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网络综合布线发展的背景
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正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已趋于成熟,这得益于通信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得益于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升级、得益于网络技术在不断的变革。
信息的传输需要载体,诸如我们常见的双绞线、光纤,那么它的铺设就需要加以规范,这样才能进行大规模的施工管理。鉴于此,2007年4月我国正式颁布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这两个国家标准。2008年我国开始制定中国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技术白皮书,旨在对综合布线技术进一步规范管理。标准的制定对我国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了我国在综合布线领域的快速发展。
当下综合性的信息系统随处可见,例如:楼宇的安保、银行的监控、交通的定位等等。这些系统的搭建无一例外的都需要网络综合布线的设计、管理、施工、验收技术人员,目前市场对网络综合布线的技术人员需求量相当大,而这些人员的来源正是高职院校向外输送的应用型人才,这就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对网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综合布线这门新的学科应运而生。
二、网络综合布线人才的培养
(一)培养现状
职业教育育人的目标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个人素质的提高,能直接投入到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
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动手操作为辅进行教学,这样培养的学生往往是有感发不出。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对综合布线的概念是清晰的,但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是模糊的,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与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相差甚远。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教与学都滞后于生产实际,跟不上时代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训经验,能够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二是教与练比例不协调,理论课远远大于实训课时,因此老师需要培养学生多动脑、勤动手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成功和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技能水平。
(二)“一个工程、多个小组”培养模式
网络综合布线光从字面上的“布”字就不难看出这门课程需要多动手、多练习的课程。在加强“双师型”、“理实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变课程为工程,让学生在一个系统的工程任务中掌握和提高技能水平,以适应市场需求。
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一个工程、多个小组”的培养模式,训练学生在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以及系统验收方面的施工技能和团队意识。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还需要训练学生压接模块、安装配线架、安装机柜、熔接光纤、绘制工程施工图等基本技能。
这样便实现了在实训室完成系统工程实训的目的,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融会贯通,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在施工中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工学交替,适应社会
校企合作几乎是每个职业院校都有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培养出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课堂上的实训可以说是温房培育,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而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就意味着是真枪实弹,来不得半点马虎。
网络综合布线的顶岗实习是最容易出成绩的,这是一门紧跟时代潮流的手艺。什么样的双绞线是价廉物美的,什么样的铺设方式是效率最高的,什么样的机柜摆放是合情合理的,什么样的施工是成本最低的等等,答案都可以从实际生产中的到。
1.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教师依然要做好引导工作。传统的综合布线系统有许多优越性。其中,兼容性、高效性和经济性比较突出。
(1)兼容性
兼容性是指一套布线系统支持多种信息系统。比如双绞线与模块根据不同的连接方式可以传输网络信号,也可以传输电话信号,这样我们就无需再接电话线。如此强大的兼容性特点,可以使不同品牌的设备终端在同一个布线系统中使用相同的传输介质进行信息的传递。在线路铺设时无需规定信息模块的具体用途,只要把终端设备接入这些模块,在实际使用时将配线架的跳线作相应调整即可。
(2)高效性
网络综合布线的线缆铺设一般采用的是超五类非屏敝双绞线或6类双绞线和光纤混合的铺设方式。这样就可以将光纤传来的数据高速的传输到每一个终端。超五类双绞线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50Mbps,6类双绞线带宽可以达到220 Mbps,光纤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500M。
(3)经济性
经济性是建立在兼容性基础上的,传输介质、模块插座、连接设备这些共享资源为各个子系统的正常运转和高效统一发挥了极大作用。线缆的精简、设备的精简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同时节约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工。
实践出真知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因此仅仅通过课本或者课堂把这些知识讲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在实际生产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才能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的优越性。
2.学校综合布线的实训室终究是有限的,综合布线的子系统在实训室是很难融合在一起的。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使得学生能够认知各个子系统的作用和位置。
(1)工作区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TE)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应由配线子系统的信息插座模块(TO)延伸到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线缆及适配器组成。
(2)配线子系统
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和光缆、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线缆和跳线组成。
(3)干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及设备线缆和跳线组成。
(4)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群配线设备(CD)及设备线缆和跳线组成。
(5)设备间
设备间是在每幢建筑物的适当地点进行网络管理和信息交换的场地。对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设备间主要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入口设施也可以与配线设备安装在一起。
(6)进线间
进线间是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建筑群主干电缆和光缆、公用网和专用网电缆、光缆及天线馈线等室外线缆进入建筑物时,应在进线间置换成室内电缆、光缆。进线间一般提供给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使用,通常设于地下一层。
(7)管理
管理应对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模块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综合布线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构成应符合图a、图b所示的要求。
(a)
(b)
图(a)中的虚线表示BD与BD之间、FD与FD之间可以设置主干线缆。同时,建筑物FD可以经过主干线缆直接连至CD,TO也可以经过水平线缆直接连至BD。
综合布线系统入口设施及引入线缆构成应符合图2所示的要求。其中,对设置了设备间的建筑物,设备间所在楼层的FD可以和设备中的BD/CD及入口设施安装在同一场地。
图2
三、结语
知识源于实践,而实践造就人才。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专业人才属于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又有一定施工经验的网络综合布线人才势在必行。尽管实施过程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但通过工程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掌握网络布线的现实情况,实现了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准确接轨,有效的提高网络综合布线的教学质量。
