴,‘贪婪’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学生们对文本的解读异彩纷呈。朗读得那么动情。试想,如果我没有耐心等待,不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去与文本对话。哪来这样的效果?
二、还给学生评价和再思考的权利
课堂上,自主阅读一段落后,师生进入交流阶段。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当学生发言符合要求时,教师过早地给予评价鼓励。二是当学生思维偏离了主线,教师既怕耽误时间,又怕把其他学生的思维打乱,于是连忙制止学生的发言。急于否定学生的回答。
以上两种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缺少的是耐心,忽略的是等待,剥夺的是学生评价和再思考的权利,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使知识及其理解从属并服务于发展。课堂上,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第一种情况,教师过早的肯定,容易让其他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遏制思维的发展空间。因此,评价应该缓一缓,等一等,还应该留出充裕的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允许学生对文本有多元化的理解。”因此,第二种情况下,教师应首先倾听完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角度去判断其合理性,若确实偏离轨道。再找出相关内容,因势利导。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说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那么,课堂交流的过程便是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依然是主体,教师要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所要做的是倾听、激发和引导。耐心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用“心”去聆听;激发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感素质。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其实,在课堂上,教师不可独揽评价大权,完全可以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评价:“你们觉得他说得怎么样?”学生通过彼此的交流、讨论来推动学习的深入,教师的信任与期待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催化剂”。
三、给予暂差生信心与鼓励
听过不少特级教师的课,课堂上有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也令我感动。那是学生自由读课文的一个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已读完,但还有一两个在结结巴巴地读,老师总会带着微笑等待,倾听他(们)读完,才领着大家继续学习。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它蕴含的意义却是深远的。这静静的等待、倾听。是一个孩子,特别是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简单却又极其重要的需求。老师给予他的是一种尊重。新课程倡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习上的哲差生尤其渴望教师的尊重、关爱与帮助。这种等待,使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期待,他们的内心会产生融融暖意,激发出一股向上的信心与力量。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这不能说是一种浪费,反而是一种收获。老师传递给他们的是尊重别人、平等对待他人的信息。久而久之,同学间就会少一份歧视与冷漠,多一份关爱与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正是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乐于学习、乐于思索、乐于交流,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份“等待”,就是摒弃包办代替,给学生留下自由阅读、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一些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与体验。等待是一种信任与期望,更是一种尊重和鼓励。学生在教师有效的等待中培养主体意识,发展主体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评价,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地经历语文学习的全程,探索语文学习的规律,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等待,成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策略。
一、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材含有丰富的人文资源,要使其被学生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去领会、体验、揣摩。因此,教师要坚决摒弃烦琐的分析、讲解,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起他们阅读的欲望,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触摸作者情感的脉搏,并与之产生共鸣。等待,还给了学生一个自由阅读、自由思维的空间,还给了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读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便可以安下心来,积极地进人状态,轻松地感受、体验,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学习《明天,我们毕业》第三自然段时,指名读了一遍课文后,我问:“同学们想怎么学习这一段呢?”有同学陆续地举起了手。我满含笑意的目光与他们交汇后,仍继续等待着。不一会儿,全班都抬起了头。“我发现这一段里有一句中心句——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六年的学习生活比做五彩斑斓的画卷。”众多学生点头。“那么,这句话中你注意到了哪些词?”“五彩斑斓。”“画卷。”“画卷和画面有何不同?”学生思考起来,不少同学翻起了词典。“画卷可以由许多画面组成,比如《清明上河图》就是由许多画面组成的画卷。”“那么文中的画卷由哪些画面组成?‘五彩斑斓’体现在哪里?挑你最喜欢的画面好好品味品味。”学生满怀兴致地又开始了与文本的亲密接触,一个个拿起了笔,不时在书上写写画画。我呢,巡视着,分享着学生们的思维成果,心中暗暗赞叹着,偶尔也与个别同学交流一下,耐心地等待着。充分自学后,同学们开始交流。一位同学说:“我给每个画面分别拟了小标题:清晨入校图、雏鹰展翅图、课堂求知图、伴乐习字图、多彩活动图。”同学们情不自禁鼓起掌来。“我喜欢第一幅画面,读了这一句。我想说:学校因我们而更美丽,我们因学校而更快乐。”“我喜欢课堂求知图,同学们是那么求知若渴,‘贪婪’地汲取知识的营养。”……学生们对文本的解读异彩纷呈。朗读得那么动情。试想,如果我没有耐心等待,不给学生们充分的时间去与文本对话。哪来这样的效果?
二、还给学生评价和再思考的权利
课堂上,自主阅读一段落后,师生进入交流阶段。我们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一是当学生发言符合要求时,教师过早地给予评价鼓励。二是当学生思维偏离了主线,教师既怕耽误时间,又怕把其他学生的思维打乱,于是连忙制止学生的发言。急于否定学生的回答。
以上两种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缺少的是耐心,忽略的是等待,剥夺的是学生评价和再思考的权利,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挫。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知识,而是要使知识及其理解从属并服务于发展。课堂上,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第一种情况,教师过早的肯定,容易让其他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遏制思维的发展空间。因此,评价应该缓一缓,等一等,还应该留出充裕的时间,还学生一个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互相启发,集思广益,以获得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允许学生对文本有多元化的理解。”因此,第二种情况下,教师应首先倾听完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角度去判断其合理性,若确实偏离轨道。再找出相关内容,因势利导。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果说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那么,课堂交流的过程便是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依然是主体,教师要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位置,所要做的是倾听、激发和引导。耐心地倾听每位学生的发言,用“心”去聆听;激发更多的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感素质。提升自己的精神高度。其实,在课堂上,教师不可独揽评价大权,完全可以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评价:“你们觉得他说得怎么样?”学生通过彼此的交流、讨论来推动学习的深入,教师的信任与期待无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催化剂”。
三、给予暂差生信心与鼓励
听过不少特级教师的课,课堂上有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也令我感动。那是学生自由读课文的一个环节,绝大部分学生已读完,但还有一两个在结结巴巴地读,老师总会带着微笑等待,倾听他(们)读完,才领着大家继续学习。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它蕴含的意义却是深远的。这静静的等待、倾听。是一个孩子,特别是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简单却又极其重要的需求。老师给予他的是一种尊重。新课程倡导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习上的哲差生尤其渴望教师的尊重、关爱与帮助。这种等待,使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期待,他们的内心会产生融融暖意,激发出一股向上的信心与力量。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这不能说是一种浪费,反而是一种收获。老师传递给他们的是尊重别人、平等对待他人的信息。久而久之,同学间就会少一份歧视与冷漠,多一份关爱与帮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正是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良好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更乐于学习、乐于思索、乐于交流,从而取得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份“等待”,就是摒弃包办代替,给学生留下自由阅读、独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一些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与体验。等待是一种信任与期望,更是一种尊重和鼓励。学生在教师有效的等待中培养主体意识,发展主体精神,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评价,全面提高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