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就是要求一切课程理念的贯彻和课程改革的推进都要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给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思想品德课贴近学生走向生活。
一、师生关系生活化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是学生敢于参与课堂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喜欢任课教师的前提下,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思维才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勇于质疑,真正参与学习的过程。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被尊化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则被视为“无知者”。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在课堂中难以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而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教师是学生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学习的主人。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师首先要正确定位,在教学中,教师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对学生理解、信任、尊重,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浓浓深情和殷切期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敢想、敢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共同分享理解。
二、教学情景生活化
真实、朴实、自然,是常态课堂的本质,更是生活化课堂富有魅力的根基。让课堂回归本真,让课堂充盈生活的气息,为学生生命的成长奠基。思想品德课要把一切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现实生活情景等。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在讲“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青少年的责任”时,为了讲明青少年面对不法侵害要智斗,不能硬拼,要保护好自己时,我讲了这样两个故事:(1)一天放学,李智独自背着书包往家走,突然身后有人说:“哥们儿,等会儿。”李智回头一看,是个陌生人,还没等他开口,陌生人就说“最近哥们手头有点紧,借点钱用。”李智一愣,正不知如何是好,正好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经过这里,李智一个箭步跨过去,停在了自行车前,大声说:“老爸,我今天放学早了……”迅速坐到了自行车后座上。陌生人见状,眨眼就消失了。同学们一定猜出来了,这个骑自行车的人不是李智的爸爸。(2)刘某与张某租住同一套单元房,两人平时难免有矛盾。刘某鼓动哥哥抢劫张某来为自己出气。一天深夜,刘某的哥哥冲进张某的房间,将她用绳子捆绑以后,抢走了她的一张8万元存折。当对方向自己点名索要两枚钻戒时,她立即想起只有与自己同住的刘某知道此事。事后凭借这一线索,在警方的配合下让犯罪分子落入了法网。通过故事让学生思考发生在身边的、包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案例,教会了他们如何勇敢机智,就避免了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生活中悟真理。借鉴上述案例,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去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去掌握思想品德课的思维素质。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新课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完《情绪是可以调适的》一课后,发下快乐手册,提示并激励学生:当你烦恼的时候,记得打开“快乐卡片”看看快乐赠言,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当你快乐的时候,也别忘打开快乐卡片,把你的快乐写下来。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现在的学生是充满智慧、潜能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生活赋予了思想品德课丰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通過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改变抽象化、空洞化、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让思想品德课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一、师生关系生活化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是学生敢于参与课堂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在喜欢任课教师的前提下,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思维才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勇于质疑,真正参与学习的过程。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实际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被尊化为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是知识的权威、课堂的控制者,学生则被视为“无知者”。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在课堂中难以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和对话。而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教师是学生课堂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学习的主人。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师首先要正确定位,在教学中,教师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对学生理解、信任、尊重,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浓浓深情和殷切期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让学生敢想、敢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共同分享理解。
二、教学情景生活化
真实、朴实、自然,是常态课堂的本质,更是生活化课堂富有魅力的根基。让课堂回归本真,让课堂充盈生活的气息,为学生生命的成长奠基。思想品德课要把一切抽象的理论讲解得较为生动透彻,除使用必要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外,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如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现实生活情景等。在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从而激发学生情感。在讲“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青少年的责任”时,为了讲明青少年面对不法侵害要智斗,不能硬拼,要保护好自己时,我讲了这样两个故事:(1)一天放学,李智独自背着书包往家走,突然身后有人说:“哥们儿,等会儿。”李智回头一看,是个陌生人,还没等他开口,陌生人就说“最近哥们手头有点紧,借点钱用。”李智一愣,正不知如何是好,正好一个骑自行车的人经过这里,李智一个箭步跨过去,停在了自行车前,大声说:“老爸,我今天放学早了……”迅速坐到了自行车后座上。陌生人见状,眨眼就消失了。同学们一定猜出来了,这个骑自行车的人不是李智的爸爸。(2)刘某与张某租住同一套单元房,两人平时难免有矛盾。刘某鼓动哥哥抢劫张某来为自己出气。一天深夜,刘某的哥哥冲进张某的房间,将她用绳子捆绑以后,抢走了她的一张8万元存折。当对方向自己点名索要两枚钻戒时,她立即想起只有与自己同住的刘某知道此事。事后凭借这一线索,在警方的配合下让犯罪分子落入了法网。通过故事让学生思考发生在身边的、包括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案例,教会了他们如何勇敢机智,就避免了空洞乏味的理论说教,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生活中悟真理。借鉴上述案例,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立足点,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去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去掌握思想品德课的思维素质。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新课程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拓展生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完《情绪是可以调适的》一课后,发下快乐手册,提示并激励学生:当你烦恼的时候,记得打开“快乐卡片”看看快乐赠言,回想这节课的内容;当你快乐的时候,也别忘打开快乐卡片,把你的快乐写下来。课堂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在鲜活的生活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只要你用心寻找,快乐无处不在,教学的主题得到了升华。现在的学生是充满智慧、潜能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生活赋予了思想品德课丰富深刻的内涵,生活也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通過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的体验和感悟。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改变抽象化、空洞化、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让思想品德课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