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探讨流行音乐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地位,提出将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的观点。针对如何在中学课堂上运用流行音乐这个问题,笔者首先提出现行中学课堂音乐教育的不足,然后论证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存的必要性,并以实例分析其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进入课堂的必然性。最后提出在音乐课堂引进流行音乐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流行音乐;音乐课堂;课堂教学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20多年,从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到《同一首歌》唱响中华大地,再到2009年春晚宋祖英、周杰伦的联袂演出。可见,流行音乐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在社会上传播,人们对流行歌曲态度的改变,由当初的震惊、不解、排斥,到今天的习以为常乃至喜欢。“而身处如此庞大的流行音乐包围之中的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几乎达到了痴迷和狂热的地步。”
虽然,流行歌曲良莠不齐,但也有许多脍炙人口、有意义、有内涵的作品,像《让世界充满爱》,其轻快婉转的旋律,贴近现实生活的歌词,还有众歌星合唱的形式,令唱者心动,闻着情牵。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而流行音乐对他们的影响不可小看。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结合中学生在这时期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纵然流行音乐良莠不齐,但在课堂上一味地排斥流行音乐是不可取的,只要是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都可以引入教学领域,关键是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
一、中学课堂音乐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多年来,音乐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笔者近期对汕头市潮阳区的8所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是否喜欢上音乐课”这个问题调查起。调查的结果是:10%的学生很喜欢上音乐课,20%的学生比较喜欢上音乐课,48%的学生持中立态度,没有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22%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据有关调查显示,95%以上的当代青少年都是音乐爱好者,这就说明,至少有17%的音乐爱好者不喜欢上音乐课。17%算不上一个太大的比例数字,但音乐课竟然不受音乐爱好者的喜欢,不得不令人深思。以下是中学课堂音乐教育的现状与不足的地方。
1. 教材内容不合学生口味
大部分学生并不喜欢现有的音乐教材,选入音乐课本中大量优秀、经典的作品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要往音乐专业方向发展的想法,他们觉得这样的音乐课程既枯燥又沉闷。但是,对于那些风靡一时的流行音乐却情有独钟,他非常热衷于谈论偶像,例如周杰伦,蔡依林,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他们出过哪些专辑,唱过什么歌;还有近几年异常火爆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生”“好男儿”等关于流行音乐的选秀活动,他们也是非常关注赛况,他们非常希望老师能在音乐课上教他们关于流行音乐的知识。
2. 教师对流行音乐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音乐教育界一直对“流行音乐是否进入中学课堂”这个话题争论不休。反对者不绝于缕,以致第四届国民教育研讨会最后宣布禁止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不少音乐教育者认为,流行音乐是音乐教育的绊脚石,是学生不能专心于现行教材的罪魁祸首,是阻碍中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主要因素。社会在发展,音乐教育也在发展,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反对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声音没有那么多了。然而,通过调查,笔者还是发现许多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都采取回避,不正视流行音乐的态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图简单和省事,不认真动脑筋考虑变更现有的教学模式等问题,正因为他们没有摆正心态面对流行音乐,他们也逐渐感受到了现在的音乐课越来越难上了。
3. 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流行音乐,师生缺乏互动沟通
现在的课堂教学倡导师生共同参与,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因此课堂教学应建立起一种互动、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从学生的自身出发。我们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自己的教为中心,不善于或找不到师生之间共同的互动点,产生不了应有的互动效应。
中学音乐教学是音乐学习初级阶段,产生影响音乐课教学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较复杂。当今音乐教育者对流行歌曲进入中学课堂的看法褒贬不一,笔者认为,音乐要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现在的中学音乐教学往往把古典音乐捧上天,而排斥流行音乐,这是很没必要的。其实流行音乐也是音乐的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更是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再者,我们试想,如果禁止流行音乐进入课堂,难道学生就不听不唱流行音乐了吗?答案不言自明的,这样只能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立,陷入学生喜欢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的矛盾之中。因此笔者认为,流行音乐应该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为音乐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使音乐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更加的丰富多彩。
二、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必然性
