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中的三大危险逻辑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n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班的苦恼”绝不是稀罕事,问题不是早就在那里存在着吗——在董事长去世后不久的家庭会议上,胡家亲属们达成的关于“柳娜可能抢班夺权侵占公司资产”的基本共识,二舅“撤掉柳娜公司副总职务”的果断建议,以及母亲哭诉“暧昧关系”的背景介绍,每种反应都印证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荣盛公司这个脓包被捅破,只不过是显现了一个“突然被刺”的表象,似乎让人措手不及。但我们可以看出胡家在接班问题上的指导思想。即:二舅抚摸着胡俊生的头真诚道出的肺腑之言:“外人毕竟是外人,一定不会为你着想;公司的未来还要靠我们这些家里人的帮助,我们是不会害你的。”
  ——然而,这恰是个非常危险的指导思想,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逻辑:
  
  逻辑一:血缘关系才可信任
  胡家的亲人们在处理企业接班问题时,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种认识:只有具备了血缘关系的亲属是可以信任的。
  客观规律与历史经验都严肃地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左右人们行为的基本因素是利益。人们只有在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才会同仇敌忾。这与有没有血缘关系并不相关。分了家的兄弟、亲戚为了利益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的案例我们见得还少吗?之所以不少人还轻信这种逻辑,追根朔源,是盘亘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经济形态——家庭农业残留给人们的一点儿惯性思维而已。中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环境,这种凭借血缘判断忠诚与否的落后意识靠不住,只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无尽的危险!
  
  逻辑二:没血缘的都是外人
  胡家的亲人们在处理企业接班问题时,坦率地宣示着这样的观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都是外人,而“外人毕竟是外人,一定不会为你着想”。
  客观规律与历史经验都严肃地告诉我们:在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等价的利益交换与职业道德建设来赢得员工忠诚。之所以不少人还不相信这种逻辑,归根结底,是我们经历市场经济环境的时间太短,市场伦理与诚信尚未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识而已。中国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环境,这种排斥职业经理人的思路太愚蠢了,只能让企业发展失去现代的管理机制和宝贵的人才资源!
  
  逻辑三:用人只要忠诚就行
  胡家的亲人们在处理企业接班问题时,其言行还暗含着潜台词:用人考虑忠诚度就可以了,至于职务所需要的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知识都是不重要的。
  客观规律与历史经验都严肃地告诉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争的焦点常常更多地体现在能力方面。一味强调忠诚,把初出茅庐、毫无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推到一把手位置,且重新启用因不能胜任而被解雇的三姑四舅,这不是在自我摧残吗?
  其实,以上这些危险逻辑都不复杂,但正是这些不复杂的逻辑,存在于当前中国很多公司股东的头脑当中,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小农意识还十分强烈。民营企业这方面的进步恐怕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本文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 靖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