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人那狗》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yt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导演霍建起最成功的作品之一,这是一个温情纯朴的故事,没有任何现代商业化的杂质。在平凡岗位上工作长达几十年的乡村邮递员,临退休前与接班的儿子,带着家里的那条黄狗“老二”,最后一次走那三天两夜、200多里的盘山路。那山,坐落于钟灵毓秀的湘西大地,格外的神秘温柔。那人,在茫茫大山中一干就是30年,不论严寒酷暑,不歇风霜雪雨。那狗,陪伴一家三口的牵绊,通晓人性的生灵。
  本片在被投资商拒绝后,由出品人筹钱小成本拍摄,这部商业价值几乎为零的电影,先后在国内外的金鸡电影节、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印度国际电影节中获得大奖,在这个将商业化制作奉为圭臬的时代无疑是一股清新之气。本文从电影的拍摄风格和蕴含的深刻精神两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影片所展现的平凡而温馨的多重感情。
  一、 唯美温情的环境设定
  影片一开头就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地,20世纪80年代,湖南山区。拍摄地也同样选在湖南西南部的绥宁,一片极富神秘色彩的湘西大地,在那峦峰起伏的青山中,在那白云的最深处散落着许许多多的人家,他们的通信、邮递、收发,所有一切与外界的联系都要依靠片中的父亲——快退休的乡村邮递员,一个人负责。 这段230里的路,他孤身一人走了30年,陪伴他的除了鸟啼蝉鸣,只有名叫“老二”的那条黄狗。
  这三天两夜是孤寂艰险的,也是诗情画意的。影片在背景上几乎只有三个颜色——白、绿、蓝,分别象征着云朵、草木、天空。这样纯天然的场景,在近年来的电影中是极为少见的,没有人工雕琢的印记,渲染了一种宁静而原始的氛围。在崎岖的山路或是铺满青石板的村庄,父子二人身边便是成片的树林、一望无际的稻田,邮包是绿色的,大山也是绿色的,这抹绿象征着生命和希望,与影片的主题达到了高度和谐。好比《红高粱》中大量的红色镜头,成片的高粱地,酿酒场,以及最后残阳如血的结局,暖色调凸显出了热烈鲜明的气氛,这种冷色调在本片中并不显得冷清,而是格外秀丽,像一面光亮的镜子乍起时闪动的光彩。法国电影《香水》同样有很多美丽梦幻的乡村镜头,但这一切都像镶嵌在画框里的精美油画,只是没有生命的装饰品,而在《那山那人那狗》中,美景不是刻意营造的,而是像水波般不停的荡漾、流动,“造化钟神秀”镜头的构图、色调、渐变构成的美不过是妙手偶得罢了。
  在这段心灵的旅途中,美的意境并不只局限于视觉方面,影片呈现的美是极为立体的,它不仅囊括了各种感官,闻得到泥土的清香和稻花醇厚,听得见溪流的潺缓和水车的摇曳,甚至能触摸到湿软的青苔,这些遥远古朴的意象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父子二人的回忆。导演巧妙地将旅途与记忆穿插在一起,给了人物一种回归感。父子的回忆同样具有一种亲切的真实感和美感,父亲出门一趟需要几天才能回来,没时间陪伴儿子,母亲和儿子常常站在村口的水车边上,等到父亲派送邮件归来,一家三口带着老二走在暮归的夕阳中,相似的回忆似乎在大多数人的童年都出现过。影片中的人文社会场景同样也是不加粉饰的,没有任何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一家人团聚的时候没有表现得特别开心,而是一种平静的温馨,不是正午的骄阳,但正好与当时的柔和夕阳般配。在儿子满怀期待的第一次送信路上,年轻的他想象着村民们夹道欢迎的场景,然而这样的夸张始终是不会出现的,取而代之的是家人般的和善与无声的敬佩。在片中的一大亮点,极具地方特色的侗族传统婚礼上,儿子与一位美丽的侗族姑娘围绕着篝火共舞,这时父母相识的场景穿插而过,这是一种奇妙的默契,而两位年轻人没有俗套的一见钟情,而是将含蓄的倾慕贯穿始终,这样的人文之美的确是很多同类影片所欠缺的。
  《那山那人那狗》的唯美温情不仅仅局限在风景之美,更是展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山里世界,导演巧妙地将观者的心带入了山中,在一种表面的冷寂中找到了家乡般的归属感,“此心安处是吾乡”,这种对宁静和平和的回归,是电影的一大特色,也是父子二人心灵回归的钥匙。
  二、 亲密无间的亲情交织