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正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已趋于成熟,这得益于通信技术在不断的更新,得益于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升级、得益于网络技术在不断的变革。
信息的传输需要载体,诸如我们常见的双绞线、光纤,那么它的铺设就需要加以规范,这样才能进行大规模的施工管理。鉴于此,2007年4月我国正式颁布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和《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这两个国家标准。2008年我国开始制定中国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技术白皮书,旨在对综合布线技术进一步规范管理。标准的制定对我国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了我国在综合布线领域的快速发展。
当下综合性的信息系统随处可见,例如:楼宇的安保、银行的监控、交通的定位等等。这些系统的搭建无一例外的都需要网络综合布线的设计、管理、施工、验收技术人员,目前市场对网络综合布线的技术人员需求量相当大,而这些人员的来源正是高职院校向外输送的应用型人才,这就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对网络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综合布线这门新的学科应运而生。
二、网络综合布线人才的培养
(一)培养现状
职业教育育人的目标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和个人素质的提高,能直接投入到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
大多数职业院校的网络综合布线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动手操作为辅进行教学,这样培养的学生往往是有感发不出。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对综合布线的概念是清晰的,但如何去运用这些知识是模糊的,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与企业实际生产需要相差甚远。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是教与学都滞后于生产实际,跟不上时代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训经验,能够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适应时代的发展。二是教与练比例不协调,理论课远远大于实训课时,因此老师需要培养学生多动脑、勤动手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成功和失败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技能水平。
(二)“一个工程、多个小组”培养模式
网络综合布线光从字面上的“布”字就不难看出这门课程需要多动手、多练习的课程。在加强“双师型”、“理实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变课程为工程,让学生在一个系统的工程任务中掌握和提高技能水平,以适应市场需求。
在实训过程中通过“一个工程、多个小组”的培养模式,训练学生在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垂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以及系统验收方面的施工技能和团队意识。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还需要训练学生压接模块、安装配线架、安装机柜、熔接光纤、绘制工程施工图等基本技能。
这样便实现了在实训室完成系统工程实训的目的,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融会贯通,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在施工中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工学交替,适应社会
校企合作几乎是每个职业院校都有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培养出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课堂上的实训可以说是温房培育,经不得一点风吹雨打。而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就意味着是真枪实弹,来不得半点马虎。
网络综合布线的顶岗实习是最容易出成绩的,这是一门紧跟时代潮流的手艺。什么样的双绞线是价廉物美的,什么样的铺设方式是效率最高的,什么样的机柜摆放是合情合理的,什么样的施工是成本最低的等等,答案都可以从实际生产中的到。
1.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教师依然要做好引导工作。传统的综合布线系统有许多优越性。其中,兼容性、高效性和经济性比较突出。
(1)兼容性
兼容性是指一套布线系统支持多种信息系统。比如双绞线与模块根据不同的连接方式可以传输网络信号,也可以传输电话信号,这样我们就无需再接电话线。如此强大的兼容性特点,可以使不同品牌的设备终端在同一个布线系统中使用相同的传输介质进行信息的传递。在线路铺设时无需规定信息模块的具体用途,只要把终端设备接入这些模块,在实际使用时将配线架的跳线作相应调整即可。
(2)高效性
网络综合布线的线缆铺设一般采用的是超五类非屏敝双绞线或6类双绞线和光纤混合的铺设方式。这样就可以将光纤传来的数据高速的传输到每一个终端。超五类双绞线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50Mbps,6类双绞线带宽可以达到220 Mbps,光纤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500M。
(3)经济性
经济性是建立在兼容性基础上的,传输介质、模块插座、连接设备这些共享资源为各个子系统的正常运转和高效统一发挥了极大作用。线缆的精简、设备的精简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使用效率,同时节约了大量的物资和人工。
实践出真知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因此仅仅通过课本或者课堂把这些知识讲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在实际生产中不断的摸索总结,才能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的优越性。
2.学校综合布线的实训室终究是有限的,综合布线的子系统在实训室是很难融合在一起的。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使得学生能够认知各个子系统的作用和位置。
(1)工作区
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TE)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应由配线子系统的信息插座模块(TO)延伸到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线缆及适配器组成。
(2)配线子系统
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FD)的配线电缆和光缆、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线缆和跳线组成。
(3)干线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BD)及设备线缆和跳线组成。
(4)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群配线设备(CD)及设备线缆和跳线组成。
(5)设备间
设备间是在每幢建筑物的适当地点进行网络管理和信息交换的场地。对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设备间主要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入口设施也可以与配线设备安装在一起。
(6)进线间
进线间是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建筑群主干电缆和光缆、公用网和专用网电缆、光缆及天线馈线等室外线缆进入建筑物时,应在进线间置换成室内电缆、光缆。进线间一般提供给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使用,通常设于地下一层。
(7)管理
管理应对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模块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综合布线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构成应符合图a、图b所示的要求。
(a)
(b)
图(a)中的虚线表示BD与BD之间、FD与FD之间可以设置主干线缆。同时,建筑物FD可以经过主干线缆直接连至CD,TO也可以经过水平线缆直接连至BD。
综合布线系统入口设施及引入线缆构成应符合图2所示的要求。其中,对设置了设备间的建筑物,设备间所在楼层的FD可以和设备中的BD/CD及入口设施安装在同一场地。
图2
三、结语
知识源于实践,而实践造就人才。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专业人才属于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又有一定施工经验的网络综合布线人才势在必行。尽管实施过程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但通过工程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掌握网络布线的现实情况,实现了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准确接轨,有效的提高网络综合布线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