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前提是优秀的、格调高雅的流行音乐才能进入课堂。我们并不是盲目地把学生喜欢的音乐都引入课堂,但也不能因为流行音乐存在缺陷而“一竹竿打翻整艘船”。而应认真研究,探讨流行歌曲进课堂的利与弊,才是科学的,理性的态度。
1. 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流行音乐满足中学生的模仿需求。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要求别人尊重、承认他们。中学生往往不满现状,于是他们认同歌手,从歌手身上找到理想中自己的影子。他们模仿力很强,他们也需要榜样去模仿,流行音乐的宣传媒介满天飞冲击着中学生的大脑,从而成为中学生的模仿对象。
(2)流行音乐满足中学生的从众需要。流行音乐在中学生中构建了一种活跃的文化氛围,成为他们搭建有友谊的桥梁。有不少中学生并非本身喜欢音乐,他们看到身边的同龄人都疯狂地喜欢,认为自己如果不喜欢或懂得太少,会被别人笑话。
(3)流行音乐满足中学生的宣泄需要。我国中学生在学习上承受的压力超出一般的成年人。他们要承受升学考试的重压,在这样的压力下,中学生很难有喘息的余地。流行音乐具有很强的宣泄功能,多多少少缓和了中学生内心的压力,满足了中学生的宣泄需求。
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只有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把握流行音乐的教学方向,才能取得好的音乐教育成绩,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2. 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是构建和谐教学关系的催化剂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谐的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和谐教育如何构建呢?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受旧课程影响,音乐教师极少在音乐课上运用流行音乐,与学生没有“共同语言”,课堂气氛不和,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难形成。而流行歌曲进入课堂后,师生共同体验和享受流行音乐。改善了过去学生不配合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多元、包容的和谐教学关系。因此,流行音乐进课堂将是加速教师角色转变和构建和谐教学关系的催化剂。
3. 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顺应了教学改革的潮流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实验教科书的问世,打破了流行歌曲不能进入中学课堂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明确阐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的审美活动应当围绕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展开。流行歌曲很容易占据孩子的心灵,我们必须要帮助孩子建立辨识美丑的意识,让优秀的流行歌曲真正发挥出陶冶情操的作用。
随着当今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文化教育体制等所呈现出的一种“多元化并存”的格局,音乐也面临着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中学音乐课堂应用流行音乐进行教学的措施
1. 中学音乐教师要因时、因地制宜地确定流行音乐的教学目标
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学习者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要安排好内容的主次轻重,并在选材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引入体现时代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音乐。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处于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相对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思维判断力较一般。笔者选择《快乐老家》《真心英雄》《外婆的澎湖湾》等表现爱心、亲情、友情较多的歌曲进行教学,这类歌曲反映人们日常的各种很朴素、很平凡的情感思想。
2.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第一,应该首选旋律优美的、受学生欢迎的流行音乐,这样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取得共鸣。我们可以从旋律、和声、风格等各方面来选择作品。要知道,流行音乐有“器乐”和“声乐”两大类型,前者一般被称为“轻音乐”,后者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流行歌曲”。笔者经常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班得瑞乐团的作品,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轻音乐”,班得瑞的音乐是采集自然界声响制作而成的,不掺杂一丝毫的人工混音,从头到尾只强调一种轻柔的绝对性,不只是悦耳好听,同时也是最纯净的音乐。这种亲近大自然的音乐能抚平同学们年轻躁动的内心。
第二,应该选择具有正确思想教育性的流行音乐作品。流行歌曲隐藏有一定叛逆性的亚文化本质,有很多歌词是反映青少年生活和情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成年人反抗等内容。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选择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笔者经常在课堂上选用汪正正的《超越梦想》和井冈山的《步步高》等同类型歌曲,旋律铿锵有力,节奏激昂,歌词引人奋进。还有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可以结合歌手的亲身经历启发同学,相信这样的歌曲一定能对同学起到积极的影响。
3. 教唱流行歌曲要以感入手,以感激情
中学生处于感性时期,教师在课堂上以感入手可以引起学生共鸣。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对歌曲的看法和感觉。教师适时做引导激发他们的感情。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热情,发展音乐表现,创造等各种能力,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4. 利用流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
“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陈美的小提琴将融合古典韵味与现代音乐的作品演绎得浑然天成。”在欣赏《梁祝》时候,浙江的包淑滨老师在网上下载了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梁祝》给学生欣赏,他认为以流行音乐形式来演奏民乐的版本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激趣后,再欣赏主旋律相同的小提琴协奏曲,最后去了解越剧《梁祝》,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激发学生了解传统音乐的兴趣。
