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的书院和社学建筑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l273518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可以兴旺古老的文化,历史也可以掩盖昔日的显赫。
  在巍山,好多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建筑,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脱下了荣耀的外衣,只有一座座书院和社学建筑,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之后,至今仍然还书声琅琅、学子如织。
  置身其中,面对那浓浓的书卷香气,刹时间只觉市井中的浮华和喧嚣立刻烟消云散,似乎时间在几百年前就在这里停滞了下来。白墙青瓦,古街窄巷,古旧的木门漆迹斑驳,门前的布幡在清风中簌簌扬起,明媚的阳光照在悬山顶牌楼式的大门上,这就是位于巍山古城月华街的北社学。
  北社学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历代多有增修。步行其中,建筑坐东向西,共四进三院,分大门、前殿、后楼。前殿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面宽三间,进深大于面宽,前后檐使用飞橼,其枋和梁均施以雕刻,整个建筑古朴浑厚。其中最著名的先师阁被移建至蒙阳公园内,改名为“奇嘉阁”,阁楼建于清代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檐歇山顶,呈正方形,面宽10米,四面设廊,其余三面皆以土墙围之,楼梯设于后山墙前,楼上四面开窗,上、下层檐下皆设斗拱。先师阁以小巧和富丽堂皇著称,雕花构件甚多,梁、枋、斗拱、花罩、雀替或平雕、或镂雕,皆作花卉、鸟兽图形,形象生动。
  巍山古城华兴街止点的文华书院是巍山保存最为完整的书院之一,书院呈坐东向西,由大门、二门、半池、雁塔坊、魁星阁、藏书楼及两厢房等大小九个院落组成。现存建筑为雁塔坊、魁星阁、藏书楼及部分厢房,以藏书楼、魁星阁保存最好。魁星阁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宽三间,四周设廊,上、下檐下皆置七彩斗拱,雕刻细致,繁缛华丽。藏书楼建于石砌台基之上,面宽五间,前后设廊,为重檐歇山顶建筑,翼角出檐甚长,虽无斗拱,但梁、枋及其附件雕刻生动流利,整个建筑体量高大,气势宏伟。
  檐下的轩窗碎格如画,古城的风低低地吹着,高大的古柏树,遒劲的枝干和树叶在和风之中轻轻地摇摆,太阳里有柏树的暖香在空气里缓缓地游动。难得的是,文华书院的房檐屋角、轩窗绮户都不像别处的雕梁画栋、飞金流灿或是破败残剥,它自然古朴,略事雕琢,一层蒙尘淡褪的浅色附在上面,宛如古巷深处被关锁多年的旧美人,风华残漏,芬芳昏沉,清秀且寂静。
  位于古城土锅街的南社学,始建于明代,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更名为育德社学,因其在城南,故称南社学。跨过轻染绿苔的门槛,便没有了平日里的不安与烦躁,前庭后院,方正幽深。南社学呈坐北朝南,三进两院,西设花园、大门、过厅、两厢房等建筑,后阁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宽和进深均为10.6米,阁的上、下檐四周皆设斗拱,上檐为五彩斗拱,下檐为三彩斗拱,古朴浑厚,整个建筑除上檐四角经幢柱外,其余柱子皆采用方柱,且露明柱子皆作梅花柱式样,前檐柱采用移柱作法,解决了明间与次间悬殊过大的问题,使建筑外观越发显得匀称。
  南社学系明代广西左江道兼提学道宫廷式住宅改建。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战乱,大部分建筑受到破坏,清光绪年间重修。清代在此设义学,民国年间先后在此设立过学校和蒙化县参议会。
  巍山的书院和社学建筑,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皆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其中以文昌书院最为严重,文昌书院又名文昌宫,位于巍山古城东南隅,始建于明代,初设启蒙义学于此。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增其规制,改设为文昌书院,清代咸丰七年(1857年)毁于兵燹,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改为学古书院,书院呈坐东向西,由大门、牌坊、讲堂、大殿、金甲、奎神及两厢房等组成,院内古柏森森,环境清幽。“文革”期间惨遭人为拆毁,仅存讲堂、大殿、金甲、奎神诸殿。经历了岁月,历史会变得沧桑;经历了岁月,建筑会变得沉重。
  如今去品读这样一座有历史有内涵且又有着丰韵外貌的丰碑式的建筑,它的经历也许会像一位沧桑的老人一样,历经的坎坷和悲伤会使人在感叹世态炎凉的刹那流下同情的泪水。
  今天,巍山古城里的许多书院旧址和社学建筑仍是几所优秀学校所在地,其中文华书院现为文华中学校址,北社学为群力小学校址,文昌书院是为民小学校址,他们已然脱下了历史荣耀的外衣,却默默的继续着她未完的使命。
  当我怀着虔诚膜拜的心情走在这些古老的书院和社学建筑庭院里,扑鼻而来的是一缕缕清淡的书卷墨香,映入眼帘的是一幕幕传道授业解惑的动人画面,还伴有一阵阵熟悉的读书之声轻轻传来,……面对此情此景,我仿佛进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似乎更应该属于古城书香沁人心脾的宁静与优雅。
  
  【作者简介】 陆向荣:男,1977年11月生于云南大理南诏国发祥地巍山一个叫咱烈的彝族村庄。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诗》、《大理文化》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现从事新闻宣传工作。
  
  责任编辑 左家琦
其他文献
期刊
白色的雾在斜阳峰下飘荡着,整座将军庙已被雨丝浸湿,冷寂寂地显出了静谧。其实这是人的错觉,远处正响着天鸣地籁,是那里的喧响衬托了庙宇的宁静。既然许多雾霭都在轻歌曼舞,山峦间的溪流就不能不弹奏琴弦,密林中的鸟儿就不能不展开歌喉。只是四周的苍翠过于宏大,流水的旋律和鸟儿的鸣唱显得深远,让人觉得无迹可寻。  此时的游人还很稀少,门楼前的古榕树阔叶葳蕤,尽情地展示着它苍穹般的碧绿。从古榕树下走向正门,看见门
李岳嵩,一个最典型的白族穷人、匠人、文人和革命者,1949年剑川“四·二”暴动和滇西北解放战争的领导人之一。从1947年到1950年,先后任剑川中学校长、滇西北人民自卫军二支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边纵七支队三十六团团长、首届保山中学校长等职。   ——题记    一、皮匠 木匠 教书匠    李岳嵩,白族,1901年5月25日生于剑川县甸南乡江尾河村的农民家里。“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
相关链接:跳“哑巴神”(彝语热闷巴)是240多年来一直流传于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公郎镇盖瓦洒的彝族村寨中一种古老神奇的舞蹈。这种舞蹈由选会头、选哑神、栅大路、午饭蜜茶、打歌对调、与哑神狂欢、驱妖降魔、诸神回府八个步骤组成。这种舞每年只跳一次,时间为农历二月初八,原来舞者是全裸体,近年来才开始着裤。舞者身上涂有斑马状图案,带着面具,舞时大家都不能出声,更不能张灯照明,故名“哑巴舞”。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