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性主义在西方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纯粹而严谨的理性思考,一直是西方思想传统的特色。理性化是西方管理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西方企业取得成功及其管理学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通过对西方管理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科学化、制度化、科层化等特点的探讨,来研究理性化原则对西方管理的深刻影响。
理性化正是西方人文精神在管理领域的集中体现,它使管理成为一种真正的生产要素,在社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在西方管理学体系中,理性一直都占据着核心地位,人们对理性的假设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的理性构架出管理的理论大厦并指导着人类的管理实践,不掌握这一口令或密码,将不能理解西方管理理论的精髓。可以看出,对管理领域理性化的探讨主要是集中于工具理性层面上的,但它又不可避免地映射到其所处的社会价值层面。管理中理性化因素的存在,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变放任式管理为规范管理,变个人独裁式管理为组织管理。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科学化、制度化、科层化是企业管理中理性化因素最为典型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们在西方企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科学化 西方社会在摆脱中世纪野蛮走向近代文明时实现了科学主义的精神复兴。管理学从诞生之曰起,就充分体现着与这种科学化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不断地用科学的理性力量推动企业的发展,释放出巨大的管理效率。一般认为,科学主义有分解、精确、逻辑、规范和实验等五个原则,都是理性化因素的表现形式。而“管理学之父”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实际上就是这五大原则在管理中的应用。他指出:“所谓科学,即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类和分析,从中得出规律性的法则并用于指导实践。”泰罗制的产生是以规范实验为起点的,他把熟练工人操作动作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用慢镜头逐步放出来,把多余的动作剪掉再编辑起来,这就形成了标准动作的操作程序,以此确定劳动定额。规定凡超过定额10%者可增加工资30%——50%,否则按比例扣除。由于他的科学定额工资方法的推广,生产频率和密度提高,使当时全美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了200%——300%。泰罗在科学管理中把操作动作分解为必要动作和多余动作,剔除多余动作,由此形成的标准动作是精确思维和规范原则的要求,根据标准动作确定工作定额是定量思维的要求;规定凡超过10%者可增加工资30%——5O%是逻辑主义的体现。这些科学化的原则综合起来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应该说,管理学在上世纪初首次露面,就以其理性的科学主义精神为社会创造出巨大财富。
制度化 管理中制度和规范的存在增加了企业中个体交往行为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给整个组织带来了秩序,这是一种有意识的理性化管理。制度并不是强加于个人的,相反却为个人提供了生存与活动的场所。可以说,制度为人类活动创造了机会,也对人类行为形成了限制,它“产生于人类的相互影响,同时又控制人类的行动”,因而被看作是一种理性环境或基础结构,促进了人类的合作和资源分配。
在西方管理模式中十分强调按照法规、条理、规范来办事,虽然许多管理方法并没明确提“制度管理”,但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包含了显著的制度管理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和西方重“法治”的人文因素有关。而东方文明重“人治”,往往排斥管理中制度化的理性因素,这与传统的作坊式、家族式经营相适应,但在社会化的现代管理中,人治往往意味着低效、腐败、极权等非理性现象的发生。对企业而言,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制度绝不是任何领导人刻意设计的产物,而是市场竞争不断筛选的理性结果。竞争改变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各种参数,而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种种适应性的反应。这种适应性反应过程的动力来自企业系统中各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和互动。当环境发生变化后,原来的权利——义务界定不再适用,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于是,需要对制度进行修改甚至变革。可以看出,制度的整个形成过程是极其理性的,并且处于永恒的变动和进化之中。只要具体的规章制度是按理性原则制定的,制度化的结果必定是理性化的实现。同时,制度化管理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管理中的例外原则,即通过理性制度的制定、实施使企业中每一个成员对自己的职责、流程和规范都有很清楚的了解,通过授权体系每个员工按照既定的制度即可处理例行事件,也就是说,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完全可以通过制度来加以调节,从而将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去关注那些例外事件,包括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及重大的投融资决策等。这种例外原则大大提高了管理的系统效率,成为至今仍行之有效的重要管理原则之一。
科层化韦伯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中提出了以官僚主义(Bureaucratlsm,此处“官僚”一词是中性的)为主要特征的科层化行政组织体系,并且系统地论述了它的合理性.即能够将工作与执行它的人独立开来,将组织看作是各种问题的堆积,可以用分工加以分解再用管理来加以综合。韦伯认为,这种科层化的官僚组织模式应具有下列特征:①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是根据合法程序制定的,应有其明确目标,并靠着这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组织与规范成员的行为,以期有效地追求与达到组织的目标。②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③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④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⑤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⑥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
