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久治不愈?或许心理在作怪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e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生!您快给我孩子看看,她最近哮喘特别频繁!”这位妈妈熟门熟路地来到医生办公室,显然是位常客。她的女儿燕燕今年4岁半,半年前因为阵发性的咳嗽和喘息、常感呼吸困难和胸闷等,被确诊为儿童哮喘。
  这半年来,燕燕接受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加上家长的悉心照料,她的哮喘已经有所好转。但最近一个月,燕燕的哮喘竟然表现出恶化的趋势,“都是按照医生的嘱咐在做治疗,药也按时吃,也会定时复诊,眼看着就快好了,这怎么又严重了呢?”燕燕妈妈疑惑又焦虑地问到。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儿童哮喘的发病特点


  儿童哮喘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近些年,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此病多发生于4~5岁的儿童。儿童哮喘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目前认为哮喘与环境、免疫、神经、内分泌因素、遗传学背景和神经信号通路密切相关。随着医学的日益发展,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儿童哮喘的治愈率也有所提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哮喘儿童已经得到较好的临床干预,家长也十分注意对儿童日常的保护,部分儿童哮喘仍然久治不愈,病情反复,正如燕燕一样。这是因为什么呢?或许是心理因素在作怪。

儿童哮喘的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这孩子才4岁多,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啊?”燕燕妈妈很不解。“心理因素并不等同于心理问题,比如孩子最近心情不好,或者看了什么惊险的电影、电视镜头,这些都可能会加剧哮喘。”医生解释道。的确,情绪是引起或加剧儿童哮喘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典型的负面情绪包括抑郁、焦虑。哮喘儿童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焦虑情绪也会诱发哮喘,而哮喘发作引起的窒息感会导致儿童紧张恐惧,这又会加重焦虑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总之,消极的情绪抑或强烈的情绪变化,会通过大脑功能、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引起或加剧儿童哮喘。
  “她在幼儿园也没有考试,天天和小朋友玩得可开心了啊!”燕燕妈妈依然想不到有什么事情影响到孩子,“只是,我和她爸爸最近因为一点事情闹别扭,前段时间经常吵架,难道是因为这个吗?”当然,家庭内部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最直接、最重要的环境,因此,家庭因素也是影响儿童哮喘的重要原因之一。高危家庭,比如冲突、争执、攻击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或加剧儿童的哮喘发作。除了父母冲突外,其他的负性生活事件也会影响到儿童哮喘的发作。研究发现,经历慢性疾病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个体在事件发生后两周内哮喘发作的风险是一般情况的3倍。
  “我明白了,我会和我先生沟通的。那现在孩子需要什么特殊治疗吗?我前两天来医院,医生都没有开什么其他的药,我很担心继续之前的治疗方案是不是还有效啊!”医生看着燕燕妈妈,好气又好笑,“看来,燕燕的病情反复,除了和你们夫妻吵架有关,你自身的焦虑情绪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呢。”的确,家长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儿童哮喘的发作。当儿童哮喘发作时,家长常处于焦虑紧张中,对儿童过分关注、过度保护,这种紧张的情绪氛围会传递给孩子,造成更加频繁的哮喘发作。有些家长会因为儿童接触过敏原而感到非常自责内疚,这也会传递给孩子。事实上,将儿童保护在完全安全的环境中本身就非常难,甚至不可能实现,家长无须过分自责。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哮喘产生影响。如日常被父母过度保护、溺爱的孩子,他们难以锻炼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容易形成依赖性格,敏感、被动,一旦经历负性的生活事件,他们很难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从而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

如何从心理层面干预儿童哮喘


  “医生,您说了这么多,咱孩子到底需不需要继续吃药呢?”燕燕妈妈还是关注后续治疗。“药需要吃,但在临床干预的同时,也需要辅助进行一些心理干预,联合多种途径,才能保证治疗和愈后效果。”是的,哮喘属于心身疾病,关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的保健和疏导。
  目前针对儿童哮喘常见的集中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生物反馈技术、家庭治疗、集体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包含了认知和行为疗法的关键要素,有助于提高儿童的依从性和自我效能感。放松疗法是通过渐进性放松、自主训练,以积极想法的自我暗示,结合生物指标的反馈来减缓哮喘的发作。集体治疗则是带孩子参加一些哮喘儿童团体活动,一方面促进孩子对疾病的了解,消除恐惧;另一方面让孩子找到自己的同类,意识到原来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从而减少孤独、抑郁等。但总的来说,目前最好的心理干预应当是将教育与认知、行为、自我调节和家庭因素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方案。
  除了针对儿童展开一系列心理干预加以辅助外,患儿父母也需要接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心理咨询。一方面,父母应当学习和了解儿童哮喘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案等,避免长期处于自责、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中;另一方面,父母需要为患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温暖、家庭和谐,患儿才能感受到安全和放松。父母也有必要适当放手,避免对儿童的过度保护,让儿童参与适当的运动、参加集体活動、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和交友等,从而改善患儿情绪,培养儿童乐观和独立的性格,增强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此外,父母也需要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适度的情绪表达和宣泄是很有必要的。患儿父母也可以形成一个小团体,彼此交流,分享经验和信息,互相支持和帮助。



  总之,儿童哮喘的影响因素繁多,各种因素之间又可能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在干预和治疗过程中,应当整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不仅要关注患儿本身,更要提醒家长反省自身,如此,构建临床-家庭保护壁垒,才能促进患儿有效治疗,保证愈后效果。
其他文献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白天上班在办公室坐了一天,下班回家后却觉得浑身骨肉酸痛、绵软无力,非常疲乏?因此,我们都觉得很奇怪:明明只是在办公室坐了一天,并没有干什么体力活,为什么会这么疲惫、这么累?其实,这是脑力劳动者最易患的“肌肉饥饿症”。何为“肌肉饥饿症”  所谓“肌肉饥饿症”,是人体的骨骼肌较长时间缺乏足够量的活动和锻炼,导致肌肉组织内储氧量降低,从而产生的一系列代谢障碍。  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什么是人际关系原子图  人际关系原子图(简称原子图)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提出的“人际关系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以类似于原子结构图的图案形式呈现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态。心理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制作人际关系原子图,通过对原子图及其制作过程的体验及反思,深入地探索关系模式背后潜藏的问题与资源。  在心理咨询中,当来访者求助的问题与其人际关系模式息息相关,或来访者讲述的人
初中音乐教学是初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开展音乐教学,一方面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促进音乐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升初中音乐教学效果,促进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领域的提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初中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及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展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