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倍上台执政两月有余,愈演愈烈的中日岛争使得安倍的外交政策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不仅如此,安倍的频频出访也引人瞩目,先是1月出访东南亚三国,2月访美,4月下旬还将出访俄罗斯,这也是近10年来,日本首相首次官方访问俄罗斯。一直倡导价值观和战略外交的“安倍主义”在具体实施中效果如何,其是否得到了国内民意的支持,我们该如何评价,未来“安倍主义”将走向何方,本文将结合这些问题对安倍上台伊始的外交政策做一个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所谓“安倍主义”,从自民党的政权公约以及近期安倍的外交活动看大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核心内容:一是强化日美同盟;二是加强与东盟、印度、澳大利亚的安保与能源合作;三是倡导自由、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外交;四是展开有活力的战略外交。近期,无论是日美外相会晤,还是安倍出访东南亚三国,抑或是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出访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和澳大利亚四国,其间释放出的信号都是上述四个核心内容的直接体现或者间接反映。
单从静态的外交政策组成看,“安倍主义”就有着明显的结构性缺陷,因为对华外交的理念被刻意回避和忽略了,这是安倍外交剑走偏锋的表现之一。实际上,任何具有长远眼光的人都明白,对于日本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华外交将是其外交战略的最大课题。如果说刻意回避和忽略对华关系也是一种外交战略的话,那么无论从何种层次看都是相当不明智的。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是自民党政权公约中的承诺,但是这个口号式的承诺仍然如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更令人担忧的是“安倍主义”或许距离这个口号越来越远。安倍曾经在上台前后发表过一篇关于日本安保政策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亚洲的民主安保钻石圈”(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这折射出安倍希望联合东盟、印度和澳大利亚构筑“对华钻石包围圈”的野心。
再看日本动态的外交活动,无论是以强化日美同盟为核心的对美外交,还是强调“钻石包围”的对华外交,无不体现出“安倍主义”剑走偏锋的明显特征。
对美外交:“飞蛾扑火”
强化日美同盟是安倍对美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甚至也是其整个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但是这无异于“飞蛾扑火”,是“安倍主义”剑走偏锋的表现之二。
第一,对于日本来说,对美外交似乎是永远的“阿喀琉斯之踵”。翻看日美关系史,美国总是充当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角色,战后美国成功实现了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革,扶植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但却用一纸广场协议将日本拉下经济的快车道;看看民主党执政时期,鸠山刚想倡导一下对等外交的理念,便被美国无情地打压。从实质上看,日美同盟从来就没有对等过,日本永远都是美国战略布局的一个棋子,日美同盟从来都是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所以,对于日本来说,强化日美同盟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
第二,日本从来都不是美国在全世界的唯一同盟,日本能够成为美国同盟的条件是日本的经济不断在发展,如果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那么它对于美国将没有任何可利用的价值。简单说,日本是随时可替代的。从这个层面看,强化日美同盟仅仅是日本的一相情愿而已,当前的日本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美国实际上也处于观望之中,安倍近期急忙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也有试图巩固日美同盟的意图,但是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日本经济复苏恐怕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要想强化日美同盟关系谈何容易。
第三,从安倍的政治理念看,其根本目的是利用强化日美同盟关系,不断发展军力,通过修改宪法建设国防军,实现日本“政治军事大国”、“正常国家”的“梦想”。那么安倍的“日本梦”会在日美同盟强化的过程中实现吗?最后的结果恐怕即使没有“飞蛾扑火”般惨烈,也会如“缘木求鱼”般无奈。因为,战后日本的历史就是一段被美国不断扶植又不断打压的历史,实际上,所谓“日本梦”的本质是日本具备真正的独立性,强化日美同盟的态度恰恰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这种独立性的极度缺乏。
