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武汉商学院与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院两校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意义、前景,并初探性地指出了切点。
关键词 对口支援 合作共建
2007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十意见》吹响了全国支援新疆发展的的总号角。2010年2月底,基本上形成了湖北对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固定的对口援助。一年来,湖北省根据我省实际制定了对口援博工作总方案,确定了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援建内容、保障措施和援博项目,湖北省结合自身特点,在援疆工作中探索出“有限与无限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和“双层全覆盖”的援助模式。2013年7月30日,博州人民政府与湖北省教育厅签订“深化对口支持,推进博州教育改革发展协议书”,标志着湖北省科教援疆迈出了新的一步。在武汉市各大高职院校纷纷行动起来,与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全方位对口支持机制。近两年来,我校抓住机遇,抢得先机,努力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之路。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近三年的跨越发展,初步形成“立足博州、面向援疆”培养技能人才的格局。
一、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意义
1、促进西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博州位于新疆西北边缘,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有“中国西部第一门户”之称。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这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部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作为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武汉,对口支持,实现部分资源共享;充分释放资源潜力,帮助博州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反哺地方经济
生产力水平越低下,对于现代的科学技术需求就不迫切,因此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投入到基本的生存活动中,无法投资教育以求持续发展;反过来教育的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地方经济发展滞后。要走出这一困局,要充分认识目前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对口支持合作共建,使博州当地学校自身具备良好人才培养的“造血功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
二、两校具有相似的发展轨迹,合作前景广阔
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10年8月由原博州地区七所学校整合而成。学校新校区占地499亩(主校区261亩,机动车驾驶实训基地199亩,生产实训基地39亩),精河校区160亩,阿拉山口校区90亩。建筑面积达7.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2.5元,现在校生规模达到1100人。设立12个专业。到2015年,将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发挥发展示范、改革示范、管理示范的骨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我校于2004年6月由五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并与2013年4月,教育部批准其基础上建立本科层次的武汉商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026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全日制办学规模一万余人,学校共设32个高职专业14个专业方向及其9个本科专业2个专业方向。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从两校的发展轨迹来看,两校都经历了多校合并;两校都抓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两校都有教育类型的跨越和转型。轨迹发展的相似使得两校间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对口支持和共建的基础前景广阔。
表1 拟相近专业对口支持合作共建
三、对口支持的切入点
1、机制保障促使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常态化
两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机制保障。因此,我建议从以下机制入手:(1)校级领导互访机制。我认为:首先要打破“行政级别障碍”。双方交往中本着“友善、务实、分管职责对等”的原则,讨论、研究对口支持合作共建工作规划,做好“上层设计”,推动工作的稳步落实。(2)经费、政策保障机制。双方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院系部为对口支持合作共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保障具体工作落到实处;(3)奖励激励机制。两校在地域上相距甚远,经常需要双方互访、援助老师,且时间较长。对这部分老师要提供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让老师在彼此的学校安心学习和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抚慰教师精神和心灵。
2、专业融通提升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全面化
随着两校合作的深入,对口支持合作共建工作重心应将逐步全面深入到专业的层级。查看双方所开设的专业,学校都是依托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的相关专业,有些专业很相似,有着相似的教学思路、培养目标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从中拟出了两校可以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专业(如下表所示)。我校于2014年年头开始,在汽车专业上已经初步开展了相关的对口支持工作。在今后的全面交流中,要从多个专业上开展工作,将对口支持合作共建工作领上全面化的新台阶(表1)。
3、项目建立带动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深入化
2013年7月以博州人民政府与湖北省教育厅签订协议的形式,构建了“读博州中职,上武汉高职”的中高职衔接体系,构建了湖北相关院校与博州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全方位对口支持机制,启动了“博州湖北职教园”为重点职业教育区域合作项目。我校具有职业教育和本科应用型教育双重办学机制,可以和博州中职学校开展相关的职业教育和未来可以预见的学位教育的双重合作,深化对口支持合作共建工作。
4、资源共享作为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重点化
资源共享、援助帮扶是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目标和原则。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资源的共享:(1)人力资源共享。通过信息技术支持和相互派驻人员等手段实现人力资源共享。(2)网络资源共享。网络资源主要包括电子图书资源和精品课程资源。学校通过对口支持合作借力发展发挥“1+1>2”的作用,进而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各个方而得到了明显提升,为学校由新建本科院校向成熟本科院校迈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注:本文系武汉商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援博两校共建及对口支持的前景研究”(项目编号: 2014Y012)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左建桥,肖波,张振林,方华梁.部省高校对口支持合作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12,07:36-37.
