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和防范龙卷风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unfeng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卷风是一种气旋,常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龙卷风的直径一般在10多米到数百米之间,极少数直径大的可达1000米以上。龙卷风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钟,最长不超过数小时。龙卷风的风力特别大,在中心附近的风速可达100~200米/秒。由于这种高速风力,龙卷风的破坏力极强,风过之处拔起大树、掀翻车辆、摧毁建筑物,把人卷吸走。
  各国和中国的龙卷风
  世界上龙卷风发生次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每年出现的龙卷风大约有1500~1600次,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印度等国发生龙卷风的机会也很多。
  中国的龙卷风较少,每年最多也就十几次。中国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华南和华东地区,此外,龙卷风还经常出现在南海的西沙群岛上。发生在中国的龙卷风强度不及美国大,但在强风力和气压差的共同作用下,也可将所到之处的建筑摧毁并卷走。
  今年夏季,龙卷风频频袭击中国大地,造成不少损失。2013年7月5日新疆伊犁昭苏县萨尔阔布乡遭受百年未遇特大龙卷风,造成376户、1693人受灾,受伤29人,重伤2人,30根电线杆倒塌,450棵大树刮断,电信、电力设施受到严重损害。2013年7月7日,江苏高邮市卸甲镇、三垛镇、司徒镇遭遇龙卷风袭击。灾后统计,共有400余户受灾,1100多间房屋受损,50多人受伤,其中7人重伤。
  中国国家气象局对1949年至1990年中国发生的较大龙卷风的统计表明,共有97次龙卷风造成了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
  龙卷风是如何产生的
  龙卷风实质上就是灾害等级最高、破坏力最强的强对流天气。由于龙卷风的发生与强烈雷暴的出现密切相关,所以龙卷风一般在暖季出现。但在没有雷暴的寒冷季节里,只要具备强烈对流的条件,也可以出现龙卷风。
  龙卷风影响范围从数米到上百千米,所到之处万物遭劫。龙卷风漏斗状中心由吸起的尘土和凝聚的水气组成可见的“龙嘴”。在海洋上,类似的景象称为海上龙卷风。大多数龙卷风在北半球是逆时针旋转,在南半球是顺时针旋转,但也有例外情况。龙卷风形成的确切机理仍在研究中,一般认为是与大气的剧烈活动有关。
  由于龙卷风大多发生在春天和夏天,研究人员认为,造成龙卷风出现的气象条件有两种。一是大气低层有相当温暖潮湿的空气。在龙卷风出现前,天气特别闷热潮湿,使人感到沉闷压抑。二是大气中层空气干冷,这就形成强烈的潜在不稳定空气。在形成了这两个条件后,如果再有低压、锋面、台风等天气系统移近时,就可触发空气中不稳定能量大量连续不断释放,最后形成龙卷风。
  龙卷风是一个猛烈旋转着的圆形空气柱,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龙卷风发生在海上,犹如“龙吸水”,龙卷风出现在陆地上,则卷走一切,称为“陆龙卷”。
  龙卷风一般起源于雷雨云。在雷雨云里,空气扰动十分厉害,上下温差悬殊。在地面,气温是摄氏二十几度,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在积雨云顶部8000多米的高空,温度低到摄氏零下三十几度。这就造成上面极冷的气流急速下降,下面极热的空气猛烈上升。上升气流到达高空时,如果遇到很大的水平方向的风,就会迫使上升气流倒挂,即向下旋转运动。
  由于上层空气对下层上升空气交替扰动,产生旋转作用,形成许多小涡旋,此后小涡旋逐渐扩大,上下激荡越来越强烈,终于形成大涡旋。大涡旋先是绕水平轴旋转,形成一个呈水平方向的空气旋转柱。然后,这个空气旋转柱的两端渐渐弯曲,并且从云底慢慢垂了下来。对积雨云前进的方向来说,从左边伸出气旋的叫“左龙卷”,从右边伸出气旋的叫“右龙卷”;前者顺时针旋转,后者逆时针旋转。
  龙卷风的寿命较短促,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几小时。龙卷风的破坏力主要是由其风速的大小来决定,衡量龙卷风风速现在采用藤田级数,可划分为EF0至EF5级。最高的EF5级风速可高达每秒142米,最小的EF0级可小于每秒30米。
