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改变当前高考历史复习课中缺乏“主题立意”,内容零散,复习方式简单单一,无新意等问题,我们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中开展了“整合课本资源 主题立意复习”探究。
【关键词】主题立意;复习课;历史学习
目前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新课程虽然采用专题教学,但高考很难做大的专题,倾向于设计小的专题。第二:传统复习是一轮通史,二轮专题。新课程背景下不少教师反其道而行之,一轮专题,二轮通史,这样的复习是简单的重复,无新意。不利于拓展历史的深度和广度,感受历史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中开展了“整合教学资源·主题立意复习”探究。如何确定二轮复习的专题主题与实施策略?尝试着与各位专家同行集中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专题内或课题内进行“主题立意”,加深理解、深化认识
一个专题或一节课内只有一个主题,它是一课的真正的重点,而且能统帅全课,纲举目张。那么如何确定专题或课题的主题呢?关键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依托课本,弄清专题或课题的内容构成及在模块中的地位,然后找准主题。如: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本课内容深奥,枯燥抽象,为此,我拟定如下主题: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性与个性。让学生去整合教材,归纳教材,得出如下认识:共性就是分权与制衡,法律至上。这是区别于封建专制的一个本质特征,封建专制是集权,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特征是分权,也就是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并且相互制约,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个性就是各国代议制的特点,如美国代议制的特点是全面分权与制衡的总统制共和制,全面的分权与制衡是美国民主的一大特色,具体表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政府内三权分立与制衡,两党制相互制约。通过这样的主题立意复习,学生可以很清楚的把握近代代议制的本质和特点,理解更深入。
二、在同一模块的不同专题之间的整合出“主题立意”,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
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对二轮复习课进行改造,对模块的内容体系再整合,创造出更加鲜活的主题立意复习课来。我们重点研究三种关系:中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外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中外专题之间的关系,进而构想复习课的主题。例如:1.中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和外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可将“古代——近代——现代”相关内容的整合。如必修二中国史将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作为主题复习,世界史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作为主题复习,还可以从更小的切口出发去探讨其发展历程。2.中外专题之间的关系,大多是不同的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在近年江苏高考中经常涉及,如08年江苏高考试题23题这样表述: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的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根据以上信息,我整合经济史中外相关专题,拟定如下主题: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变化与比较。两种模式得发展变化,一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在工业革命后兴起的自由主义模式,在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自由放任模式宣布失败,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创计划经济模式,在二战后走向僵化,此后苏联改革都没有成效,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宣告失败,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根据本国国情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使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这样可以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资本主义借鉴计划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社会主义中国借鉴市场经济,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三、不同模块之间整合和重组出“主题立意”,构建立体的知识框架和网络
用新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进行主题立意复习。近年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多地渗透新史学研究理念,要求学生运用这些史学研究范式正确观察、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历史现象。并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二轮复习内容,在复习指导时,要以新的史学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如本人的一堂以新史观引领的全县公开课,课题是《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课我从两个角度看“变动和变迁”:一是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看“变动”“变迁”,提出问题: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看变动和变迁的原因——工业文明的冲击,联系复习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阐述);二是从近代化史观看“变动”“变迁”,其实质就是近代化进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理性化。这样就实现了不同模块之间整合和重组,构建立体的知识框架和网络。
此外还可以以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实现历史知识的整合,以国家(区域)为主题实现历史知识的整合,必修与选修内容的整合出主题。
四、以长效热点及现实关注点为“主题立意”,学以致用,实现历史学科价值
以长效热点及现实关注点为主题,可从以下二方面分析:一是高考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关于全球化、城市化、近代化等。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的演变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
【关键词】主题立意;复习课;历史学习
目前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新课程虽然采用专题教学,但高考很难做大的专题,倾向于设计小的专题。第二:传统复习是一轮通史,二轮专题。新课程背景下不少教师反其道而行之,一轮专题,二轮通史,这样的复习是简单的重复,无新意。不利于拓展历史的深度和广度,感受历史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中开展了“整合教学资源·主题立意复习”探究。如何确定二轮复习的专题主题与实施策略?尝试着与各位专家同行集中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专题内或课题内进行“主题立意”,加深理解、深化认识
一个专题或一节课内只有一个主题,它是一课的真正的重点,而且能统帅全课,纲举目张。那么如何确定专题或课题的主题呢?关键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依托课本,弄清专题或课题的内容构成及在模块中的地位,然后找准主题。如: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本课内容深奥,枯燥抽象,为此,我拟定如下主题: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性与个性。让学生去整合教材,归纳教材,得出如下认识:共性就是分权与制衡,法律至上。这是区别于封建专制的一个本质特征,封建专制是集权,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特征是分权,也就是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并且相互制约,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个性就是各国代议制的特点,如美国代议制的特点是全面分权与制衡的总统制共和制,全面的分权与制衡是美国民主的一大特色,具体表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政府内三权分立与制衡,两党制相互制约。通过这样的主题立意复习,学生可以很清楚的把握近代代议制的本质和特点,理解更深入。
二、在同一模块的不同专题之间的整合出“主题立意”,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
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对二轮复习课进行改造,对模块的内容体系再整合,创造出更加鲜活的主题立意复习课来。我们重点研究三种关系:中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外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中外专题之间的关系,进而构想复习课的主题。例如:1.中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和外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可将“古代——近代——现代”相关内容的整合。如必修二中国史将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作为主题复习,世界史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作为主题复习,还可以从更小的切口出发去探讨其发展历程。2.中外专题之间的关系,大多是不同的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在近年江苏高考中经常涉及,如08年江苏高考试题23题这样表述: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的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根据以上信息,我整合经济史中外相关专题,拟定如下主题: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变化与比较。两种模式得发展变化,一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在工业革命后兴起的自由主义模式,在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自由放任模式宣布失败,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创计划经济模式,在二战后走向僵化,此后苏联改革都没有成效,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宣告失败,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根据本国国情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使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这样可以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资本主义借鉴计划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社会主义中国借鉴市场经济,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三、不同模块之间整合和重组出“主题立意”,构建立体的知识框架和网络
用新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进行主题立意复习。近年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多地渗透新史学研究理念,要求学生运用这些史学研究范式正确观察、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历史现象。并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二轮复习内容,在复习指导时,要以新的史学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如本人的一堂以新史观引领的全县公开课,课题是《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课我从两个角度看“变动和变迁”:一是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看“变动”“变迁”,提出问题: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看变动和变迁的原因——工业文明的冲击,联系复习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阐述);二是从近代化史观看“变动”“变迁”,其实质就是近代化进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理性化。这样就实现了不同模块之间整合和重组,构建立体的知识框架和网络。
此外还可以以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实现历史知识的整合,以国家(区域)为主题实现历史知识的整合,必修与选修内容的整合出主题。
四、以长效热点及现实关注点为“主题立意”,学以致用,实现历史学科价值
以长效热点及现实关注点为主题,可从以下二方面分析:一是高考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关于全球化、城市化、近代化等。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的演变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