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店还是教堂?
旧金山一位文学爱好者告诉我,“城市之光”不仅仅是书店,还是教堂。
“垮掉一代”的诗人们更有可能不信上帝,而不是虔诚崇拜。用宗教术语来形容他们的精神大本营,犹如“垮掉派”诗人作品中的不和谐音符。
不过,说“城市之光”是教堂,本意其实是赞扬,指的是这家书店既是人们敬仰之地,也是公共场所。书店60多年前在旧金山热闹的北滩附近挂牌开张,创始人包括诗人劳伦斯·弗林盖蒂。当时,这家小书店是反文化的灯塔,以出版艾伦·金斯伯格的长诗《嚎》名声大振。书店弘扬“垮掉派”、吸引来一批新潮文学青年,包括杰克·凯鲁亚克、格里戈里·科索、威廉·巴洛斯等。
《嚎》面世之后,弗林盖蒂以“出版淫秽作品”的罪名被逮捕,不过后来法官判他无罪释放。
现在,书店店面已经比从前大了许多,每周7天开门至午夜。这是能让人感觉宾至如归的那种书店。四处摆放着舒适的座椅,挂着告示请顾客“坐下来读读书”。
和任何一家好书店一样,“城市之光”的藏书也是五花八门、非常全面。如果说书店是教堂,那么楼上的一间小屋就应该算圣殿,这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垮掉派”作品以及“城市之光”出版的诗歌。
“垮掉一代”?嗯,有人可能会说,与摇滚乐一样,垮掉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美国最创意的一个现象。放荡不羁、惊世骇俗;伴随着酒精、爵士乐、避孕药、大麻;随心所欲的散文、标新立异的诗篇、四海为家的自由。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On the Road)是垮掉一代享有盛名的经典代表作。我上中学期间看过,立刻着迷。后来不敢再看第二遍,生怕书的魔力突然蒸发。
所以,对我来说,能到“城市之光”来转一转——不好意思,再用一个宗教字眼——也有一点像是来朝圣。
书店和井然有序的书架仍然是最优秀的,但这却是一种略有克制、中年人一般的激进,而不是热血沸腾的青年人的狂热。对我来说,这也很合口味。
“垮掉一代”最初是美国东海岸的文化现象,金斯伯格和弗林盖蒂都是来自纽约,但后来却在美国的另一边安家落户。
另类首都
旧金山是美国的“另类”首都,过去几十年一直如此。
步“垮掉一代”之后尘,旧金山的海特·黑什伯里成了嬉皮士的天堂。就像歌里唱到的一样,“要去旧金山,头上一定要戴花。”
嬉皮运动更注重音乐、演艺,而不是文学,与“垮掉”运动相比,政治色彩更加浓厚,至少在我看来,给旧金山留下的文化烙印不如“垮掉派”明显。
1967年的“爱之夏”张开双臂拥抱了同性之爱。
硅谷“牛人”安家的旧金山,既是全世界最“精通数字”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有文学底蕴的城市之一。
另一间特殊的书店
对于那些收藏政治手册、传单的人来说,旧金山也是“天堂”,具体点说,这个天堂就是崭露头角的Mission区一间二手书店的楼上。
我承认,我们这类人确实不多,但是别忘了,旧金山欢迎各色少数派。
这间名叫Bolerium的书店自称专营社会运动印刷品,包括政治、民权、环境、女权、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
书店库存总计6万件。我问店主,最畅销的是哪些?他回答说,描写同性恋的通俗小说以及美国托洛茨基主义作品。我猜想,这两类之间应该没有重叠。但是转念一想,这可是旧金山,最好别武断。
书店内收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册子、传单。摄政时期激进的讽刺短文、传统的保守党宣言、左翼歌词、右翼竞选传单等。
这样脆弱不堪的印刷品居然能保存这么久,真让人吃惊;有些精选品的卖价也让我大跌眼镜。
你可能会说了,谁会花一顿丰盛的晚餐或一瓶好酒的价钱去买一张西班牙内战期间无政府主义者在巴塞罗那街头散发的传单?