  如果说白云和树木是影片的布景,那么父子二人缓慢而执着的前进的背影就是最好的点缀。在这段路途中,二人的步伐越来越整齐,心灵的距离也渐渐缩短。从生疏膈膜到心灵相通,在这3天时间里,父子走过了相伴的整整20年的时光。
  作为父亲,他的脚步是坚定的,更是沉重的,他将要放下这辛勤耕耘了30多年的岗位,他的心里没有抱怨,没有遗憾,但难免充满了留恋。儿子的脚步却很犹豫,由于高考落榜,他心不甘情不愿的走进大山,无奈的接替了父亲的工作,这样寂寞孤独的路途,走上一两次可能觉得新鲜,但走上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对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在离开家的时候,儿子对母亲依依不舍的亲热告别,对父亲不理不睬,这让父亲备受冷落,心里很不是滋味,赌气地说:“就叫你妈叫得亲!”但儿子依然没有丝毫反应,这时的父子二人之间,有一条深深的沟壑,桥梁还没有架起来,彼此的心灵是隔绝的。因此在路上就发生了这样的场景,父亲走在前方探路,儿子隔着几米远,对身边秀丽如画的风景视而不见,而是沉醉于收音机里循环的《驿动的心》《恰似你的温柔》,父亲的声音时不时传来,提醒他注意脚下崎岖的山路。这时的儿子,对父亲几乎是一无所知的,他眼中的父亲,停留在童年时村口的等待,看着那背着墨绿色邮包的身影出现时的喜悦,但是对于邮递员的工作,他又了解多少呢?随着走向一个又一个陌生人,儿子逐渐发现父亲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中,将责任心传递给了每一户人家。五婆年事已高,双目失明,又不识字,孙子走出大山后早已音讯全无,父亲在几十年里一直坚持给五婆送一封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信。在给准时登上山坡等待的转娃送信时,转娃不经意间提到父亲曾为他送信滚下山去。这让儿子对父亲刮目相看,增添了几分敬佩。而转娃自己,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坚持在做农活的同时上函授,很多人不屑一顾的函授学校,对于大山里的转娃来说,却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山里人总是这样憨厚质朴,就像一股清泉,洗涤着太多被尘嚣世界蒙蔽的心灵。   在一条湍急的小河前,父子二人停下了脚步,这时旁白响起:“我时常听村里的人说,当儿子背得动爹了,那就是儿子真的长大了。”类似的旁白在整个影片中出现了十多次,模仿儿子的语气,但略显沧桑,似乎是多年以后的儿子在回忆第一次当邮递员的经历。儿子背起了父亲,走过这小河,黄狗紧随其后,父亲的眼圈红了,声音有些哽咽,却不会、不想也不敢让儿子看见。这是父子二人情感的一个巅峰,从前儿子总埋怨父亲不在家,让母亲在家里不停的念叨着、等待着,今天儿子真正理解了父亲的苦衷,真正体会到了一辈子的默默无闻,不为名利,走的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这一刻,他们之间的桥梁架起来了,彼此的心桥搭通了。
  在风雨桥头,儿子为了让父亲可以多休息一会,独自一人去微波站送信,谁料到突然一阵大风,把信件都吹散了,父亲冲过去,可是来不及了,散落的信件像雪片一样越飘越远,在这个紧要关头,老二飞身一跃,将信件追了回来。在自己村口,母亲又和过去的几十年里一样,在那桥头等待,不停地张望着……这是父子二人生命中最为重要最为熟悉的两个身影,一生的牵绊、灵魂的伴侣,这两个形象,更巧妙的起到了衬托父子二人的作用,让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加的难舍难分。
  三、 生命轮回中的情感回归
  最激烈的斗争往往都隐藏在矛盾中,本片看似温柔平静,实质上却有不少的矛盾冲突,隐藏在父子的心里和这深深的大山中,但是这些矛盾冲突被生命的轮回完美的解释了,犹如镜像倒影,一切终归平静。
  首先,父子二人的生活方式存在着巨大的矛盾。朴实平和的父亲,在大山中当了一辈子的邮递员,他丝毫没有觉得孤独,而是安贫乐道,对山里寂寞但简单的生活情有独钟,作为山居生活的产物,父亲对山外的世界有着单向的排斥和对立。而象征着年轻一代的儿子,则渴望走出大山,对外界的新鲜事物有着无限的向往。那台收音机与儿子形影不离,一个一路放歌,一个一路哼歌,而父亲总是搞不明白,这东西有什么好,为何如此吸引人。在侗族村寨里,儿子和那位美丽的侗族姑娘一起讨论收音机,姑娘拿一个碗扣在上面,说这是立体声。这是年轻一代人普遍的心理,儿子渴望在山外的世界里找到心理认同,但是他失败了,在接受父亲工作之时,也宣告着他的理想破灭,注定要接受现实的心理落差。在片尾,儿子指出村里其他人的迁升手段,也劝说父亲要多注意人际相处,这代表着一种外来力量希望原始力量改变,接受潮流的安排,而父亲感叹道:“山里还搞那么复杂。”儿子回应:“生活就是复杂的。”如果说涉水过河那一场景代表着儿子身体上的成熟,以及父子二人关系的成熟,这次长叹则代表了儿子心灵的成熟,接受了很多成人世界的游戏规则,父亲只有默不作声,淡然接受。此时,这种矛盾达到了无声的平衡。