凡具上述6项特征的组织可使组织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化,其成员的工作行为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组织目标也能顺利达成。韦伯对官僚制的分析透彻地展示了官僚制理性的本质,尤其是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学习、层级分工的职责与效率、完全“非个人化”的行政与管理,及将公众事务与私人事务判然划分的态度与作风都与理性化的要求相一致。应该看到,韦伯对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的描绘,为管理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理性化的组织准则,这是他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之一。作为韦伯组织理论的基础,科层化的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韦伯从事实出发,把人类行为规律性地服从于一套规则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基础。他认为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的存在,是组织概念的本质所在,没有它们将无从判断组织性行为。这些规则对管理人员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自己的行为受其制约,另一方面他们有责任监督其它成员服从于这些规则。韦伯理论的主要创新之处来源于他对有关官僚制效率争论的忽略,而把目光投向其准确性、连续性、纪律性、严整性与可靠性。韦伯这种强调规则、强调能力、强调知识的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
今天,科层化中的理性主义因素愈益突出,对理性主义的依赖性也愈强。社会化大生产、科技高度发达、世界范围内事物间联系的密切,使得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按理性原则办事,融理性主义、科层化、技术和系统理论于一身。尽管有不少的反对者,但科层化组织至今依然没有停止运转,它符合实用主义的标准。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多功能的科层化机构 除了成熟的企业外,政府的行政机关、医院、学校系统、警察军队系统,乃至美国国家航空和太空总署、联邦调查局、联合国组织、国际工人协会、英国广播公司,这一切组织机构都表现出了科层制的共同特征。稍加注意,我们就会为这些组织中奇迹般的协作努力和理性运行所造成的奇观感到惊奇!每一组织中都包含众多的理性原则、操作规定,都自成系统且包含着子系统,预示着某种结果的发生。总之,科层化的组织中包含着众多的信息,在许多人看来,这些众多信息及其复杂性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理性原则。
总之,尊重理性、让理性说话必然表现为管理中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科层化。但理性因素在管理中从来不是孤立的,行为学派的出现很快就打破了理性管理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人类所特有的情感、直觉、意志、欲望、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彰显。此后,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管理、情商管理等理论又进一步发展了人性化管理模式,使管理学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中得到不断完善。但应意识到,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理性始终居主导地位。科学化、制度化、科层化等理性因素的表现形式并不会因反理性而降低其在西方管理理论中的统治地位,反理性的话语不过是试图通过引入团队管理及自我管理、文化管理来阻止官僚理性的过度而已。因此,在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化管理的作用仅是表现为缓和管理者与员工间的紧张关系,以抑制理性因素朝形式主义、刻板主义等极端方向发展。
理性化正是西方人文精神在管理领域的集中体现,它使管理成为一种真正的生产要素,在社会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在西方管理学体系中,理性一直都占据着核心地位,人们对理性的假设是普遍存在的。人类的理性构架出管理的理论大厦并指导着人类的管理实践,不掌握这一口令或密码,将不能理解西方管理理论的精髓。可以看出,对管理领域理性化的探讨主要是集中于工具理性层面上的,但它又不可避免地映射到其所处的社会价值层面。管理中理性化因素的存在,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变放任式管理为规范管理,变个人独裁式管理为组织管理。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科学化、制度化、科层化是企业管理中理性化因素最为典型的外在表现形式,它们在西方企业的发展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科学化 西方社会在摆脱中世纪野蛮走向近代文明时实现了科学主义的精神复兴。管理学从诞生之曰起,就充分体现着与这种科学化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在探索自然奥秘的过程中不断地用科学的理性力量推动企业的发展,释放出巨大的管理效率。一般认为,科学主义有分解、精确、逻辑、规范和实验等五个原则,都是理性化因素的表现形式。而“管理学之父”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实际上就是这五大原则在管理中的应用。他指出:“所谓科学,即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分类和分析,从中得出规律性的法则并用于指导实践。”泰罗制的产生是以规范实验为起点的,他把熟练工人操作动作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用慢镜头逐步放出来,把多余的动作剪掉再编辑起来,这就形成了标准动作的操作程序,以此确定劳动定额。规定凡超过定额10%者可增加工资30%——50%,否则按比例扣除。由于他的科学定额工资方法的推广,生产频率和密度提高,使当时全美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了200%——300%。泰罗在科学管理中把操作动作分解为必要动作和多余动作,剔除多余动作,由此形成的标准动作是精确思维和规范原则的要求,根据标准动作确定工作定额是定量思维的要求;规定凡超过10%者可增加工资30%——5O%是逻辑主义的体现。这些科学化的原则综合起来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应该说,管理学在上世纪初首次露面,就以其理性的科学主义精神为社会创造出巨大财富。
制度化 管理中制度和规范的存在增加了企业中个体交往行为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给整个组织带来了秩序,这是一种有意识的理性化管理。制度并不是强加于个人的,相反却为个人提供了生存与活动的场所。可以说,制度为人类活动创造了机会,也对人类行为形成了限制,它“产生于人类的相互影响,同时又控制人类的行动”,因而被看作是一种理性环境或基础结构,促进了人类的合作和资源分配。