实际上,2月下旬的日美首脑会晤才是安倍对美外交的第一次真正考验,之前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与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的会晤恐怕仅仅是一场外交秀而已。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已经开始,克里接任国务卿后美国外交的现实主义色彩将更为浓厚,日本是否符合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马前卒的角色,日本经济是否能够支撑美国的这一战略持久进行,都是安倍访问美国前需要完成的答卷。无论答卷完成的好还是坏,“飞蛾扑火”式的角色注定了安倍“日本梦”的遥不可及。
对华外交:“掩耳盗铃”
如前所述,对华外交是日本外交战略的最大课题,他考量着日本政治家的外交和战略眼光。但是现在对华外交却成为“安倍主义”的最大短板,从静态上看,外交政策的结构性缺陷标志着安倍的对华外交已经走错了第一步。
从动态上看,安倍上台一个多月以来,对华外交活动除了作为执政联盟的公明党领袖山口访华和安倍的一封信以外,再无其他建树。钓鱼岛主权争端的白热化是民主党执政末期留下的烂摊子,但是安倍却毫无保留地接了下来,近一个月来甚至还时不时摆出一副“火上浇油”的姿态,在对华外交上的这种短视极端令人担忧。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对华外交策略成为“安倍主义”剑走偏锋的表现之三。
时至今日,钓鱼岛问题已经变成中日之间政治外交关系上绕不开的一道坎,对日本来说,一味的极端化处理或者刻意地回避都不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策略,为什么安倍上台后依然我行我素,“掩耳盗铃”,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没有认清对华关系上的两个重要的客观事实。
首先,宏观上来看,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已然逆转并且在一步步拉开差距,未来中国综合国力整体发展趋势向上,而日本恰恰相反。这种情况下,日本在对华关系上的自身定位和外交战略都需要作出及时的调整,方能显出大国风范,实际上体面地衰落并不丢人,反而可能会在与其他国家互利共赢的关系中获得崭新的动力。但是,在钓鱼岛问题的处理上,日本的自身定位模糊,整体的外交战略短视甚至极端。 其次,横向来看,日美同盟或者说美国的对华战略并非日本对华外交的基础和倚赖。美国向来秉持现实主义的外交理念,国家利益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首要考量,日本在钓鱼岛主权争端中的极端态度不会给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带来好处,相反可能会逐步演变成美国手里“烫手的山芋”。对日本来说,想当然的认为日美同盟真正得到了强化,但对美国来说,这种同盟关系受到太多不确定因素的牵绊,比如日本并不乐观的经济形势,再比如美国对华关系中的利益权衡,这些都随时可能使日美同盟受到最强烈的冲击。这是第二个日本需要认清的客观事实。
所以,通过加强军事力量、突破和平主义的手段处理钓鱼岛主权争端甚至对华关系问题对日本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日本需要认清上述两个基本事实,在此基础上,回到关于钓鱼岛主权争端的谈判桌上,与中国协商关于钓鱼岛危机的管控机制和细则,避免对华外交上的“掩耳盗铃”,以免在对华关系问题上走错第二步。
未来前景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共同社1月26日、27日实施的全国电话舆论调查结果显示,第二届安倍内阁的支持率从去年年底内阁刚诞生时的62.0%升至66.7%。从这项数据的表面看,安倍上台后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似乎得到了民意的支持,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拉高民意支持率的实际上是安倍的“重振经济”的政策而非外交政策,日本国民最关注的并不是安倍的外交活动,而是安倍内阁是否能够带领日本走出经济的低迷状态。支撑日本外交政策的基础和根本还是日本国内的经济政策,安倍自己明白这一点,日本国民更加清楚。因此,“安倍主义”在国内是否一呼百应还很难下定论。
第二,民意支持率拉高的原因在于日本国民对安倍经济政策的高期待,因此这一数据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未来安倍的经济政策到底效果如何,是否能够经受真正的考验,是否能够推动日本经济发展并给日本国民带来真正实惠,这些都是不确定的,而这也决定了“安倍主义”未来的不确定性。日本历届内阁高开低走的不在少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现在民意的高支持率难保不会在将来变成创纪录的新低。
民意支持率不是评判日本外交政策的唯一依据,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日本现在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是盲目迎合国内右翼势力继续向右转,还是冷静观察从而选择最为理性的发展战略,这是对日本政治家们最大的考验。目前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安倍主义”还没有经受真正的考验,它还仅仅是自民党上台执政后外交政策的雏形,还需要在动态的外交活动中不断得到各个方面的反馈,从而及时地修改、调整甚至转向。
