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方法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一道物理计算题课堂教学为例,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主要通过分解变式,结合逆向变式、拓广变式等方法,透过题中的表面现象,抓住学生思维的误区、盲点,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步步逼近,使课堂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关键词:复杂问题;变式;能力
  习题的变式教学是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围绕一个中心,比如一道精选的原型题、一种解题模式、一个典型错误、一个物理模型等展开设计变式题组,对习题进行变通推广,让学生能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下重新认知的一种教学模式[ 1 ],物理习题的变式教学可以使所研究的物理问题条理化、系统化,可以完善学生的方法体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高考物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并把对能力的考查放在首要位置[ 2 ],理综物理第25题计算题一般综合性强,常是单对象多过程或多对象多过程,由于涉及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较多,所给物理情境较复杂,具有文字信息量大、过程复杂、组合多样等特点,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区分理科学生优秀程度的“试金石”,具有较好的选拔性。对于此类计算题常采用分解变式的方法对习题 进行深度的剖析,所谓分解变式就是将综合性较强的复杂问题分解为几个基本问题,通过對基本问题的分析求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认识原始问题的本质,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从而克服畏难的心理障碍。
  1 原题呈现
  如图1所示,光滑圆弧轨道AB与水平传送带相切于B点,半径R1=0.65m,传送带转动轮半径R2=0.4m,水平部分BC长L=0.75m。一水平放置的薄壁圆筒绕轴OO’匀速转动,半径R3=0.275m,转动周期T=0.2s,离左端s=0.5m处的筒壁上开有一与轴线平行的长孔,长度d=3.1m;圆筒顶端距C 点H=1.25m,左端与C点在同一竖直平面上。已知小滑块P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8,质量m=0.1kg,小滑块P大小略小于长孔的宽度。现让小滑块P从A点自由下滑(取g=10m/s2),则
  (1)小滑块P滑到圆弧底端B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多大?
  (2)若每次都让小滑块P从A点自由下滑,为使P能从C点飞离传送带,且下落过程中都不与圆筒相撞,求传送带转动轮的角速度ω。(假设小滑块P每次飞离传送带时,长孔都恰好转动到圆筒的正下方,小滑块P的速度方向和圆筒轴线OO’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本题考查受力分析、动能定理、圆周运动、平抛运动、传送带模型等物理知识,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对这道题目望而生畏,解题过程中出现以下几个问题:第1小题难度较小,对于基础相对扎实一点的学生是可以解决的,但由于部分学生审题不认真,未能利用牛顿第三定律得出压力与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第2小题难度较大,没有通过一些过渡性的问题设置而直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对学生来说跨度太大,在这个小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有:
  a.未能考虑滑块要从C点水平飞出的临界状态,即N=0情况下v==2m/s,而认为可直接飞出做平抛运动,得出1m/s的答案。
  b.认为小滑块落入管中即可,未能考虑穿出的情况,所以错误认为滑块刚好落在圆筒长孔的右上端点,根据s d=vt,H=gt2/2从而得出v=7.2m/s的答案。
  2 变式应用
  在教学中针对第1小题可以做以下变式:
  变式1:小滑块P滑到圆弧底端B点时对轨道的支持力多大?
  这样一个微小的、简单的变化,目的是让学生在猝不及防中与原题产生冲突,给那些没有认真审题的学生一个很好的警醒作用,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可以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读题、审题,关注题目的关键字、词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针对第2小题出现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做如下变式:
  变式2:若传送带静止,判断滑块能否滑到C端?若能,则滑块滑到C端时的速度为多少?
  物体在传送带上的相对运动一直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本小题的设置先化动为静,变成常见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学生就很容易得出滑块到达C点时的速度为1m/s。同时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思维拓宽到:传送带转动轮逆时针匀速转动以及顺时针转动但皮带的速度小于1m/s的情况与本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及结果的一致性,为下面传送带转动轮顺时针匀速转动的多种情况分析做铺垫,同时也渗透了多题归一的变式思想。
  变式3:设传送带转动轮以角速度ω1=4rad/s顺时针匀速转动,则滑块滑到C端时的速度为多少?试分析此时滑块能否从C点沿水平方向飞出。
  这种情况下滑块先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速运动,到达C点时的速度v=1.6m/s,到此大部分学生习惯性地认为滑块从C点沿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实际上在圆周运动专题的轨道、绳、杆模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物体运动到最高点的临界状态做判断,但把这一模型与传送带结合起来,大部分学生都忽略了这个重要步骤,因此在此设置了判断滑块能否从C点沿水平方向飞出的问题,学生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由此得出滑块能从C点飞出的临界状态,即速度至少要达到2m/s,而传送带转动轮的角速度至少是ω=5rad/s。
  变式4:若以一长方形木盒代替圆筒,木盒高h=0.55m,长度d=3.1m,小滑块P大小略小于木盒的宽度,木盒开口所处的位置与圆筒长孔恰好转到正上方时一致,小滑块P的速度方向和木盒长轴线OO’在同一竖直平面上,木盒顶端距C点H=1.25m,左端与C点在水平方向上相距s=0.5m,要使小滑块P落入木盒中,滑块从C点水平飞出的速度至少为多少?
  这个问题设置的目的也是以静制动,给学生一个阶梯,让他们的思维有一个缓冲的空间。要使小滑块P落入木盒中,滑块从C点水平飞出的速度至少为1m/s,但这个速度在传送带上是无法让滑块水平飞出的,由此结合变式3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要实现滑块P既能从C点飞离传送带,且下落过程中都不与圆筒相撞,传送带转动轮的角速度至少是ω=5rad/s。   变式5:在4中,为使小滑块P不撞到木盒的右侧壁而直接落到盒子底部,小滑块从C点水平飞出的速度不能超过多少?
