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的病害之一,稻瘟病传染性、毁灭性极强,对水稻的危害严重,为保证水稻的高产稳产,现将该病的发生特点和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浅析如下:
一、症状特点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是水稻的主要病害。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即急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褐点型病斑。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二、发生原因
1、田间管理不当
过份集中地追施氮素或施得过迟,造成水稻徒长、嫩绿、叶片软弱、抗病力降低,是发病严重的重要因素。施用氮肥过多,特别是施用过迟,会诱发穗颈瘟严重发生。长期水淹或冷水串灌、漫灌,妨碍稻株根系生长,降低稻株的抗病力。据调查,凡是稻瘟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大部分农产每亩施用25~40kg碳铵做基肥、15~25kg尿素做追巴,化学氮肥施用量偏高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稻株长势过旺,稻株体内游离氮含量高,从而诱发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此外栽培不当如栽插偏迟猛施追肥,因缺水或放水困难便长期灌深水,都会使稻瘟病发生严重,抽穗期田中缺水,会加重颈瘟的危害。苗瘟和叶瘟不及时防治或虽经防治,而不作颈瘟的预防,都会导致颈瘟的严重发生。
2、预防和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方法不当
由于特殊气候的影响,使水稻生育期明显延后,水稻长的瘦小,稻农轻视了稻瘟病的预防工作。一是农产对病害的防治意识不强。二是选用农药不对路。三是防治时期不佳。往往是在病害出现明显症状后才用药,错过了防治适期。四是喷农药方法不正确。
3、品种布局不合理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对优质米品种需求和增加,优质米品种种植比例达到80%以上,一些具有相同或相近抗性的品种连续多年连片种植,而且面积过大,一旦感病,稻瘟病小种种群就会大量繁殖,致使发病程度逐年加重,为水稻稻瘟病的流行提供了适宜的寄主条件。
三、预防和防治
1、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
在培育壮秧的前提下,要做到早插秧、多施基肥,并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科学地施用氮、磷、钾肥。要在平整土地的前提下,实行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以满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晒水池。以提高灌水温度,有助于水稻生育与提高抗病性。
2、认真搞好田间病残体的处理工作,减少病菌的侵染源
特别是对受稻瘟病危害严重的地块,力争100%做到深翻,把枇侏病残体深翻到地下,达到土壤灭菌要求;对减产3~7成的地块,结合脱谷时,要把病残体焚烧掉,对池埂上杂草,田间残留的病残体,也要进行烧毁,或者深翻埋入地下。
3、加强对水稻品种的监管力度,主导品种实行推荐制
种子市场的放开,水稻品种多、乱、杂现象较为严重,个体经销商乱调、乱进品种现象突出,一旦遇到适宜病虫害发生的气候即会出现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的暴发和大流行。所以,应加强品种的监管力度,实行品种推荐制,引导农民种植抗病丰产品种。
4、药剂防治
4.1 2~3叶期发生苗瘟可用6%施稻灵防治1次。用25%使百克乳油1200~1500倍液,或20%三环唑750倍液浸秧根3小时。
4.2每667平方米可选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100克,40%稻瘟灵(又称富士1号)乳剂75~100克,40%克瘟散乳剂75~100克,50%异稻瘟净乳100—150克,50%消菌灵粉剂40克,40%克百菌悬浮剂500—600倍液或100—120克,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100克,21.2%加收热必可湿性粉剂60—80克,加水60~80千克,于病初期喷可防治叶瘟。
4.3取上述药剂80—100克,加水80~100千克,于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多喷1次防治穗颈瘟;另外,每667平方米用50%灭病威胶悬剂200克,加水50千克,或20%毒菌锡400倍液,在孕穗、破口至始穗期使用对稻瘟病有一定防效。
