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交互式阅读教学理论,探讨如何将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与中职英语阅读课堂结合,以此形成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并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关键词:交互式阅读模式 英语阅读教学 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47-01
阅读是一个获得知识,积累词汇,提高书面表达能力重要途径。如何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促进英语学习呢?本文推荐采用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经常使用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中职英语阅读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然而中职英语常态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受描述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的影响,部分教师仍采用课文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片面注重学生的对语言知识的记忆,忽略对语言能力的培养,造成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心理。因此,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关键在于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师生只有在平等的互动中,才能引发思维的碰撞,知识与技能的生成。
1 英语阅读模式
对于阅读本质的研究只是近一百多年的事,而对于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也不过是最近四五十年的事情[2]。
1.1 “自下而上”阅读模式
早期的语言学家认为阅读作为一个被动的和自下而上的过程。自下而上的阅读方法强调单向,部分到整体的角度处理文本。这种过程是通过最小的文本单位(单词和短语)识别单词和理解句子,进而通过较大的文本单位(如分句,段落)理解全文。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单词进而理解句子,段落与文本,却低估了学生的信息处理及与作者互动的能力。
1.2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
在20世纪70年代初,Goodman’s关于阅读的心理模型对当时的阅读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3]。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做出预测,处理信息和构建文章轮廓。此方法强调学生与文本间的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的过程,然而这种方法对技能的要求教高,不易普遍应用。
1.3 “交互式”阅读模式
近期研究表明,有效的阅读教学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结合。交互式阅读模式强调文本传递的信息和读者解码能力间的互动[1]。该模式能够有效地平衡“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利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交互式模式,它也被称为“interactive-compensatory模型”[1]。
2 “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
基于阅读理解作为一个互动过程的理念,阅读教学课程分为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5]。读前阶段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预测本文主题;读中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和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读后阶段主要是检查阅读理解效果和拓展语言应用领域。
2.1 读前阶段
读前阶段的目的在于引入话题,介绍背景知识和排除阅读障碍。在此阶段,自上而下处理信息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并预测文章内容。
激活背景知识能够为提高学生阅读动机,进而为理解文章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热身问题,或就文章话题进行讨论等。这样,学生享受学习语言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积极的阅读心态。
预测是一个重要的阅读技巧。带着问题阅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有目的阅读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文章的标题,关键词对文章进行预测,并进行小组讨论和检测预测的准确性。
2.2 读中阶段
读中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增加学生语言知识的理解能力。
猜测词义是一种高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教师利用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指导他们进行推测词义。比如运用以下策略:构词法,定义,举例,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等。
扫读是一种寻找特定信息的方法。教师提问之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快速阅读并在文本中定位关键词或线索,如数字,名称,地址,日期等。
2.3 读后阶段
读后阶段的目的是评估学生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结合自身经验和背景知识探讨对文章主题的深度理解,以此来进一步强化语言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
阅读理解是对宏观语篇知识的消化和重新诠释的练习。教师可采用小组形式组织学生探讨作者的态度,写作的目等。
完形填空是一个针对语篇微观语言信息(话语知识的连贯和衔接)的练习。教师可结合课文设计诸如省略关键词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
3 总结与反思
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中心,小组合作为形式的教学模式,从激读到感知,由理解到运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激发学生语言生成,构建较为完整的生态化课堂。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必定有限,从长远角度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还依赖于课外阅读。因而,针对性的文本素材和适量的课外阅读能够作为学生语言输入的必要补充。教师应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与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关书籍,为今后工作和将来的进修奠定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交互性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各学习要素间的互动,使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得以升华,进而形成高效的英语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6-29.
[2]Carrell, P. L., Devine, J. and Eskey, D. E. (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Goodman,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College Reading Association[Z].1967,6:259-266.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关键词:交互式阅读模式 英语阅读教学 中职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47-01
阅读是一个获得知识,积累词汇,提高书面表达能力重要途径。如何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促进英语学习呢?本文推荐采用交互式英语教学模式,经常使用能够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中职英语阅读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4]。然而中职英语常态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受描述语言学和结构语言学的影响,部分教师仍采用课文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片面注重学生的对语言知识的记忆,忽略对语言能力的培养,造成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普遍存在厌学心理。因此,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关键在于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大胆质疑。师生只有在平等的互动中,才能引发思维的碰撞,知识与技能的生成。
1 英语阅读模式
对于阅读本质的研究只是近一百多年的事,而对于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也不过是最近四五十年的事情[2]。
1.1 “自下而上”阅读模式
早期的语言学家认为阅读作为一个被动的和自下而上的过程。自下而上的阅读方法强调单向,部分到整体的角度处理文本。这种过程是通过最小的文本单位(单词和短语)识别单词和理解句子,进而通过较大的文本单位(如分句,段落)理解全文。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单词进而理解句子,段落与文本,却低估了学生的信息处理及与作者互动的能力。
1.2 “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
在20世纪70年代初,Goodman’s关于阅读的心理模型对当时的阅读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3]。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做出预测,处理信息和构建文章轮廓。此方法强调学生与文本间的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的过程,然而这种方法对技能的要求教高,不易普遍应用。
1.3 “交互式”阅读模式
近期研究表明,有效的阅读教学需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相互结合。交互式阅读模式强调文本传递的信息和读者解码能力间的互动[1]。该模式能够有效地平衡“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模式利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交互式模式,它也被称为“interactive-compensatory模型”[1]。
2 “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应用
基于阅读理解作为一个互动过程的理念,阅读教学课程分为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5]。读前阶段主要让学生初步感知和预测本文主题;读中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和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读后阶段主要是检查阅读理解效果和拓展语言应用领域。
2.1 读前阶段
读前阶段的目的在于引入话题,介绍背景知识和排除阅读障碍。在此阶段,自上而下处理信息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并预测文章内容。
激活背景知识能够为提高学生阅读动机,进而为理解文章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热身问题,或就文章话题进行讨论等。这样,学生享受学习语言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积极的阅读心态。
预测是一个重要的阅读技巧。带着问题阅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有目的阅读方法。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文章的标题,关键词对文章进行预测,并进行小组讨论和检测预测的准确性。
2.2 读中阶段
读中阶段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增加学生语言知识的理解能力。
猜测词义是一种高效的记忆单词的方法。教师利用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指导他们进行推测词义。比如运用以下策略:构词法,定义,举例,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等。
扫读是一种寻找特定信息的方法。教师提问之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快速阅读并在文本中定位关键词或线索,如数字,名称,地址,日期等。
2.3 读后阶段
读后阶段的目的是评估学生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组织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合作,结合自身经验和背景知识探讨对文章主题的深度理解,以此来进一步强化语言知识的应用,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
阅读理解是对宏观语篇知识的消化和重新诠释的练习。教师可采用小组形式组织学生探讨作者的态度,写作的目等。
完形填空是一个针对语篇微观语言信息(话语知识的连贯和衔接)的练习。教师可结合课文设计诸如省略关键词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
3 总结与反思
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活动为中心,小组合作为形式的教学模式,从激读到感知,由理解到运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激发学生语言生成,构建较为完整的生态化课堂。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必定有限,从长远角度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还依赖于课外阅读。因而,针对性的文本素材和适量的课外阅读能够作为学生语言输入的必要补充。教师应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与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关书籍,为今后工作和将来的进修奠定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交互性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各学习要素间的互动,使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得以升华,进而形成高效的英语阅读课堂。
参考文献
[1]Brown. 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6-29.
[2]Carrell, P. L., Devine, J. and Eskey, D. E. (eds)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Goodman,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College Reading Association[Z].1967,6:259-266.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