对美和对华关系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命门,但令人遗憾的是“安倍主义”恰恰在这两个方面都选择了“剑走偏锋”。强化日美同盟并非安倍实现“日本梦”的最佳途径,在对华关系上“掩耳盗铃”更不会给日本带来任何好处。自民党的执政经验远大于民主党,安倍身边的战略专家们不会像野田的团队那样业余,希望这些能够让“剑走偏锋”的“安倍主义”峰回路转,而不是“走火入魔”。
所谓“安倍主义”,从自民党的政权公约以及近期安倍的外交活动看大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核心内容:一是强化日美同盟;二是加强与东盟、印度、澳大利亚的安保与能源合作;三是倡导自由、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外交;四是展开有活力的战略外交。近期,无论是日美外相会晤,还是安倍出访东南亚三国,抑或是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出访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和澳大利亚四国,其间释放出的信号都是上述四个核心内容的直接体现或者间接反映。
单从静态的外交政策组成看,“安倍主义”就有着明显的结构性缺陷,因为对华外交的理念被刻意回避和忽略了,这是安倍外交剑走偏锋的表现之一。实际上,任何具有长远眼光的人都明白,对于日本来说,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华外交将是其外交战略的最大课题。如果说刻意回避和忽略对华关系也是一种外交战略的话,那么无论从何种层次看都是相当不明智的。改善与中国的关系是自民党政权公约中的承诺,但是这个口号式的承诺仍然如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更令人担忧的是“安倍主义”或许距离这个口号越来越远。安倍曾经在上台前后发表过一篇关于日本安保政策的文章,其中提到了“亚洲的民主安保钻石圈”(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这折射出安倍希望联合东盟、印度和澳大利亚构筑“对华钻石包围圈”的野心。
再看日本动态的外交活动,无论是以强化日美同盟为核心的对美外交,还是强调“钻石包围”的对华外交,无不体现出“安倍主义”剑走偏锋的明显特征。

对美外交:“飞蛾扑火”
强化日美同盟是安倍对美外交政策的集中体现,甚至也是其整个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但是这无异于“飞蛾扑火”,是“安倍主义”剑走偏锋的表现之二。
第一,对于日本来说,对美外交似乎是永远的“阿喀琉斯之踵”。翻看日美关系史,美国总是充当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角色,战后美国成功实现了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革,扶植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但却用一纸广场协议将日本拉下经济的快车道;看看民主党执政时期,鸠山刚想倡导一下对等外交的理念,便被美国无情地打压。从实质上看,日美同盟从来就没有对等过,日本永远都是美国战略布局的一个棋子,日美同盟从来都是以美国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所以,对于日本来说,强化日美同盟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
第二,日本从来都不是美国在全世界的唯一同盟,日本能够成为美国同盟的条件是日本的经济不断在发展,如果日本经济从此一蹶不振,那么它对于美国将没有任何可利用的价值。简单说,日本是随时可替代的。从这个层面看,强化日美同盟仅仅是日本的一相情愿而已,当前的日本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美国实际上也处于观望之中,安倍近期急忙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也有试图巩固日美同盟的意图,但是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日本经济复苏恐怕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所以,要想强化日美同盟关系谈何容易。
第三,从安倍的政治理念看,其根本目的是利用强化日美同盟关系,不断发展军力,通过修改宪法建设国防军,实现日本“政治军事大国”、“正常国家”的“梦想”。那么安倍的“日本梦”会在日美同盟强化的过程中实现吗?最后的结果恐怕即使没有“飞蛾扑火”般惨烈,也会如“缘木求鱼”般无奈。因为,战后日本的历史就是一段被美国不断扶植又不断打压的历史,实际上,所谓“日本梦”的本质是日本具备真正的独立性,强化日美同盟的态度恰恰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这种独立性的极度缺乏。