答案是,绝对正常的普通人。比如说,我本人。(编辑/唐馨)
旧金山一位文学爱好者告诉我,“城市之光”不仅仅是书店,还是教堂。
“垮掉一代”的诗人们更有可能不信上帝,而不是虔诚崇拜。用宗教术语来形容他们的精神大本营,犹如“垮掉派”诗人作品中的不和谐音符。
不过,说“城市之光”是教堂,本意其实是赞扬,指的是这家书店既是人们敬仰之地,也是公共场所。书店60多年前在旧金山热闹的北滩附近挂牌开张,创始人包括诗人劳伦斯·弗林盖蒂。当时,这家小书店是反文化的灯塔,以出版艾伦·金斯伯格的长诗《嚎》名声大振。书店弘扬“垮掉派”、吸引来一批新潮文学青年,包括杰克·凯鲁亚克、格里戈里·科索、威廉·巴洛斯等。
《嚎》面世之后,弗林盖蒂以“出版淫秽作品”的罪名被逮捕,不过后来法官判他无罪释放。
现在,书店店面已经比从前大了许多,每周7天开门至午夜。这是能让人感觉宾至如归的那种书店。四处摆放着舒适的座椅,挂着告示请顾客“坐下来读读书”。
和任何一家好书店一样,“城市之光”的藏书也是五花八门、非常全面。如果说书店是教堂,那么楼上的一间小屋就应该算圣殿,这里的书架上摆满了“垮掉派”作品以及“城市之光”出版的诗歌。
“垮掉一代”?嗯,有人可能会说,与摇滚乐一样,垮掉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美国最创意的一个现象。放荡不羁、惊世骇俗;伴随着酒精、爵士乐、避孕药、大麻;随心所欲的散文、标新立异的诗篇、四海为家的自由。
凯鲁亚克的《在路上》(On the Road)是垮掉一代享有盛名的经典代表作。我上中学期间看过,立刻着迷。后来不敢再看第二遍,生怕书的魔力突然蒸发。
所以,对我来说,能到“城市之光”来转一转——不好意思,再用一个宗教字眼——也有一点像是来朝圣。
书店和井然有序的书架仍然是最优秀的,但这却是一种略有克制、中年人一般的激进,而不是热血沸腾的青年人的狂热。对我来说,这也很合口味。
“垮掉一代”最初是美国东海岸的文化现象,金斯伯格和弗林盖蒂都是来自纽约,但后来却在美国的另一边安家落户。
另类首都
旧金山是美国的“另类”首都,过去几十年一直如此。
步“垮掉一代”之后尘,旧金山的海特·黑什伯里成了嬉皮士的天堂。就像歌里唱到的一样,“要去旧金山,头上一定要戴花。”
嬉皮运动更注重音乐、演艺,而不是文学,与“垮掉”运动相比,政治色彩更加浓厚,至少在我看来,给旧金山留下的文化烙印不如“垮掉派”明显。
1967年的“爱之夏”张开双臂拥抱了同性之爱。
硅谷“牛人”安家的旧金山,既是全世界最“精通数字”的城市之一,也是最有文学底蕴的城市之一。
另一间特殊的书店
对于那些收藏政治手册、传单的人来说,旧金山也是“天堂”,具体点说,这个天堂就是崭露头角的Mission区一间二手书店的楼上。
我承认,我们这类人确实不多,但是别忘了,旧金山欢迎各色少数派。
这间名叫Bolerium的书店自称专营社会运动印刷品,包括政治、民权、环境、女权、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
书店库存总计6万件。我问店主,最畅销的是哪些?他回答说,描写同性恋的通俗小说以及美国托洛茨基主义作品。我猜想,这两类之间应该没有重叠。但是转念一想,这可是旧金山,最好别武断。
书店内收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册子、传单。摄政时期激进的讽刺短文、传统的保守党宣言、左翼歌词、右翼竞选传单等。
这样脆弱不堪的印刷品居然能保存这么久,真让人吃惊;有些精选品的卖价也让我大跌眼镜。
你可能会说了,谁会花一顿丰盛的晚餐或一瓶好酒的价钱去买一张西班牙内战期间无政府主义者在巴塞罗那街头散发的传单?
答案是,绝对正常的普通人。比如说,我本人。(编辑/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