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感受,想中感悟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_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本文从以读为主,自主感悟;质疑讨论,自主理解;想象理解,体悟诗情;自主探究,勤思创新几个方面出发,思考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是非常具有美感的学科。古诗教学更是集音律美、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于一体。所以在教学古诗中也应该“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感受美。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读为主,自主感悟;质疑讨论,自主理解;想象理解,体悟诗情;自主探究,勤思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一、以读为主,自主感悟
  古诗的语言言简意赅,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来理解,让学生来读。一开始不用让学生完全理解,要让学生读得朗朗上口,在读中感悟。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反复读的重要性。古诗词更是如此,不大声读出来是很难从整体上去感受它的语言美、情感美的。就像是在教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过故人庄》时重点理解过、鸡黍、合、轩、圃、桑麻。让学生读准,读中领悟。
  二、质疑讨论,自主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学过程时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发现。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交流。教师主要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去品析,去审美。就像教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杜甫的《客至》时,老师先不说,先让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古诗的妙句。
  三、想象理解,体悟诗情
  古诗意境深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这样学生既理解了古诗,又能够感受到故事的意境美。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感受感情,启迪思想,享受审美。
  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有一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
  生: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
  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
  四、自主探究,勤思创新
  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自学能力。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要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古诗教学中可以坚持“诗书结合”为了使学生既会背诵古诗,又会默写古诗,还能以古诗为范本,进行写字练习。画画可以说是小学生们的最爱,在语文课上如果能“诗画结合”让学生把画笔拿出来,肯定会引起很大的欢呼声。小学课本中的古诗,大都意境优美,诗情里面都能读出很多画意。到了高年级后,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想象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教学中可以实行“诗文结合”。如果能把一首古诗变成一篇文章,更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总之,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明明有传统而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古诗教学并不是为了学古诗而教古诗,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华民族传统由衷地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牛红梅.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漫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6).
  [2]王兆刚,秦素英.提高小学古诗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6).
  [3]许梅兰.让课堂教学“诗情画意”——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审美教育[J].吉林教育,2015(23).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微媒体的教育应用研究和实践,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领域的热点。本文仅就微信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应用展开论述。从引入微信可行性分析、微信参与方式探索、微信重要性阐释三个角度,阐述了建构以微信为师生互动平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对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微信;朋友圈;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以微博、
【摘要】小说带有浓厚的生命体验,语言诚挚,象征意蕴丰厚,讲述的是一个有关遭遇人生困境、寻求精神救赎的故事。本文从小说的主体意象——药方、行走、琴弦这三个角度,研读分析,解读作者对于人生目标、追求过程以及自我超越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目标;追求;超越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莽莽苍苍的群山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故事由此开始。  这是一个关于生存的故事。  这
【摘要】本文想探究“兴趣”的外延与内涵,以及在语文教学中培养、激发学生诸多方面的“兴趣”。这不仅是关系到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益问题,更是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时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问题。  【关键词】激发;力炼;学生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兴趣”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对小学生的成长显现其应有的重要性。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果科学把握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更能让
【摘要】为了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走出教研的盲区,本文提出了“一二三”研究设想。  【关键词】教研活动;研究设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缘起,新的课改理念、教学方法纷纷涌现,“校本教研”这一字眼,也逐渐走进了教师的教学生涯中,被视为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追随着这一课改洪流,我校也开展了“同课异教”“课例研讨
【摘要】语文来源于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要善于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同时将语文的诗意带到生活中去提升学生生活的品位,本文具体论述了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课堂效率,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的学习成绩。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在书籍报纸中学习语文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通过看书,可以
【摘要】写作是语文素养及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中要释放学生的生命活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厚实的文化基础上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进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关键在于教师持久性、策略性地加以关注与引导,通过观察引导、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策略训练,积极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及时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努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促使学生走向“乐写作文”的心界,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引向
【摘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知审美对象,激发审美情感,培养审美观念,参与审美鉴赏,引发审美创造,适时对学生实施美育。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美,熏陶和感染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创造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无关的。”确切地说语文课是与美育关系
【摘要】新任教师要尽快溶入新环境,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变换视角、正视差异现实,以宽容之心尊重学生,精心设计教育教学过程,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质,追求有差异的发展。  【关键词】宽容;接受差异;关注差异;星光档案;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是一名刚入编不久的小学语文教师,师范毕业后,凭着对工作的一腔热情,对孩子的宽容与耐心,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尤其是学期中途分
【摘要】群文阅读,就是把一组文章以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加以阅读教学。将一组文章按一定要求放在一起,通过教师精选的文本分析探究;群文阅读还可以不同的议题为组,一起品读文本,将阅读和写作紧密联系起来,读中练,练中求发展,就能有效推动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发展;通过比手法、比语言、比表达,学生轻易就能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抓住多篇文章之间的差异,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真
【摘要】一篇《滕王阁序》,为初唐天仙才子王勃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这篇“诗人之赋”极尽藻饰之华美,诗意之优美,音韵之清灵为能事。自佳篇名世,不知感动过多少人。本文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句分析;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王勃生于初唐,天纵英才,恃才傲物,虽年轻而位居“四杰”之首,且为有唐一代诗歌王朝的形成擅开风气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