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兼才与嘉道时期的台湾文教事业——以《台湾县学教谕郑君墓志铭》为中心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bi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兼才为清代嘉道时期的学官,他讲求实行,为精干之才,虽然是一个学官,但他因为倡修学宫、兴文重教、著书修志的实行,得到了后人的肯定。他一生长期在闽台之间从事文化教育等工作,为嘉道时期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文章以墓志铭为中心,结合郑兼才著述及族谱等文本资料,就郑兼才的生平、家族世系及科举之路以及嘉道时期的台湾文教事业做一些探讨。
其他文献
四川绵阳双包山二号汉墓发掘于1995年,为西汉早中期的墓葬,其规模巨大,是四川省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座木椁墓。尽管早期被盗,但仍然出土了1000余件遗物。该墓葬出土的8片银缕玉衣残片,以及数量较多的漆木马、骑马俑和车舆组成的仪仗队,足以证明其墓主身份的高贵。为保护修复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漆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漆盘、漆耳杯、漆钵和漆木仓4件文物样品(编号分别为Q1、Q2、Q3和Q4)的截面形貌、颜料成分等髹漆工艺及漆
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1年8月31日消息,日前,2021年度宗日遗址考古发掘取得新进展,现已基本探明宗日遗址两处台地的遗存分布情况,为今后对宗日遗址开展长期考古研究工作和宗日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宗日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和卡力岗村间的黄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遗址东西分布总长达五千米以上,是目前黄河上游发现的时代较早、内涵极为丰富的一处遗址。2013年,宗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潮湿地区降雨量大,土遗址普遍风化严重,室外保护难度大,表面防风化技术还不成熟。基于土遗址表面普遍生长有茂盛植被的现象,充分发挥植物对遗址的保护作用,减少不利影响,采用植物覆盖技术保护遗址十分必要且可行。本工作通过调查植物对遗址影响和植物覆盖技术保护实践的分析,论证了植物覆盖技术的可行性,提出针对封土、墙体等不同遗址,充分考虑遗址风化程度和保存状态,选用适合植物物种实施植物覆盖技术,植物物种选择应首选当地适宜优势物种,应充分评估植物对土遗址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物覆盖技术保护遗址十分必要且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