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强素质,外整资源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domr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教育中,学校、教师、家庭及社会均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尤其是家庭和社会,二者对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正如家教名言中所说的“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打破学校和社会的界限,拓宽教育思路,在发挥教师和学校能力的同时争取社会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从而营造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提高学校的育人效果。基于此种理念,我校在育人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主要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为学生搭建平台,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在家庭、社会、学校的各方教育中,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因此,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首先,从学校自身情况出发,优化教学过程,将教学改革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通过开发适合校情、学情的校本课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评价代督促,以评价促成长。基于此,我校做了如下尝试,为学生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1.多彩活动陶冶情操
  学校要在保证常规课程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利用现有资源探索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途径。第一,开展每周一歌的合唱活动,让学生在合唱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同时也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第二,早自习前开展“诵经典、学经典、悟经典、用经典”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情操,修身励志,丰富思想。第三,组织学生观看电视纪录片,聆听提高个人修养的礼仪讲座。
  2.特色教育健全人格
  学校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情感、意志、信念、世界观等的培养。学校要大力开展诚信教育、节约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赏识教育等特色教育活动,以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成才。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推荐阅读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登上更高的精神平台,终身受益。
  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深化课堂育人实效
  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完成的,而教师在向学生授业解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道,即传授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生成的,而且是生长的,在学科中渗透道德教育更是点滴浸润、无声无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吸纳,也能在运用和实践中逐步深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激情授课,学生要用激情学习,力求实现“积累知识是表象,教育学生是本意,塑造灵魂是真谛”的课堂教学目标。与此同时,学校须重视培养教师的课堂德育渗透能力,可从四个维度,即微笑、趣味、激情、赏识进行培养,让教师体会到真诚的微笑、趣味的教学、激情的授课和鼓励的赏识对自己教学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三、鼓励家长参与,挖掘家庭教育的潜能
  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十分重要,若仅依靠教师群体的力量和封闭的校园是不可能完成教育的任务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抓住“家庭”这个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争取多方力量支持教育事业的开展。
  1.课堂与家长会相结合
  家长会不应只是向家长汇报学生的情况,而应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平台,鼓励家长与学校一起关心学生的学习,共同面对并克服学生遇到的困难,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将课堂与家长会相结合,教师与家长充分沟通,有利于家校共建,共同提高。
  2.明确家长的责任
  对教育学生而言,学校与家长是一个共同体,因此,学校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坚持正确的教育态度,鼓励家长和孩子做朋友,消除家庭及社会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增强他们的抗干扰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健康、平和、向上的良好心态。
  3.挖掘家长的育人潜能
  在教育工作中,家长的潜能与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征询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鼓励家长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同时,也鼓励家长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家庭教育经验,充分挖掘家长的育人潜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四、加强社会实践,拓宽社会教育的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是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依托社会资源,增强学校的育人实效
  多年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单纯依靠学校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工作者须拓宽视野,开发社会资源,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接触到社会,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学校可举办法制报告会,邀请法院工作人员到校作报告,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还可请劳动模范及先进人物到校作报告,对学生进行理想和道德的教育。
  2.走进社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贴近社会,是学校教育的又一举措。例如,学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教育学生懂得回报社会,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敬老院、光荣院,了解前辈们的奋斗历程,还可组织社会读书活动,让学生写读书体会,启迪心灵。
  总之,教育不能仅依靠某一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如果我们积极开发,让教育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发挥优势与作用,使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协调促进,形成合力,推动教育向着正确、有效的方向前进,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全员育人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最朴实、最本质的目标。
  (作者单位:天津市蓟县杨家楼中学)
  (责任编辑:徐晓卿)
其他文献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2016年9月28日,恰逢“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67周年纪念日,由北京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
编者按  2015年4月30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宣布北京市16区县一次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督导评估。据统计,2014年北京市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92.2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77.64%。2015年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督导检查结果显示,16个区县的居民对本区义务教育满意度均达85%以上。北京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  在促进首都义务
道德与公益、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国际理解、一年级融合课程、六年级毕业课程……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绝大多数的学校面临着“对课程进行深度整合、全面规划与系统设计,以使之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挑战之时,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已通过颇具特色的课程统整,建构起丰富多彩的“6–2–6”课程模型,不但高度凸显出儿童立场,还深度融合各种资源。这一对课程体系进行
本刊讯 2016年4月15日,为期两天的“2016全国翻转课堂实战观摩暨教育均衡大会”在山东肥城完满落幕。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等应邀出席并进行了讲座,来自全国各地的局长、校长及中小学教师近千人参加了此次大会。  大会围绕如何实现翻转课堂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一话题进行研讨,专家学者、校长及一线教师纷纷谏言献策,在理论与实践上给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信息化的教育盛宴。大会还通过“
藤田教授在《走出教育改革的误区》一书中重点分析了日本“校园暴力”“学校周五日制”和“设立一贯制中学”等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改革的举措及效果进行反思。本文旨在明确藤氏观点对日本教育改革的认识,并探寻藤氏观点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一、藤式观点对日本教育改革的认识  根据藤式观点,日本教育改革的背景有三个:其一,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学校存在的典型问题(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学生厌学和逃学
“天天向上,乐在其中”是重庆渝北区空港新城小学的办学理念。从2010年建校之初,“为每个孩子服务,为每个家庭分忧,办一所真正属于孩子的乐园”便成为空港新城小学所秉持的信念与办学目标,家校合作也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学校为家庭服务  家长和孩子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家长在孩子的身心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所以学校要在儿童培养目标上与家庭达成一致,
幸福是一个人生命最美好的存在状态,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目的,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每个人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千百年来,追求幸福早已成为人们不懈奋斗的动力之源。我国研究者从1985年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其研究范围涉及伦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诸多方面。人们谈论或者研究更多的是“老年人”、“农民”和“病人”等这些特殊群体的幸福。20世纪90年代,叶澜教授《让课堂生活焕发活力》一文,拉开了教师幸福研究
最近,“群殴”“虐童”“学闹”“戾气”等负面教育热词轮流地冲击着学校教师,我们在惊惧中有些迷茫、不适:是教师病了,学生病了,还是学校病了,教育病了……总之,这不应该是常用的描述师生关系的热词。  刻意突变,永远是有效的进攻和自卫的武器。此时,拿起《文心》,忆念其中“亲亲热热”的学习氛围、湿润温和的师生关系,时机正好。相信《文心》会对我们身在其中的教育现实来一次反拨。  《文心》,叶圣陶、夏丏尊合作
首先,我对教育家书院的成立,对今天的揭牌仪式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今(天)参会的各位同志,其中有的是老朋友,表示诚挚的慰问!  现就这个题词作些简释。这个题词是我的生活准则和努力方向,今天把它贡献给大家。这个题词主要是三句话。前两句主要是孔子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有时也把它讲为“学不厌”和“教不倦”。子贡对这两句话作了如下的解释:“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
1982年,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出版了又一力作《童年的消逝》,与其《娱乐至死》《技术垄断》一起构成了著名的“媒介批评三部曲”,享誉世界。在书中,尼尔·波兹曼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重角度审视了童年文化现象,提出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为独特的论断: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  童年是人生的起点,一个人的童年不可“再生”。不经历童年,不经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