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杭州的游人,大都被西湖吸引,但我却是惦念着大运河的。可惜平日里忙于工作,无暇常去河边走走。借着运河庙会的东风,偶然走进了偏居一旁的香积寺。不知你是否来过,总是在这样的时刻,我感到如此宁静、如此欣喜。
古寺
香积寺,香火鼎盛之地。虽然它是重建不久的新庙,但不妨碍它受到往来信众的顶礼膜拜。
寺院外面的广场正在举办运河美食庙会,熙熙攘攘间转身入了寺院,突然,清风拂面,清静自在,处处花开。
轻轻踏足打磨光滑的石板地,刻满宝相花的精美石刻在足底次第盛开,缠绕交叠着铺满丹陛石。浓浓的盛唐风迎面而来。门前守卫着寺院的,不是石狮,而是满是泰国风味的大象。不知是何缘故,香积寺的每处细节都是如此精致,让人流连忘返。
树木掩映间,照例是大雄宝殿的招牌。明黄的底子,黑色遒劲的行书,原来是赵朴初的真迹。连瓦当都被细心地用铜片包裹,并饰以繁复吉祥的花纹。铜片在阳光下闪现出夺目的金属光泽。
殿前立着一个巨大的黑色香炉,铜质的大象高高扬起脑袋,举目望天,长长的鼻子成了香炉的柄。与门口的白色大象雕像互为照应。黑色的铜被信众长期抚摸,已打磨出细腻润泽的深红光泽。现在寺院已不让明火入殿,香烛一律止步殿外香炉,以电子蜡烛代替。
再入内,便是雄伟的佛像了。慈悲的佛陀凤目半闭,面目祥和,淡漠地端坐于莲花台上俯瞰众生,胸前的卍字标记闪闪发光。周身缠绕着祥云与荷花绣制的经幡,两侧则是手持降魔杵的罗汉们,来往信众匍匐跪地,喃喃吟哦着佛偈。
香积寺以供奉监斋菩萨出名,据说是国内唯一供奉监斋菩萨的寺院。对于佛教,我并不了解许多。不过那监斋菩萨塑像的确如介绍所说,面目狰狞,犄角长而尖锐,庄严而沉默,仿若神魔。
佛前供养,院角罅隙,都被僧众点缀着绿植。或多肉玉树默默伫立,或兰桂满庭飘香。还有数株兰草,默默地探出盆外,看着信众往来熙熙攘攘不绝。就是过了花期的茶花树,都被细心挂上了大红纸张制作的花朵以做装饰。一盆茉莉盆子下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各位师兄,今天我已经为这些花浇过水,请勿再浇。”
静院
有一株古老的银杏,树下落了不少白果,被行人匆匆踏过,留下一地白色的足印。祈福的人们将红色飘带系在树上,零零落落的红,在一树墨绿浅绿间悠游着,别有风味。
在寺院最安静的地方,没有游人往来的角落,初秋的阳光偷偷绕过飞檐,将腊梅卵圆形的叶子照透,并描摹出细腻的叶脉来,又撒了半地浓荫。无端想起一句古语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吱呀”一声,錾刻着不知名的、栅栏状花纹的大门被打开,打断了我的畅想。一僧人与一白衣男子抬着铁皮柜匆匆而入。有趣的是,白衣男头顶寸草不生,而与他合作的僧人倒是留了个极短的板寸,让人忍俊不禁。似是有法事将要举行,不少居士或手挽袈裟,或边走边整理衣着,匆匆而越过抬柜子的两人而去。纷乱的脚步声向着最后一重佛殿渐渐消散。
我很喜欢装饰在门前的铜鱼门环。小巧精致,雕琢细致,只手可握。不少鱼被来往人群抚摸拉拽,摩挲出了金色的光泽。