  其次,本片蕴含着生命轮回的矛盾,儿子临摹父亲的生活,重演父辈的人生,这一开始并不为他自己所接受,从家门口出去,又回到家门口,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曾让儿子感到过厌倦。但在这场旅途之后,儿子在心中立下了誓愿,也要做父亲那样默默奉献的人,承受辛劳,默默流露的感情让他最终主动地选择了临摹父亲的人生。这是一种生命的延续,父亲在这条崎岖的路上跋涉了几十年,儿子也愿意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儿子是父亲的生命轮回与延续。也许在现在社会的眼光中,这种想法是违背潮流的,也是难以想象的,但就如父亲所说的:“山里人为什么喜欢住在山里,那就像是脚放在鞋里舒服一样。”这样的轮回,本来就不需要理由。
  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人类的发展与繁衍就是如此,但是在潮流席卷的当下,日新月异的世界让我们忘记了最原始、最朴实的生命意义,《那山那人那狗》无处不在提示着回归,不仅是回归到原始朴实的生活,回归到人与人之间拥有真挚信任的环境,更是心灵的回归,好比落叶归根,终将纯真如初。
  作为一部反映邮政题材的亲情片,《那山那人那狗》像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这些光影之间的情谊,没有任何刻意的夸张渲染,平淡得就如一座青山,似乎每个人的身边都会有一个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儿子。这是一个深山里的故事,但并不是空中楼阁、世外桃源,其中不乏时代的烙印,其中蕴含的生命轮回道理,让我们在追溯从前时,不忘让蒙尘的心灵在山水间来一次真正的回归。
其他文献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同性恋电影在华语影坛出现了,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对这同一敏感题材的表现,华语电影因其受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而且使华语同性恋电影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韵味。  [关键词] 同性恋电影 华语电影 民族文化因素    同性恋,因其社会原因在银幕上一直作为敏感而又边缘的题材内容存在着。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
所谓“不通一技莫谈艺”,任何学科与行业都有自身的技术指标。我国职业院校作为技术人才诞生的摇篮,意义重大、使命艰巨。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
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由陕西一路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和出品,该剧历时两年的精心打磨,以其优秀的艺术品质和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在第1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鸣惊人,斩获了包括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音乐奖等五个奖项。这部反映陕南民歌文化的主流文艺片,从最初的策划到最终的完成,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不仅是对电影工作的一次肯定,也是展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康紫阳民歌、宣传陕南地
