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大鼠背根神经节PKA/TRPV1通路的影响

来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senhua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岭南火针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大鼠行为学和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蛋白激酶A(PKA)、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TRPV1)、磷酸化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pTRPV1)的影响,探讨火针干预PHN的镇痛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模型组(RTX)、溶剂组(Solvent)、火针组(FA)和阳性对照组(GBP),每组10只.采用树脂毒素(RTX)腹腔注射制备PHN模型,观察并记录每组疼痛行为学机械缩足阈值(PWT)、热痛阈值(TWL);Western blot 检测 DRG 中 PKA、TRPV1、pTRPV1 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造模后,PWT显著降低,TWL显著升高(P<0.01).第12天,FA组、GBP组PWT值明显高于RTX组(P<0.05).第16天,FA组、GBP组TWL值明显低于RTX组(P<0.05).第22天,FA组、GBP组的PWT、TW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组相比,RTX组的PKA、TRPV1、pTRPV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FA组、GBP组的各蛋白水平较RTX组明显升高(P<0.01),FA组和GBP组组间各蛋白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火针能有效地缓解PHN大鼠的周围神经痛,并激活PKA-TRPV1通路,其镇痛机制可能与有效地调控背根神经节中PKA、TRPV1、pTRPV1蛋白的表达有关;其镇痛作用的发挥可能是通过该通路实现的.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在咪喹莫特(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模型中再次诱导是否可以模拟复发表型及组织常驻记忆性T细胞(TRM)的变化.方法 将20只C57BL/6小鼠编号后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10只.所有小鼠背部剃毛后,一组小鼠涂抹62.5 mg凡士林(vaseline),另一组小鼠涂抹62.5 mg的5%咪喹莫特乳膏,连续6 d.第6天处死每组小鼠中的5只小鼠(Vaseline组和IMQ组),第36天时两组剩余小鼠背部皮肤均再次涂62.5 mg咪喹莫特(Vaseline-IMQ组和IMQ-IMQ组),连续6 d后处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在AD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表皮连接结构如桥粒、半桥粒和紧密连接等,是维持皮肤结构完整性和屏障功能的关键,而这些连接结构相关蛋白如桥粒胞质蛋白、桥粒跨膜蛋白、闭锁蛋白、claudin、闭锁小带蛋白和连接黏附分子等,则是表皮连接结构发挥功能的基础.这些蛋白的异常表达将导致屏障功能破坏,引起持续的炎症和皮肤的损伤,最终导致AD的发生.本文就表皮连接结构相关蛋白在AD中的作用进展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