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anga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博物馆备受追捧的今天,小微博物馆正成为博物馆行业的新生力量,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南京砖集馆作为小微博物馆的一员,在小微博物馆发展之路上,积极探索和实践,小而精、深挖掘、求创新是南京砖集馆在小微博物馆探索和实践中的心得与体验。
  关键词:小微博物馆;博物馆;南京城墙;城砖
  随着各类博物馆纪录片、综艺节目的热播,博物馆正受到越来越多普通游客的追捧。参观各地博物馆,已经成为游览当地的必去景点之一。在物质基础更加牢固的今天,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的课题。博物馆正是人民迫切需要的精神文化食粮之一。但仅靠各地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恐怕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所以,建设多规格、多层次、多主题、满足各类需求的博物馆,正成为大势所趋的潮流。小微博物馆正乘着这股风口应运而生。
  如今,对于小微博物馆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积极投入到小微博物馆的探索和实践中。比如失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等网红小微博物馆,它们或是通过网络营销,或是通过红人效应带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参观流量,它们是小微博物馆探索实践之路的成功典范。
  南京砖集馆也是小微博物馆中的一员。但和以上列举的两所网红小微博物馆有所不同,南京砖集馆并不单纯是由个人或者企业举办,而是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城墙保护基金会和万科集团共同合作打造的小微博物馆。换句话说,南京砖集馆是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企业共同合作建造的。这种组合的共同合作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南京砖集馆取“城砖文化集合传承”之意,以南京明城墙城砖为主题,集中展示了三年来“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活动中回收城砖的成果,也是南京明城墙城砖集中保护和展示的公益空间。南京砖集馆建馆之后,便广受社会好评,在“2020美好生活长三角公共文化空间创新设计大赛”中,斩获“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和“百家公共文化空间奖”两项大奖。
  南京砖集馆在设计和建设中,对小微博物馆的探索和实践有何经验?下文将通过四点来详细阐述。
  1 面积虽小,但设计精致
  南京城墙砖集馆坐落在南京明城墙脚下、秦淮河畔,面积为500平方米,是十足意义上的小微博物馆。
  在外部环境上,南京砖集馆倚靠南京明城墙墙根,契合了“历史再造,文化再生”的理念,环境优美且极具历史感。未进砖集馆,已感受到南京明城墙浓浓的历史氛围。
  南京砖集馆除了外部环境极具历史感、厚重感,让人在未踏入砖集馆时,就已沉浸在浓郁的历史氛围中之外,内部装修和布展也非常精致。站在南京砖集馆大门口,只见墙上“砖集馆”三个字跃然于眼前(图1)。特别的是“砖集馆”三个字的字体是南京明城墙城砖上镌刻的铭文字体。一下子便将南京明城墙城砖主题形象生动地刻入了参展者的脑海中。
  展馆共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是展览区和公共活动区。室内装修以原木色为主,墙上、天花板上到处都显示着南京明城墙和城砖的元素。一进大门,便被天花板上十三座南京城门吸引了眼球。天花板被装饰成拱形,类似于南京城门拱形的形状。十三座城门平均分布在两侧,依次排开,背后暗藏灯光设计,让人一目了然。门厅的正中间,设计了一扇仿真城墙大门,既增添了城墙元素,增加了历史氛围,同时也作为隔断使用,使空间分隔更具空间层次感(图2)。
  穿过“城门”,空间更加通透,原来是部分墙壁被凿成了展示柜,墙壁的镂空设计,让外界的自然光透入到展馆内。展示柜上展示的不仅是陈列品,更是墙壁外面的历史古典风光。偶尔放置的中式插花摆件,在厚重的历史感中,显得格外生机和雅致(图3)。
  其外部环境的历史氛围加上内部装修与布置,同时镂空的墙壁让内外融为一体,历史感与灵巧生机巧妙结合,让南京砖集馆这座面积不大的小微博物馆显得尤为精致。
  2 深入挖掘,讲好城墙城砖故事
  小微博物馆与传统博物馆最大的区别就是面积大小,作为小微博物馆,不能像常见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一样,呈现多样的主题,展现繁多的展品,重现复杂的历史。在狭小的面积内,仅将一个主题展现好,且述说得当,这便已经是该小微博物馆的成功之作。
  从名称上便可以看出南京砖集馆的主题为南京明城墙城砖,深耕南京明城墙城砖这一主题,挖掘南京明城墙城砖背后的历史故事,是砖集馆的另一大特色。在砖集馆的展陈设计中,突出展现了城砖制造和应用的全部流程。通过多种展陈方式,将一块小小的城砖,从窑址的选择、制作城砖的坯土、城砖的运输、城砖的铭文、城砖品质的把控、质量责任的划分等进行深入剖析,图文并茂,配以视频讲解,一一展现在观展者的眼前。经过一趟砖集馆的浏览参观,能让一名普通观众成为半个城砖专家。
  2.1 对比陈列
  在南京砖集馆内,多能看到两三块城砖单独放在一个展览柜中一起陈列设计,这种设计的主要用途是对比。为了表现制作城砖的模具多种多样,南京砖集馆就设计了多组这样的对比陈列(图4)。
  例如,为了表现印制砖文方式的不同,挑选了两块城砖。一块是整体模印的,为模印砖文;另一块是戳印而成的,为戳印砖文。在印制砖文的模具大小上,两块城砖一块模具尺寸小于城砖面尺寸,故在城砖砖文外缘留下了边框痕迹;另一块模具尺寸不小于城砖面大小,所以城砖砖文周围没有留下边框。模具的字体也有不同,兩块城砖分别展示了城砖铭文字体为阳印(文字突起)和城砖铭文字体为阴印(文字凹向下),后者还包含双线阴印铭文。更有甚者,有些砖文根本没有用模具印制,而是直接在砖坯刻画的。一块含有刻画砖文“李”字的城砖在旁边标准的模具印制砖文的城砖旁,显得尤为突出。