  在变式4的装置中研究滑块落入静止的木盒,显然要比落入转动的圆筒中更加直观,圆筒装置让学生只考虑长孔转到正上方时滑块进圆筒,完全忽略了出圆筒时是否会撞到的情况。本小题设置以木盒右壁为界,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木盒底部右端点,即圆筒长孔转到正下方时的右端点,使学生思维不至于浮于表面,由此得出小滑块从C点水平飞出的速度不能超过5m/s。
  變式6:若传送带转动轮以角速度ω2=10rad/s 顺时针匀速转动,让小滑块P从A点自由下滑,则小滑块P下落过程中是否都不与圆筒相撞?
  本小题滑块先做匀加速运动再做匀速直线运动,到达C点时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都为4m/s,结合变式5分析可得小滑块P下落过程都不会与圆筒相撞。原题的解决思路是从滑块的平抛运动过程往前推到传送带上的运动,学生通常不习惯用这种逆向的思维方式,本小题的设置采用逆向变式的方法,即把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进行互换,以此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否成立,从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变式7:若传送带转动轮以角速度ω3=15rad/s 顺时针匀速转动,让小滑块P从A点自由下滑,则小滑块P下落过程中是否都不与圆筒相撞?
  本小题传送带以6m/s的速度匀速运动,学生普遍认为传送带速度大于5m/s,则滑块必定与圆筒相撞,而实际上不论转动轮角速度多大,滑块在传送带上若全程匀加速运动到C点时的速度最大只能为5m/s,因此,结合以上分析可得:传送带转动轮的角速度范围ω不小于5rad/s即可。
  在解题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纠结于圆筒转动周期T=0.2s要用在哪里,基于这个问题可以做如下变式:
  3 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物理题型千变万化,教师通过对习题的变式,挖掘其教学潜能,对习题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构建相关联的变式题体系,让学生经历、体验、感悟习题变式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恒.中学物理习题变式教学探究[J].物理教学,2011(10).
  [2]教育部考试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少教多学”教学思想顺应教学改革与发展趋势,以此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做到:高端确定教学目标、低落点学案导学、对教材实施基于课标和学生实际的二次开发、向前置作业和课后课堂延伸。  关键词:少教多学;教学设计;创新;能力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被众多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关系的深层次思考与对过去教学的反思。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
摘 要:本文通过一节实验探究课介绍如何利用互动教学系统进行小组实验合作,探索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融合的方法,为教师更好开展互动式分组合作实验教学提供实践操作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互动教学;实验合作  生物实验室安装数码显微互动教学系统,教师可观察、推送、示范师生的显微视频及图像,随时保存对比、实施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示范功能。本文以“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探究为例,介绍如何在该环境下实施开
自Detert Zuchttiere家庭农场开始饲养丹麦种猪以来,为了确保大量的猪仔存活,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农场主Carl-Josef Detert通过在分娩舍安装平衡地板,找到了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6)03-0018-03  Carl-Josef Detert今年49岁,是一位成功的Detert Zuchttiere农场的农场主
中图分类号:S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02-0005-02  美国首次发生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在2013年。因会引起断奶前仔猪的高死亡率,此病正给猪场带来惨重的经济损失。俄克拉荷马州锅柄状地区的许多猪场在短时间内感染了PED,且常见的传染源不详,怀疑经空气(悬浮尘粒)传播。众所周知,与PEDv相似的冠状
摘 要:小實验成本低、易于操作,对物理教学有着极大的作用。本文以“力 弹力”为例,阐述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小实验突破重难点。  关键词:小实验;力;弹力;物理教学  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易得的一些物品来制作成便捷的、有利于教学的实验教具。由于小实验成本低、且易于获取与操作,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若能利用好小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有效地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1 ]。  1
摘要:依据《全国卷2017年高考考纲》及《福建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根据现阶段高三学生的复习现状,针对其中的常见问题之处,阐述一些如何提高毕业班复习效率的方法,及其对目前教学措施中一些改进策略。  关键词:教学侧重点;精选精讲精练;落实  引言  高考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历程,其具有的重要人生意义不言而喻。要在高考中获胜,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的复习。但现实中的学生在复习中经常出现:被复习材料奴
摘要:法治意识是一个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因素,是實现我国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法治意识作为高中政治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中生是中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法治意识的高低程度,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以及中国法治国家的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四川巴中市R中学200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了解高中生法治意识的现状,分析高中生法治意识存在
摘 要: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演示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有效途径,学习进阶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特点,设置进阶的层次和目标,以寻找最佳的进阶路径。本文通过创设层层递进的演示实验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到抽象再到创造性的进阶,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演示实验;创设情境;科学思维;有效进阶  引 言  高中物理(新鲁科版必修1)中“超重与失重”这节课是对
摘要: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十分有特色。今天,科技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化生活方式,影响着每一个人,蒙古族人的思想、生活习惯也有不小转变,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使蒙古族对本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蒙古族;现代生活;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7)17-0021-03  1 中国境内蒙古族分布简述  民族属
摘要:智慧农业的技术基础是基于机器主体的农情信息获取、加工与分析。土壤结构管理是智慧农业的重要子模块,但目前尚不清楚农田背景噪声下土壤结构体的图像信息特征以及目标信息的信噪分离、纯化和加工方法。本研究逐级递进界定田间土壤结构体的数字图像信息特征,并针对自然光源、秸秆及有机质混杂、土壤结构体孔隙等噪声源逐一处理,同时引入了线段法、体视概率法定量土壤结构体信息。筛分法所得结果用于对照。结果表明农田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