伸手拽开铜鱼,配殿的门“吱呀”一声打开了。殿堂正中供奉着不知名的佛像,两侧则是落地的大幅油画——在古老的寺院里遇到西方现代油画,一股子混搭的味道——描绘的是观音怀中抱着一个婴儿,婴儿手持一朵如意。画像下方侧躺一位半身赤裸的男子。也许这幅画描述的是一个佛教故事吧,但我怎么看怎么像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本想偷偷拍一张,坐在角落的负责结缘的大妈忽而立起,一手持饭碗,一手指“禁止拍照”的牌子,向我怒目而视,一副怒目金刚的表情……
急急奔出,便是最后一层藏经佛殿了,居士已穿起整整齐齐叠放在软垫上的袈裟,不知是谁,手持木槌,开始轻击巨大的木鱼。咚咚咚……在暗夜降临前最后一缕温暖醉人的阳光下,一场法事,以声音宣告它的开始。
佛心
暗棕的百衲袈裟,明黄的带钩,薄如蝉翼的黑色交领纱衣在熏人的暖风下徐徐扬起,欲挣脱带钩,与风起舞。居士们花白的头发被阳光照得通透,闪闪烁烁地泛着微光。一位戴着眼镜的圆脸僧人带领居士们喃喃念诵着赞词。声音低哑,语句玄奥,我听不懂它的涵义。一片撩动衣袍的摩擦声中,众人已匍匐在观世音坐像下。众人的动作俱是整齐划一。几起几落间,圆脸僧人已经带领众人完成两次叩拜。
居士们喃喃吟诵着炉香赞,围绕着观世音坐像,缓步前行,庄严肃穆。有手持一百零八子念珠缓步前行的,亦有敲击木鱼低头念诵的。队伍井然有序。两位居士相遇时,还恭谨地相互鞠躬。
殿堂很安静,只有在清脆的碰铃声、低沉的木鱼声、滴滴的念珠撞击声中有节奏的缓慢前行的居士们。这么宁静,时光似是已凝聚在那里,止步不前。一位居士靠近观礼的我们,低声道:“有愿意一起礼佛的,请跟在居士们的后面。”
离开寺院时,已是暮色四合时分。檐下悬挂着细长的红色风灯被一一点亮,橘黄的、温暖的光热烈拥抱着黄色木制的回廊,瑰丽而庄重,颇具盛唐风范。飞檐斗拱迎风而起。整座寺院都已笼在一层茫茫的光芒中了。
这一刻,很静很静。只余钟磬音,不留尘世羁。
古寺
香积寺,香火鼎盛之地。虽然它是重建不久的新庙,但不妨碍它受到往来信众的顶礼膜拜。
寺院外面的广场正在举办运河美食庙会,熙熙攘攘间转身入了寺院,突然,清风拂面,清静自在,处处花开。
轻轻踏足打磨光滑的石板地,刻满宝相花的精美石刻在足底次第盛开,缠绕交叠着铺满丹陛石。浓浓的盛唐风迎面而来。门前守卫着寺院的,不是石狮,而是满是泰国风味的大象。不知是何缘故,香积寺的每处细节都是如此精致,让人流连忘返。
树木掩映间,照例是大雄宝殿的招牌。明黄的底子,黑色遒劲的行书,原来是赵朴初的真迹。连瓦当都被细心地用铜片包裹,并饰以繁复吉祥的花纹。铜片在阳光下闪现出夺目的金属光泽。
殿前立着一个巨大的黑色香炉,铜质的大象高高扬起脑袋,举目望天,长长的鼻子成了香炉的柄。与门口的白色大象雕像互为照应。黑色的铜被信众长期抚摸,已打磨出细腻润泽的深红光泽。现在寺院已不让明火入殿,香烛一律止步殿外香炉,以电子蜡烛代替。
再入内,便是雄伟的佛像了。慈悲的佛陀凤目半闭,面目祥和,淡漠地端坐于莲花台上俯瞰众生,胸前的卍字标记闪闪发光。周身缠绕着祥云与荷花绣制的经幡,两侧则是手持降魔杵的罗汉们,来往信众匍匐跪地,喃喃吟哦着佛偈。
香积寺以供奉监斋菩萨出名,据说是国内唯一供奉监斋菩萨的寺院。对于佛教,我并不了解许多。不过那监斋菩萨塑像的确如介绍所说,面目狰狞,犄角长而尖锐,庄严而沉默,仿若神魔。