  从几组对比陈列看下来,游览者已对城砖模具的多样性了如指掌。
  2.2 以小见大
  在展厅的墙壁上,一副巨大的南京明城墙城砖砖文剖析图悬挂在显眼位置。仔细一看,这张城砖剖析图“干货”极多。该城砖的选择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砖面上的文字非常多。文字多,代表蕴含的信息内容多,“总甲”“窑匠”“甲首”“造砖人夫”“小甲”“提调官”“通判”“主簿”“司吏”,这些图片上的砖文信息被黄色边框框住,并在周围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图5)。   其实这是南京明城墙在建造之时,遵循“物勒工名”的生产责任制系統,将负责烧造城砖的所在地名、官员、工匠名字以及烧造时间均刻在城砖上,保存下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信息。通过这一块块城砖的砖文解析,让游览者既了解当年制作城砖的生产体系结构,又了解了明朝基层官吏体制架构,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一举多得。
  3 联系现在,向未来延伸
  小微博物馆如果仅仅只做历史的陈列,将历史留存于小小的展馆之内,那将会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显得更加狭小局促。若能打破时间维度的局限,向现在、未来延伸,将会使小微博物馆获得更广阔的视野。
  南京砖集馆中展示的城砖很多来自“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的城砖回收活动。“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城砖回收活动自2016年启动,收到广大市民提供线索数百条,截至今天共回收了二十多万块城砖,将活动的成果放进南京砖集馆进行展示,也是南京砖集馆建立的初衷之一。
  南京砖集馆不仅展示了数十块回收的精品城砖,而且将“颗粒归仓 守护城墙”城砖回收活动做成简报信息,在展馆中进行展示。在展陈设计上,通过时间轴的设计,由历史推进到现在,从城砖的制作、城墙的建设到今天对城墙城砖的保护,随着时间的推进,城墙城砖的故事仍在继续,并向未来延伸(图6、图7)。利用时间轴展示城砖回收成果这一主题的设计,一下子将650年前的南京明城墙城砖与现代人文社会联系起来,将今天发生的城砖故事续写在650年前的历史故事后。大明朝和社会主义社会、古代与现代就像两股交织的绳索紧紧缠绕,延绵不绝,为主题的升华增添了现代元素,象征着南京城墙保护事业将在未来一直延续下去。
  4 突破创新,增强趣味性
  趣味性是小微博物馆的另一特色,相对于大型博物馆的稳重和厚重的形象而言,小微博物馆在寻求趣味性的创新突破方面,显得更为灵活、轻便,即“船小好调头”。南京砖集馆在设计时,特意将趣味性作为重要的元素,加入原始设计之中。
  4.1 选取有趣的展品
  在寻找展品时,南京砖集馆特意挑选了具有趣味性的城砖进行展示。比如“刘德华”制作的城砖,就作为一项展品放在了显眼的展示区,让普通参展者忍俊不禁。
  4.2 上线趣味小程序
  除此之外,南京砖集馆积极寻求突破和创新,与“互联网+”思维碰撞,制作了“砖上有名”趣味测试微信小程序。普通参展者可以将自己的姓名输入小程序中,查找在650年前的大明朝,是否有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官员、工匠参与了城砖的建设(图8)。
  4.3 开展趣味活动
  南京砖集馆虽小,但仍在紧张的面积中开辟了一块区域设立了砖文拓印空间,参展者可以在工作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参与砖文拓印活动,与城砖进行心灵对话(图9)。
  小微博物馆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现有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下,将有越来越多的小微博物馆与大众见面。作为小微博物馆一员的南京砖集馆,着重展现了南京城砖这一主题,通过展馆内外的精致设计、对城砖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现代社会的故事续写以及趣味性创新,让我们看到南京砖集馆在小微博物馆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看到了对城墙和南京文物保护的决心,见证了南京城市的文化记忆。
其他文献
摘 要:陶器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中汉代的铅釉陶历史久远,可以说,汉代的铅釉陶是文化高潮的产物,也是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绚丽多彩的艺术奇葩。文章以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为例,分析汉代陶器发展历程、造物观念以及艺术价值,展现铅釉陶技术及作品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汉代陶器;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造物观念;文化意境  德州市博物馆收藏了一件东汉四层铅釉红陶楼,此件藏品不仅体现了汉代阁楼陶器的建筑风格和特
期刊
【关键词】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满城汉墓;刘胜;窦绾;纪实  【摘要】1968年夏秋发掘的河北满城汉墓——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被列入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本文作者参加了两墓发掘的全过程。今年恰值满城汉墓发掘40周年,特撰此文,对当年的发现、发掘过程做了回顾,以为纪念。    1968年是我国考古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作为20世纪中国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
期刊