在西方管理模式中十分强调按照法规、条理、规范来办事,虽然许多管理方法并没明确提“制度管理”,但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包含了显著的制度管理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和西方重“法治”的人文因素有关。而东方文明重“人治”,往往排斥管理中制度化的理性因素,这与传统的作坊式、家族式经营相适应,但在社会化的现代管理中,人治往往意味着低效、腐败、极权等非理性现象的发生。对企业而言,一个有生命力的企业制度绝不是任何领导人刻意设计的产物,而是市场竞争不断筛选的理性结果。竞争改变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各种参数,而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种种适应性的反应。这种适应性反应过程的动力来自企业系统中各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和互动。当环境发生变化后,原来的权利——义务界定不再适用,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于是,需要对制度进行修改甚至变革。可以看出,制度的整个形成过程是极其理性的,并且处于永恒的变动和进化之中。只要具体的规章制度是按理性原则制定的,制度化的结果必定是理性化的实现。同时,制度化管理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管理中的例外原则,即通过理性制度的制定、实施使企业中每一个成员对自己的职责、流程和规范都有很清楚的了解,通过授权体系每个员工按照既定的制度即可处理例行事件,也就是说,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完全可以通过制度来加以调节,从而将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从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去关注那些例外事件,包括对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以及重大的投融资决策等。这种例外原则大大提高了管理的系统效率,成为至今仍行之有效的重要管理原则之一。
科层化韦伯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中提出了以官僚主义(Bureaucratlsm,此处“官僚”一词是中性的)为主要特征的科层化行政组织体系,并且系统地论述了它的合理性.即能够将工作与执行它的人独立开来,将组织看作是各种问题的堆积,可以用分工加以分解再用管理来加以综合。韦伯认为,这种科层化的官僚组织模式应具有下列特征:①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是根据合法程序制定的,应有其明确目标,并靠着这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组织与规范成员的行为,以期有效地追求与达到组织的目标。②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③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④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⑤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⑥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
凡具上述6项特征的组织可使组织表现出高度的理性化,其成员的工作行为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组织目标也能顺利达成。韦伯对官僚制的分析透彻地展示了官僚制理性的本质,尤其是专业知识的运用与学习、层级分工的职责与效率、完全“非个人化”的行政与管理,及将公众事务与私人事务判然划分的态度与作风都与理性化的要求相一致。应该看到,韦伯对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的描绘,为管理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理性化的组织准则,这是他在管理思想上的最大贡献之一。作为韦伯组织理论的基础,科层化的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韦伯从事实出发,把人类行为规律性地服从于一套规则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基础。他认为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的存在,是组织概念的本质所在,没有它们将无从判断组织性行为。这些规则对管理人员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他们自己的行为受其制约,另一方面他们有责任监督其它成员服从于这些规则。韦伯理论的主要创新之处来源于他对有关官僚制效率争论的忽略,而把目光投向其准确性、连续性、纪律性、严整性与可靠性。韦伯这种强调规则、强调能力、强调知识的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
今天,科层化中的理性主义因素愈益突出,对理性主义的依赖性也愈强。社会化大生产、科技高度发达、世界范围内事物间联系的密切,使得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按理性原则办事,融理性主义、科层化、技术和系统理论于一身。尽管有不少的反对者,但科层化组织至今依然没有停止运转,它符合实用主义的标准。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多功能的科层化机构 除了成熟的企业外,政府的行政机关、医院、学校系统、警察军队系统,乃至美国国家航空和太空总署、联邦调查局、联合国组织、国际工人协会、英国广播公司,这一切组织机构都表现出了科层制的共同特征。稍加注意,我们就会为这些组织中奇迹般的协作努力和理性运行所造成的奇观感到惊奇!每一组织中都包含众多的理性原则、操作规定,都自成系统且包含着子系统,预示着某种结果的发生。总之,科层化的组织中包含着众多的信息,在许多人看来,这些众多信息及其复杂性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理性原则。
总之,尊重理性、让理性说话必然表现为管理中的科学化、制度化和科层化。但理性因素在管理中从来不是孤立的,行为学派的出现很快就打破了理性管理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人类所特有的情感、直觉、意志、欲望、信仰等非理性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得到彰显。此后,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管理、情商管理等理论又进一步发展了人性化管理模式,使管理学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中得到不断完善。但应意识到,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中,理性始终居主导地位。科学化、制度化、科层化等理性因素的表现形式并不会因反理性而降低其在西方管理理论中的统治地位,反理性的话语不过是试图通过引入团队管理及自我管理、文化管理来阻止官僚理性的过度而已。因此,在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化管理的作用仅是表现为缓和管理者与员工间的紧张关系,以抑制理性因素朝形式主义、刻板主义等极端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