【作者简介】  电影《金陵十三钗》剧照  21世纪的今天,“全球化”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概念,且这一概念的定义也从单一描述经济领域的趋势到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魏然、邹赞:《“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与国族叙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电影艺术》2009年5期)作为在文化领域中仅次于电视最容易被影响的电影行业,其得益于“全球化”的同时,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更新得到丰富和发展。“全球化”的大环境给了全球电
《破碎人生》中的破碎,其实是一种建构之前的解构,同时,更是一种重建与重组之前的不破不立。整部影片以积极的视角与强有力的意象,向观众展现了一种由坚韧所直面不可名状的破碎人生的力量与勇气。这种力量与勇气,足以推动人们在戏里人生与戏外人生中并行成长,从而完成人生的蜕变过程。这部影片重在以积极的映像赋予观众治愈的能量,同时,以后启示观众,任何人生都将会否极泰来,破碎的人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在于麻木,肉体
《星际穿越》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一部原创科幻冒险电影,片中不但有“第五维空间”“虫洞旅行”“星际航行”等概念反复刷新人们的宇宙观,更有各种匪夷所思的信息传递技术不断挑战观众的想象力极限。  信息传递指的是人们通过各种方法——例如文字、声音、表情、手势、图片、影像等传递消息的过程。信息传递的渠道很多,在古代,由于没有现代化的信息传递技术,人们联系的方式一般比较原始。我国历史上的木牍、尺素、花笺、
一、 经典化、符号化的梵高形象  2017年12月,《至爱梵高》在中国大陆上映,这是一部被定位为“首部以梵高油画元素制作的动画电影”的影视作品。在这之前,由于梵高艺术人生的戏剧性、故事性,人们通过绘画各类型的小说、故事、传记的方式赋予了梵高人生、作品丰富的演绎。1934年欧文·斯通在小说《渴望生活》中完成了梵高从人到神的角色转变,塑造了大众文化中广为流传、近乎神一样的梵高形象,在他的文字中梵高是一
电影《湄公河行动》根据真实事件“湄公河惨案”改编。2011年,承载13名船员的中国商船,于金三角附近水域全部遇难。泰国警方从船上搜出90万颗冰毒毒品。为查明案件真相,也为一举歼灭毒枭,我国缉毒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义无反顾跨境追捕。  “主旋律”大意是指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的文艺作品精神与思想基调。纵观全片,电影的主题为“坚决捍卫中国公民海外利益,国家主权与尊严不容侵犯”。作为
“光棍节”这个很洋气的名字,恰恰是当今社会中单身男女们每逢到了年底的11月11日这天前后,就会热议起去电影院看哪部电影的话题。2011年11月11日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6个“1”重逢的几率百年一次,也让无数单身男女比往年的光棍节多了些许期待和兴奋,各行各业也瞄准了这个百年不遇的商机。而在电影市场中悄然杀出一批批的“黑马”,《失恋33天》就是这些黑马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几天内一跃成为最火爆票房和全社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自1995年制作出世界上第一部数字三维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以来,一共完成了14部作品,每一部都赢得了巨额的票房收入和业界的一致好评。它的作品从制作方式到故事内容,都与传统的迪士尼动画和实拍电影有很大不同,表面上都体现出很强的虚拟虚幻性,但却能将广大的观众群体引入其中。它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的动画影像创作打破了传统影视艺术的虚实范式,其作品所隐含的虚、实特征值得进一步讨论和研究。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