5.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在教学中加强审美观念,健康的音乐欣赏趣味,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本身在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复杂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选择的能力。自觉的排斥,拒绝流行音乐的糟粕和不良文化倾向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中学生十有八九喜欢周杰伦、蔡依林、周笔畅、李宇春等。笔者曾经在课堂上针对这个问题与同学们进行探讨。在讨论到周杰伦的歌曲,问同学们喜欢他什么。有的说喜欢他的酷,有的说喜欢他的跩,有的说他的歌很好听,很特别,有的说喜欢他的《爸我回来了》的歌词:“我叫你爸你打我妈。”因为押韵,唱起来好玩。而笔者结合同学们的观点,指出周杰伦有很强的创作天赋,而不足是在唱歌的时候咬字不清,相信大家不看歌词都很难听明白他在唱什么。而他的酷,他的跩,如果用在对待长辈,对待老师和以后工作上的上司,是否合适呢?请同学们想想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人。多一些启发同学们动脑筋思考,多一些和同学们进行探讨,久而久之,同学们对一些事物自然就产生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只有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正确认识,才能抵制流行音乐在课外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6. 鼓励同学课外加强艺术实践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校积极组织合唱团、乐队、舞蹈队等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定期举办文艺演出和比赛活动。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只有实践的运用中,才能真正验证和巩固。从感受,理解到参与活动,才能达到提高音乐能力的最后目的。
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育,其本质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中学生音乐生活的实际,紧跟时代步伐,正确认识流行音乐,了解目前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了解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的必要性并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正确引导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教育课堂,在教学中,中学音乐教育者要注重美育,加强德育,以培养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全面型、复合型人才。引导一部分艺术性较强、思想价值较高的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教育的课堂也是我国中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很好的尝试。“让学生既能接触现代的音乐风格,又能辨别良莠,提高鉴赏能力,以疏导代堵截才是真正的教育。”经过实践,引流行音乐进课堂能极大地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论从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还是提高学生基本艺术素养角度来看,都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王玲.利用流行音乐进行德育教育[J].科学教育研究,2007.
[4]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汕头市潮阳区华阳初级中学)
关键词:流行音乐;音乐课堂;课堂教学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20多年,从邓丽君的《靡靡之音》到《同一首歌》唱响中华大地,再到2009年春晚宋祖英、周杰伦的联袂演出。可见,流行音乐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态势在社会上传播,人们对流行歌曲态度的改变,由当初的震惊、不解、排斥,到今天的习以为常乃至喜欢。“而身处如此庞大的流行音乐包围之中的青少年,对流行音乐的喜爱几乎达到了痴迷和狂热的地步。”
虽然,流行歌曲良莠不齐,但也有许多脍炙人口、有意义、有内涵的作品,像《让世界充满爱》,其轻快婉转的旋律,贴近现实生活的歌词,还有众歌星合唱的形式,令唱者心动,闻着情牵。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发育尚未成熟,而流行音乐对他们的影响不可小看。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培养高尚、完美的人”。结合中学生在这时期的心理特征,笔者认为,纵然流行音乐良莠不齐,但在课堂上一味地排斥流行音乐是不可取的,只要是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都可以引入教学领域,关键是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
一、中学课堂音乐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多年来,音乐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音乐教育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学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笔者近期对汕头市潮阳区的8所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学生“是否喜欢上音乐课”这个问题调查起。调查的结果是:10%的学生很喜欢上音乐课,20%的学生比较喜欢上音乐课,48%的学生持中立态度,没有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22%的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据有关调查显示,95%以上的当代青少年都是音乐爱好者,这就说明,至少有17%的音乐爱好者不喜欢上音乐课。17%算不上一个太大的比例数字,但音乐课竟然不受音乐爱好者的喜欢,不得不令人深思。以下是中学课堂音乐教育的现状与不足的地方。
1. 教材内容不合学生口味
大部分学生并不喜欢现有的音乐教材,选入音乐课本中大量优秀、经典的作品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要往音乐专业方向发展的想法,他们觉得这样的音乐课程既枯燥又沉闷。但是,对于那些风靡一时的流行音乐却情有独钟,他非常热衷于谈论偶像,例如周杰伦,蔡依林,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他们出过哪些专辑,唱过什么歌;还有近几年异常火爆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生”“好男儿”等关于流行音乐的选秀活动,他们也是非常关注赛况,他们非常希望老师能在音乐课上教他们关于流行音乐的知识。