佛前供养,院角罅隙,都被僧众点缀着绿植。或多肉玉树默默伫立,或兰桂满庭飘香。还有数株兰草,默默地探出盆外,看着信众往来熙熙攘攘不绝。就是过了花期的茶花树,都被细心挂上了大红纸张制作的花朵以做装饰。一盆茉莉盆子下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各位师兄,今天我已经为这些花浇过水,请勿再浇。”
静院
有一株古老的银杏,树下落了不少白果,被行人匆匆踏过,留下一地白色的足印。祈福的人们将红色飘带系在树上,零零落落的红,在一树墨绿浅绿间悠游着,别有风味。
在寺院最安静的地方,没有游人往来的角落,初秋的阳光偷偷绕过飞檐,将腊梅卵圆形的叶子照透,并描摹出细腻的叶脉来,又撒了半地浓荫。无端想起一句古语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吱呀”一声,錾刻着不知名的、栅栏状花纹的大门被打开,打断了我的畅想。一僧人与一白衣男子抬着铁皮柜匆匆而入。有趣的是,白衣男头顶寸草不生,而与他合作的僧人倒是留了个极短的板寸,让人忍俊不禁。似是有法事将要举行,不少居士或手挽袈裟,或边走边整理衣着,匆匆而越过抬柜子的两人而去。纷乱的脚步声向着最后一重佛殿渐渐消散。
我很喜欢装饰在门前的铜鱼门环。小巧精致,雕琢细致,只手可握。不少鱼被来往人群抚摸拉拽,摩挲出了金色的光泽。
伸手拽开铜鱼,配殿的门“吱呀”一声打开了。殿堂正中供奉着不知名的佛像,两侧则是落地的大幅油画——在古老的寺院里遇到西方现代油画,一股子混搭的味道——描绘的是观音怀中抱着一个婴儿,婴儿手持一朵如意。画像下方侧躺一位半身赤裸的男子。也许这幅画描述的是一个佛教故事吧,但我怎么看怎么像圣母玛利亚怀抱耶稣……本想偷偷拍一张,坐在角落的负责结缘的大妈忽而立起,一手持饭碗,一手指“禁止拍照”的牌子,向我怒目而视,一副怒目金刚的表情……
急急奔出,便是最后一层藏经佛殿了,居士已穿起整整齐齐叠放在软垫上的袈裟,不知是谁,手持木槌,开始轻击巨大的木鱼。咚咚咚……在暗夜降临前最后一缕温暖醉人的阳光下,一场法事,以声音宣告它的开始。
佛心
暗棕的百衲袈裟,明黄的带钩,薄如蝉翼的黑色交领纱衣在熏人的暖风下徐徐扬起,欲挣脱带钩,与风起舞。居士们花白的头发被阳光照得通透,闪闪烁烁地泛着微光。一位戴着眼镜的圆脸僧人带领居士们喃喃念诵着赞词。声音低哑,语句玄奥,我听不懂它的涵义。一片撩动衣袍的摩擦声中,众人已匍匐在观世音坐像下。众人的动作俱是整齐划一。几起几落间,圆脸僧人已经带领众人完成两次叩拜。
居士们喃喃吟诵着炉香赞,围绕着观世音坐像,缓步前行,庄严肃穆。有手持一百零八子念珠缓步前行的,亦有敲击木鱼低头念诵的。队伍井然有序。两位居士相遇时,还恭谨地相互鞠躬。
殿堂很安静,只有在清脆的碰铃声、低沉的木鱼声、滴滴的念珠撞击声中有节奏的缓慢前行的居士们。这么宁静,时光似是已凝聚在那里,止步不前。一位居士靠近观礼的我们,低声道:“有愿意一起礼佛的,请跟在居士们的后面。”
离开寺院时,已是暮色四合时分。檐下悬挂着细长的红色风灯被一一点亮,橘黄的、温暖的光热烈拥抱着黄色木制的回廊,瑰丽而庄重,颇具盛唐风范。飞檐斗拱迎风而起。整座寺院都已笼在一层茫茫的光芒中了。
这一刻,很静很静。只余钟磬音,不留尘世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