实际上,2月下旬的日美首脑会晤才是安倍对美外交的第一次真正考验,之前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与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的会晤恐怕仅仅是一场外交秀而已。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已经开始,克里接任国务卿后美国外交的现实主义色彩将更为浓厚,日本是否符合美国亚洲再平衡战略马前卒的角色,日本经济是否能够支撑美国的这一战略持久进行,都是安倍访问美国前需要完成的答卷。无论答卷完成的好还是坏,“飞蛾扑火”式的角色注定了安倍“日本梦”的遥不可及。

对华外交:“掩耳盗铃”
如前所述,对华外交是日本外交战略的最大课题,他考量着日本政治家的外交和战略眼光。但是现在对华外交却成为“安倍主义”的最大短板,从静态上看,外交政策的结构性缺陷标志着安倍的对华外交已经走错了第一步。
从动态上看,安倍上台一个多月以来,对华外交活动除了作为执政联盟的公明党领袖山口访华和安倍的一封信以外,再无其他建树。钓鱼岛主权争端的白热化是民主党执政末期留下的烂摊子,但是安倍却毫无保留地接了下来,近一个月来甚至还时不时摆出一副“火上浇油”的姿态,在对华外交上的这种短视极端令人担忧。这种“掩耳盗铃”式的对华外交策略成为“安倍主义”剑走偏锋的表现之三。
时至今日,钓鱼岛问题已经变成中日之间政治外交关系上绕不开的一道坎,对日本来说,一味的极端化处理或者刻意地回避都不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策略,为什么安倍上台后依然我行我素,“掩耳盗铃”,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没有认清对华关系上的两个重要的客观事实。
首先,宏观上来看,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已然逆转并且在一步步拉开差距,未来中国综合国力整体发展趋势向上,而日本恰恰相反。这种情况下,日本在对华关系上的自身定位和外交战略都需要作出及时的调整,方能显出大国风范,实际上体面地衰落并不丢人,反而可能会在与其他国家互利共赢的关系中获得崭新的动力。但是,在钓鱼岛问题的处理上,日本的自身定位模糊,整体的外交战略短视甚至极端。 其次,横向来看,日美同盟或者说美国的对华战略并非日本对华外交的基础和倚赖。美国向来秉持现实主义的外交理念,国家利益是美国外交战略的首要考量,日本在钓鱼岛主权争端中的极端态度不会给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带来好处,相反可能会逐步演变成美国手里“烫手的山芋”。对日本来说,想当然的认为日美同盟真正得到了强化,但对美国来说,这种同盟关系受到太多不确定因素的牵绊,比如日本并不乐观的经济形势,再比如美国对华关系中的利益权衡,这些都随时可能使日美同盟受到最强烈的冲击。这是第二个日本需要认清的客观事实。
所以,通过加强军事力量、突破和平主义的手段处理钓鱼岛主权争端甚至对华关系问题对日本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日本需要认清上述两个基本事实,在此基础上,回到关于钓鱼岛主权争端的谈判桌上,与中国协商关于钓鱼岛危机的管控机制和细则,避免对华外交上的“掩耳盗铃”,以免在对华关系问题上走错第二步。
未来前景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共同社1月26日、27日实施的全国电话舆论调查结果显示,第二届安倍内阁的支持率从去年年底内阁刚诞生时的62.0%升至66.7%。从这项数据的表面看,安倍上台后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似乎得到了民意的支持,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拉高民意支持率的实际上是安倍的“重振经济”的政策而非外交政策,日本国民最关注的并不是安倍的外交活动,而是安倍内阁是否能够带领日本走出经济的低迷状态。支撑日本外交政策的基础和根本还是日本国内的经济政策,安倍自己明白这一点,日本国民更加清楚。因此,“安倍主义”在国内是否一呼百应还很难下定论。
第二,民意支持率拉高的原因在于日本国民对安倍经济政策的高期待,因此这一数据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未来安倍的经济政策到底效果如何,是否能够经受真正的考验,是否能够推动日本经济发展并给日本国民带来真正实惠,这些都是不确定的,而这也决定了“安倍主义”未来的不确定性。日本历届内阁高开低走的不在少数,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现在民意的高支持率难保不会在将来变成创纪录的新低。
民意支持率不是评判日本外交政策的唯一依据,从国家战略层面看,日本现在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是盲目迎合国内右翼势力继续向右转,还是冷静观察从而选择最为理性的发展战略,这是对日本政治家们最大的考验。目前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安倍主义”还没有经受真正的考验,它还仅仅是自民党上台执政后外交政策的雏形,还需要在动态的外交活动中不断得到各个方面的反馈,从而及时地修改、调整甚至转向。
对美和对华关系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命门,但令人遗憾的是“安倍主义”恰恰在这两个方面都选择了“剑走偏锋”。强化日美同盟并非安倍实现“日本梦”的最佳途径,在对华关系上“掩耳盗铃”更不会给日本带来任何好处。自民党的执政经验远大于民主党,安倍身边的战略专家们不会像野田的团队那样业余,希望这些能够让“剑走偏锋”的“安倍主义”峰回路转,而不是“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