2. 教师对流行音乐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
音乐教育界一直对“流行音乐是否进入中学课堂”这个话题争论不休。反对者不绝于缕,以致第四届国民教育研讨会最后宣布禁止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不少音乐教育者认为,流行音乐是音乐教育的绊脚石,是学生不能专心于现行教材的罪魁祸首,是阻碍中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主要因素。社会在发展,音乐教育也在发展,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反对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声音没有那么多了。然而,通过调查,笔者还是发现许多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上都采取回避,不正视流行音乐的态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有些教师为了图简单和省事,不认真动脑筋考虑变更现有的教学模式等问题,正因为他们没有摆正心态面对流行音乐,他们也逐渐感受到了现在的音乐课越来越难上了。
3. 中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流行音乐,师生缺乏互动沟通
现在的课堂教学倡导师生共同参与,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因此课堂教学应建立起一种互动、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从学生的自身出发。我们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自己的教为中心,不善于或找不到师生之间共同的互动点,产生不了应有的互动效应。
中学音乐教学是音乐学习初级阶段,产生影响音乐课教学质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较复杂。当今音乐教育者对流行歌曲进入中学课堂的看法褒贬不一,笔者认为,音乐要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现在的中学音乐教学往往把古典音乐捧上天,而排斥流行音乐,这是很没必要的。其实流行音乐也是音乐的一种形式,而这种形式更是现在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再者,我们试想,如果禁止流行音乐进入课堂,难道学生就不听不唱流行音乐了吗?答案不言自明的,这样只能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立,陷入学生喜欢音乐但不爱上音乐课的矛盾之中。因此笔者认为,流行音乐应该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为音乐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使音乐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更加的丰富多彩。
二、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必然性
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前提是优秀的、格调高雅的流行音乐才能进入课堂。我们并不是盲目地把学生喜欢的音乐都引入课堂,但也不能因为流行音乐存在缺陷而“一竹竿打翻整艘船”。而应认真研究,探讨流行歌曲进课堂的利与弊,才是科学的,理性的态度。
1. 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1)流行音乐满足中学生的模仿需求。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要求别人尊重、承认他们。中学生往往不满现状,于是他们认同歌手,从歌手身上找到理想中自己的影子。他们模仿力很强,他们也需要榜样去模仿,流行音乐的宣传媒介满天飞冲击着中学生的大脑,从而成为中学生的模仿对象。
(2)流行音乐满足中学生的从众需要。流行音乐在中学生中构建了一种活跃的文化氛围,成为他们搭建有友谊的桥梁。有不少中学生并非本身喜欢音乐,他们看到身边的同龄人都疯狂地喜欢,认为自己如果不喜欢或懂得太少,会被别人笑话。
(3)流行音乐满足中学生的宣泄需要。我国中学生在学习上承受的压力超出一般的成年人。他们要承受升学考试的重压,在这样的压力下,中学生很难有喘息的余地。流行音乐具有很强的宣泄功能,多多少少缓和了中学生内心的压力,满足了中学生的宣泄需求。
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只有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把握流行音乐的教学方向,才能取得好的音乐教育成绩,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2. 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是构建和谐教学关系的催化剂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谐的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和谐教育如何构建呢?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受旧课程影响,音乐教师极少在音乐课上运用流行音乐,与学生没有“共同语言”,课堂气氛不和,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难形成。而流行歌曲进入课堂后,师生共同体验和享受流行音乐。改善了过去学生不配合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多元、包容的和谐教学关系。因此,流行音乐进课堂将是加速教师角色转变和构建和谐教学关系的催化剂。
3. 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顺应了教学改革的潮流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和实验教科书的问世,打破了流行歌曲不能进入中学课堂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明确阐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的审美活动应当围绕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展开。流行歌曲很容易占据孩子的心灵,我们必须要帮助孩子建立辨识美丑的意识,让优秀的流行歌曲真正发挥出陶冶情操的作用。
随着当今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文化教育体制等所呈现出的一种“多元化并存”的格局,音乐也面临着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中学音乐课堂应用流行音乐进行教学的措施
1. 中学音乐教师要因时、因地制宜地确定流行音乐的教学目标
音乐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的作品,不同的学习者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要安排好内容的主次轻重,并在选材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引入体现时代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音乐。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初中阶段的中学生处于少年时期,生理、心理相对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思维判断力较一般。笔者选择《快乐老家》《真心英雄》《外婆的澎湖湾》等表现爱心、亲情、友情较多的歌曲进行教学,这类歌曲反映人们日常的各种很朴素、很平凡的情感思想。