摘 要:文章首先对《贾疄夫人李氏墓志》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收录了墓志释文;其次,对李氏的家族世系进行考证;最后,通过与《李岘墓志》的比较,从用笔、点画形态、结体上分析《贾疄夫人李氏墓志》的书法风格特征,揭示了墓志楷书在中唐的发展状况,以期对当代楷书创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贾疄夫人李氏墓志》;家世;书法;风格特征  《贾疄夫人李氏墓志》全称《唐太子司议郎贾公故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墓志铭撰
期刊
摘 要:吴湖帆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画坛的盟主,他精通书画,门人众多,藏品颇丰。在书画鉴定方面,吴湖帆有“一只眼”的美誉,而他本人的古书画鉴藏也与一般的鉴藏家有着明显的区别。文章从文献资料入手,分类讨论吴湖帆的古书画鉴藏特色,并试图揭示当时书画鉴藏界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吴湖帆;书画鉴藏;潘静淑;张大千  20世纪20年代,江南书画鉴藏中心已经从苏州转移到上海,上海地区书画鉴藏家们的收藏带有鲜明的
期刊
摘 要:新疆红钱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颗明珠,虽是小小一枚铜钱,但是每一枚蕴藏着新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历史元素和文化记忆,充分体现了民族团结精神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现象,就是在当今时代,其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介绍馆藏“咸丰重宝”当五十铜币的来历、馆藏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特征和历史背景,论述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为了将“沉睡”的钱币“叫醒”,让它“活”起来,提供给红
期刊
摘 要:汴京灯彩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根据制作技术可分为彩灯和造型灯两类,其题材丰富,可謂异彩纷呈。灯彩的流行与元宵节的赏灯活动密不可分。作为烘托节日气氛、礼仪祝福等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汴京灯彩在观赏娱乐、装饰制作以及工艺传承等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通过简述汴京灯彩传承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各项法规在汴京灯彩保护、发展、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为汴京灯彩艺术的活态发展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期刊
摘 要:版本学对古籍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校雠广义》作为古籍整理出版与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相结合的典范,它主张将整理、研究古籍与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使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既有科学的基础,又有明确的方向。文章以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与黄永年《古籍版本学》两本版本学著作与程千帆《校雠广义·版本编》进行比较,简略说明《校雠广义·版本编》一书的整体结构和基本内容特点,并结合佛教大藏经的几
期刊
摘 要:智慧科技馆建设要让科技馆“姓科”,同时兼顾着“智慧”。现代科技馆的信息化建设将融合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以及在技术突破背景下产生的新的运营模式和建设办法。文章从科技馆信息化建设的背景环境、科普场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黑龙江省科技馆在场馆智慧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探索实践、关于科普场馆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思考四个方面来描述国内现代科技馆信息化建设
期刊
摘 要:遗址类博物馆大都处于偏远的城郊乡村,作为“高大上”的“外来户”与当地居民必然存在一些格格不入。博物馆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当地乡村的支持,当地也需要博物馆吹开文化新风,带来新的发展活力,双方理应携手努力、实现互利互惠。文章立足于偏远地区的遗址类博物馆,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例,结合全国其他遗址类博物馆实际案例,针对遗址类博物馆日常运营提出相应对策,为“博物馆下乡”及下一步“文化扶贫”工
期刊
摘 要: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也日益提上了博物馆工作的重要议程。中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如果以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的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能与非遗项目相结合,紧密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遗传承人进行合作,博物馆文创事业的发展之路会更宽、更广。  关键词:博物馆;文创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  博物馆是展示人类文明最为集中的地主。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