  如何预防和逃生
  现在,美国预防龙卷风的重要手段是观察和提前预报。而在观察手段中,多普勒雷达是比较有效和常用的一种观测仪器。多普勒雷达可以对准龙卷风发出微波束,微波信号被龙卷风中的碎屑和雨点反射后重新被雷达接收。如果龙卷风远离雷达而去,反射回的微波信号频率将向低频方向移动;反之,龙卷风越来越接近雷达,则反射回的信号向高频方向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普勒频移。接收到信号后,雷达操作人员就可以通过分析频移数据,计算出龙卷风的速度和移动方向。今年5月20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龙卷风在到达俄克拉荷马州的穆尔市之前的预报就是依赖多普勒雷达观察和直升机拍摄到的图像而做出的。
  就目前而言,美国气象局对风暴的预报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国家级的密切注意,是在风暴之前数小时或数天发布预警,这个模式主要是预报严重风暴正在形成过程中;另一种模式是美国各地的预报,是预报旋风和龙卷风已经形成及其走向,一般提前8~10分钟预报,好的话可提前10多分钟至20分钟。现在先进雷达的应用已经能够让气象预报员在龙卷风到达之前15分钟确定它的位置。但是,龙卷风的形成一般都很快,而且其形成比较混乱,要精确预报也比较困难,有时预报的错误率也高达70%。
  气象专家认为,如果公众能及时获得正确的预警和预报信息,同时被告知应采取什么样的正确行动,他们在面对危险时所采取的正确行为就会增加。在龙卷风预报发布后,只要采取正确的步骤和行动就可以挽救人们的生命。
  要做到这一点,在龙卷风高发地区平时就要对公众传播如何躲避龙卷风的知识。美国气象局发言人克里斯·万卡罗说,一旦龙卷风预报发出后,公众要采取的就是保护生命的迅速行动,例如转移到地下室或一幢建筑的最下层,并且戴上橄榄球帽或摩托车头盔。
  龙卷风预报之后该如何躲避呢?美国气象局提供了一些躲避龙卷风的建议:
  在家时要远离门、窗和外围墙壁,最好是躲到地下室,如果没有地下室,则要呆在房屋的最低一层,并匍伏在地上,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小房间比大房间安全,要离开危险房或活动房。在室外,如果附近无屏障,则应平伏于低地或凹地处,要远离大树,以免被砸、被压;在公共场所,应向指定地点疏散。最好的掩蔽场所是低洼的地方;驾、乘车外出遇到龙卷风是最危险的,应立即把汽车停在低地。千万不要开车躲避龙卷风,也不能停车躲在汽车中,应当下车伏在低地或凹地处,因为汽车遇到龙卷风时几乎没有防御能。
  防范龙卷风的另一个做法是,建筑房屋时,加固房屋,这会有助于防止龙卷风过境时吹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其他文献
中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图谱——全脑精细分区图谱及其全脑连接图谱。人类脑图谱是理解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石。目前最常用的脑图谱还是100多年前德国神经学家布罗德曼在单个人的尸体组织标本上利用细胞构筑绘制的脑图谱。近年来虽然出现了一些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构建的脑图谱,但对脑区划分粗糙,很难与脑的功能解剖相对应。中国科学家利用脑结构和功能连接信息绘制的脑网络组图谱包括246个精细脑区亚区,比传统的布
美国科学家发现,可以通过测试嗅觉预测人的寿命:能够分辨气味种类越多的人,其寿命可能就越长。研究人员定期用12种气味对年龄在53~100岁的志愿者进行测试,气味包括烟草、柠檬、黑胡椒、巧克力以及肉桂等。在4年的跟踪研究中,超过27%的志愿者死亡。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只能分辨出12种气味中的6种的人,比能够分辨出11种气味的人死亡率高36%。此前还有研究显示,嗅觉退化可能是某些神经退化疾病,比如老年痴呆