2.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第一,应该首选旋律优美的、受学生欢迎的流行音乐,这样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取得共鸣。我们可以从旋律、和声、风格等各方面来选择作品。要知道,流行音乐有“器乐”和“声乐”两大类型,前者一般被称为“轻音乐”,后者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流行歌曲”。笔者经常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班得瑞乐团的作品,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轻音乐”,班得瑞的音乐是采集自然界声响制作而成的,不掺杂一丝毫的人工混音,从头到尾只强调一种轻柔的绝对性,不只是悦耳好听,同时也是最纯净的音乐。这种亲近大自然的音乐能抚平同学们年轻躁动的内心。
第二,应该选择具有正确思想教育性的流行音乐作品。流行歌曲隐藏有一定叛逆性的亚文化本质,有很多歌词是反映青少年生活和情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成年人反抗等内容。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必须选择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作品。笔者经常在课堂上选用汪正正的《超越梦想》和井冈山的《步步高》等同类型歌曲,旋律铿锵有力,节奏激昂,歌词引人奋进。还有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可以结合歌手的亲身经历启发同学,相信这样的歌曲一定能对同学起到积极的影响。
3. 教唱流行歌曲要以感入手,以感激情
中学生处于感性时期,教师在课堂上以感入手可以引起学生共鸣。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对歌曲的看法和感觉。教师适时做引导激发他们的感情。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热情,发展音乐表现,创造等各种能力,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4. 利用流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
“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陈美的小提琴将融合古典韵味与现代音乐的作品演绎得浑然天成。”在欣赏《梁祝》时候,浙江的包淑滨老师在网上下载了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梁祝》给学生欣赏,他认为以流行音乐形式来演奏民乐的版本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激趣后,再欣赏主旋律相同的小提琴协奏曲,最后去了解越剧《梁祝》,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激发学生了解传统音乐的兴趣。
5.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在教学中加强审美观念,健康的音乐欣赏趣味,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本身在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复杂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选择的能力。自觉的排斥,拒绝流行音乐的糟粕和不良文化倾向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中学生十有八九喜欢周杰伦、蔡依林、周笔畅、李宇春等。笔者曾经在课堂上针对这个问题与同学们进行探讨。在讨论到周杰伦的歌曲,问同学们喜欢他什么。有的说喜欢他的酷,有的说喜欢他的跩,有的说他的歌很好听,很特别,有的说喜欢他的《爸我回来了》的歌词:“我叫你爸你打我妈。”因为押韵,唱起来好玩。而笔者结合同学们的观点,指出周杰伦有很强的创作天赋,而不足是在唱歌的时候咬字不清,相信大家不看歌词都很难听明白他在唱什么。而他的酷,他的跩,如果用在对待长辈,对待老师和以后工作上的上司,是否合适呢?请同学们想想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些人。多一些启发同学们动脑筋思考,多一些和同学们进行探讨,久而久之,同学们对一些事物自然就产生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因此,只有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才能提高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正确认识,才能抵制流行音乐在课外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
6. 鼓励同学课外加强艺术实践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校积极组织合唱团、乐队、舞蹈队等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定期举办文艺演出和比赛活动。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也只有实践的运用中,才能真正验证和巩固。从感受,理解到参与活动,才能达到提高音乐能力的最后目的。
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育,其本质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中学生音乐生活的实际,紧跟时代步伐,正确认识流行音乐,了解目前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了解流行音乐进入中学课堂的必要性并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正确引导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教育课堂,在教学中,中学音乐教育者要注重美育,加强德育,以培养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全面型、复合型人才。引导一部分艺术性较强、思想价值较高的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教育的课堂也是我国中学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很好的尝试。“让学生既能接触现代的音乐风格,又能辨别良莠,提高鉴赏能力,以疏导代堵截才是真正的教育。”经过实践,引流行音乐进课堂能极大地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论从培养音乐专门人才还是提高学生基本艺术素养角度来看,都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王玲.利用流行音乐进行德育教育[J].科学教育研究,2007.
[4]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汕头市潮阳区华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