[2]刘晓斌.在援教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常态化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2,05(258):62-63.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
关键词 对口支援 合作共建
2007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十意见》吹响了全国支援新疆发展的的总号角。2010年2月底,基本上形成了湖北对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固定的对口援助。一年来,湖北省根据我省实际制定了对口援博工作总方案,确定了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援建内容、保障措施和援博项目,湖北省结合自身特点,在援疆工作中探索出“有限与无限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和“双层全覆盖”的援助模式。2013年7月30日,博州人民政府与湖北省教育厅签订“深化对口支持,推进博州教育改革发展协议书”,标志着湖北省科教援疆迈出了新的一步。在武汉市各大高职院校纷纷行动起来,与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建设全方位对口支持机制。近两年来,我校抓住机遇,抢得先机,努力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之路。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近三年的跨越发展,初步形成“立足博州、面向援疆”培养技能人才的格局。
一、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意义
1、促进西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博州位于新疆西北边缘,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有“中国西部第一门户”之称。由于受地理以及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化教育相对落后。这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西部经济的制约造成的。经济制约教育,教育又反过来影响经济。作为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武汉,对口支持,实现部分资源共享;充分释放资源潜力,帮助博州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2、反哺地方经济
生产力水平越低下,对于现代的科学技术需求就不迫切,因此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投入到基本的生存活动中,无法投资教育以求持续发展;反过来教育的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地方经济发展滞后。要走出这一困局,要充分认识目前教育的现状和问题,通过对口支持合作共建,使博州当地学校自身具备良好人才培养的“造血功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
二、两校具有相似的发展轨迹,合作前景广阔
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10年8月由原博州地区七所学校整合而成。学校新校区占地499亩(主校区261亩,机动车驾驶实训基地199亩,生产实训基地39亩),精河校区160亩,阿拉山口校区90亩。建筑面积达7.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额2.5元,现在校生规模达到1100人。设立12个专业。到2015年,将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发挥发展示范、改革示范、管理示范的骨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我校于2004年6月由五校合并,组建成新的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并与2013年4月,教育部批准其基础上建立本科层次的武汉商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026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全日制办学规模一万余人,学校共设32个高职专业14个专业方向及其9个本科专业2个专业方向。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从两校的发展轨迹来看,两校都经历了多校合并;两校都抓住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两校都有教育类型的跨越和转型。轨迹发展的相似使得两校间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对口支持和共建的基础前景广阔。
表1 拟相近专业对口支持合作共建
三、对口支持的切入点
1、机制保障促使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常态化
两校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机制保障。因此,我建议从以下机制入手:(1)校级领导互访机制。我认为:首先要打破“行政级别障碍”。双方交往中本着“友善、务实、分管职责对等”的原则,讨论、研究对口支持合作共建工作规划,做好“上层设计”,推动工作的稳步落实。(2)经费、政策保障机制。双方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院系部为对口支持合作共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政策支持,保障具体工作落到实处;(3)奖励激励机制。两校在地域上相距甚远,经常需要双方互访、援助老师,且时间较长。对这部分老师要提供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让老师在彼此的学校安心学习和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抚慰教师精神和心灵。
2、专业融通提升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全面化
随着两校合作的深入,对口支持合作共建工作重心应将逐步全面深入到专业的层级。查看双方所开设的专业,学校都是依托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的相关专业,有些专业很相似,有着相似的教学思路、培养目标和值得借鉴的地方。我从中拟出了两校可以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专业(如下表所示)。我校于2014年年头开始,在汽车专业上已经初步开展了相关的对口支持工作。在今后的全面交流中,要从多个专业上开展工作,将对口支持合作共建工作领上全面化的新台阶(表1)。
3、项目建立带动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深入化
2013年7月以博州人民政府与湖北省教育厅签订协议的形式,构建了“读博州中职,上武汉高职”的中高职衔接体系,构建了湖北相关院校与博州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全方位对口支持机制,启动了“博州湖北职教园”为重点职业教育区域合作项目。我校具有职业教育和本科应用型教育双重办学机制,可以和博州中职学校开展相关的职业教育和未来可以预见的学位教育的双重合作,深化对口支持合作共建工作。
4、资源共享作为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重点化
资源共享、援助帮扶是对口支持合作共建的目标和原则。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资源的共享:(1)人力资源共享。通过信息技术支持和相互派驻人员等手段实现人力资源共享。(2)网络资源共享。网络资源主要包括电子图书资源和精品课程资源。学校通过对口支持合作借力发展发挥“1+1>2”的作用,进而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各个方而得到了明显提升,为学校由新建本科院校向成熟本科院校迈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注:本文系武汉商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援博两校共建及对口支持的前景研究”(项目编号: 2014Y012)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左建桥,肖波,张振林,方华梁.部省高校对口支持合作模式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2012,07:36-37.
[2]刘晓斌.在援教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常态化初探[J].新课程研究,2012,05(258):62-63.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