看着满山遍野的野花,你或许觉得大自然太奢侈了,美好的东西似乎少一点才值得珍惜,因为"物以稀为贵"。在人们的印象中,重要的、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最少的。但也不尽然,曾经获得不下10次诺贝尔奖的光合作用,不仅被誉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同时也是"地球上最普遍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一般是指植物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糖、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是大自然进行原初生产的动力。叶
我们的心脏一直都在跳动,它发出的声音也一直没有停止。然而,除非在极其安静的隔音室,人是听不到自己的心跳的,这是为什么呢?一项研究发现,这是因为大脑有意不让我们听到。为了跟上从眼睛、耳朵、鼻子和其他感觉器官接收到的海量信息,大脑必须过滤掉一些背景噪音,其中就包括心跳声。大脑会“调低”心跳的音量,使其不会对我们的感官造成干扰。
中国举办世界机器人大会  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办,集中展示了全球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的创新成果及未来发展趋势。人机互动是此次大会的亮点之一。特设的“语音服务区”“智慧生活区”通过模拟家庭生活环境,让体验者与做饭、擦玻璃等各类服务机器人亲密接触。最逼真美女机器人、RoboCup机器人足球世界杯的冠军队伍也为人们献上精彩的表演。据专家预测,未来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容量将远远超过工业
十字军东征图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1218~1221)  1215年,教皇英诺森三世在其在位的最后一年召集了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决定进行第五次东征。东征的目标定为埃及,由德国、奥地利、荷兰以及匈牙利国王等封建领主率领本国的十字军向埃及进发。  十字军在1219年取得了尼罗河东边的入海口杜姆亚特后,遭到了埃及人的激烈抵抗,后经过多次战斗始终无法战胜埃及军队,不得不于1221年与之签订了为期8年的休
人类拥有向自身极限挑战并创造纪录的无法抑制的渴望。然而,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距离最终极限又有多远呢?    1.人类的速度极限是多少?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马克·丹尼通过分析1920年以来各种田径比赛的世界记录,发现其遵循类似的模式,即成绩逐步提高直至稳定。女子百米成绩在1977年趋于稳定,男子短跑成绩仍然在提高,不过很快就要到达极限——百米9.48秒,只比牙买加飞人博尔特所保持的世界记录少0.1
事件  2008年可谓是中国的“大事年”。汶川地震、华南虎事件、三聚氰胺毒奶、面粉添加剂之争……突发的灾难事件让人铭心刻骨,各色的人物使人难以忘怀,种种的言论更令人感叹深思。(文章代码:0201)    “这次亲眼见到这么惨烈的生命悲剧,用惨绝人寰来形容也决不过分。这对我的心灵冲击,实在太大了。就从这一刻起,我容不得任何对生命悲剧的推诿。”  ——林强,第一个直抵重灾区的四川教育行政官员    “
为什么长大后感觉时间过得更快?很多理论都尝试解答这一问题。其中一种理论是,我们体内的生物钟是在不断变化的。随着新陈代谢速度变慢,我们的心跳和呼吸都会变慢,进而导致我们感觉生活节奏加快。另有理论指出,对时间的感觉与我们吸收的新信息有直接关系。由于新刺激越来越多,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会变慢,因此时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快速溜走了。还有的理论与第二种截然相反。这种理论认为,在刺激较多的情况下,大脑会存储更
同样的体重、相近的体形,有些人会觉得自己胖,有些人则认为刚刚好。美国一项研究发现,这种自我认知的差异可能与基因有关,而这种基因影响对于女性更为明显。研究人员取得了2万多人的调查资料,并重点关注了被调查者中双胞胎的相关数据,尤其是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之间这些数据的差异。研究人员把基因对肥胖认知的影响指数化,限定在0至1之间,0代表毫无影响,1代表完全由基因决定。结果发现,总体上这种影响指数约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