4.4每667平方米用20%丙硫多菌灵(又称施宝灵)悬浮剂75~100克,加水60千克,或用10%丙硫多菌灵悬浮剂150~200克,加水60千克,于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1次药。
一、症状特点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是水稻的主要病害。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即急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褐点型病斑。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二、发生原因
1、田间管理不当
过份集中地追施氮素或施得过迟,造成水稻徒长、嫩绿、叶片软弱、抗病力降低,是发病严重的重要因素。施用氮肥过多,特别是施用过迟,会诱发穗颈瘟严重发生。长期水淹或冷水串灌、漫灌,妨碍稻株根系生长,降低稻株的抗病力。据调查,凡是稻瘟病发生严重的田块,大部分农产每亩施用25~40kg碳铵做基肥、15~25kg尿素做追巴,化学氮肥施用量偏高的现象较为突出,导致稻株长势过旺,稻株体内游离氮含量高,从而诱发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此外栽培不当如栽插偏迟猛施追肥,因缺水或放水困难便长期灌深水,都会使稻瘟病发生严重,抽穗期田中缺水,会加重颈瘟的危害。苗瘟和叶瘟不及时防治或虽经防治,而不作颈瘟的预防,都会导致颈瘟的严重发生。
2、预防和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方法不当
由于特殊气候的影响,使水稻生育期明显延后,水稻长的瘦小,稻农轻视了稻瘟病的预防工作。一是农产对病害的防治意识不强。二是选用农药不对路。三是防治时期不佳。往往是在病害出现明显症状后才用药,错过了防治适期。四是喷农药方法不正确。
3、品种布局不合理
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随着对优质米品种需求和增加,优质米品种种植比例达到80%以上,一些具有相同或相近抗性的品种连续多年连片种植,而且面积过大,一旦感病,稻瘟病小种种群就会大量繁殖,致使发病程度逐年加重,为水稻稻瘟病的流行提供了适宜的寄主条件。
三、预防和防治
1、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
在培育壮秧的前提下,要做到早插秧、多施基肥,并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科学地施用氮、磷、钾肥。要在平整土地的前提下,实行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以满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晒水池。以提高灌水温度,有助于水稻生育与提高抗病性。
2、认真搞好田间病残体的处理工作,减少病菌的侵染源
特别是对受稻瘟病危害严重的地块,力争100%做到深翻,把枇侏病残体深翻到地下,达到土壤灭菌要求;对减产3~7成的地块,结合脱谷时,要把病残体焚烧掉,对池埂上杂草,田间残留的病残体,也要进行烧毁,或者深翻埋入地下。
3、加强对水稻品种的监管力度,主导品种实行推荐制
种子市场的放开,水稻品种多、乱、杂现象较为严重,个体经销商乱调、乱进品种现象突出,一旦遇到适宜病虫害发生的气候即会出现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的暴发和大流行。所以,应加强品种的监管力度,实行品种推荐制,引导农民种植抗病丰产品种。
4、药剂防治
4.1 2~3叶期发生苗瘟可用6%施稻灵防治1次。用25%使百克乳油1200~1500倍液,或20%三环唑750倍液浸秧根3小时。
4.2每667平方米可选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100克,40%稻瘟灵(又称富士1号)乳剂75~100克,40%克瘟散乳剂75~100克,50%异稻瘟净乳100—150克,50%消菌灵粉剂40克,40%克百菌悬浮剂500—600倍液或100—120克,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100克,21.2%加收热必可湿性粉剂60—80克,加水60~80千克,于病初期喷可防治叶瘟。
4.3取上述药剂80—100克,加水80~100千克,于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多喷1次防治穗颈瘟;另外,每667平方米用50%灭病威胶悬剂200克,加水50千克,或20%毒菌锡400倍液,在孕穗、破口至始穗期使用对稻瘟病有一定防效。
4.4每667平方米用20%丙硫多菌灵(又称施宝灵)悬浮剂75~100克,加水60千克,或用10%丙硫多菌灵悬浮剂150~200克,加水60千克,于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1次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