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fo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评点:吴正兵
  文采斐然,化用《尘曲》中的句子作为文章题目和开头语;第一段明确点出中心思想:人应该为自己而活。接着,分析人应该为自己而活的原因——人需要亲身经历;然后,是阐述怎样为自己而活——正确认识自我。最后,适当抒情,总结全文。全文逻辑通顺,语言优美,不难看出作者的灵巧文思。不足之处是就主题论主题,导致主题无法升华,略显单薄。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我们努力生活,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为了别人而活的生命固然值得尊敬,但做最好的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种选择?
  诚然,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做最好的自己也不是那么简单。平坦的大路纵然好走,但泥泞的小路才能刻下你的足迹。经历是认识的来源,不能只听“过来人”的只言片语,便觉得自己了解了社会,人生需要自己去感知,只有经历过坎坷,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
  要做真正的自己,首先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可能憧憬着结出一树橘子,但你最终只能结出苹果。过高的评价会迷失自己,过低的评价则会让你丧失自我。正如《山月记》中的李徵,原是乡中鬼才的他,最后却变成了一头猛兽。他因害怕自己不是一颗明珠,不敢细细打磨,但又相信自己是一颗明珠,不愿庸庸碌碌,与那些瓦砾之辈为伍。就这样,他逐渐与人断交,最终被自己那怯懦又自大的自尊心所吞噬。认识自己,不是限制自己,而是懂得扬长避短,成就最好的自己。
  别让欲望填满自己的心。“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蘇东坡一生漂泊,从繁华的京城到空寂的黄州,再到惠州,甚至去了遥远的儋州。少时名动京师,到后来的一连三贬,那个追逐庙堂之高的青年早已被现实磨灭了棱角,但他用豁达为自己开了一道窗,愈挫愈坚,愈艰难愈洒脱,他以千篇诗文为自己筑了另一个世界,成就“外圆内方”的境界。
  即便前方黑暗,我们也要继续前行,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光,照亮前方的路,以成就最好的自己。
  (编辑:关晓星)
其他文献
关于爬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梁漱溟先生欣赏山脚处的风景,甘于平凡,乐于平凡;尼采独爱半山腰的美好;杜甫则觉得当我们站在山顶的最高端时,可以感受到别人都感受不到的风光。  三种观点,各有其独特的情趣,也折射了三位哲人不同的人生愿景與价值观。但对于我来说,杜甫的观点更合我意。既然前方有座山峰,为何要长留山脚,甘于当下的处境一成不变?尼采说半山腰才是最美的,可若是人人都向往山腰风景之美,谁来展示那高
尊敬的各位来宾:  早上好!  首先,感谢杂志社邀请,不才方有机会在此稍谈拙见。在我看来,中国印记,无一不是世界的、全人类的财富。  从“嫦娥”到“长征”,从珠峰测高到奋斗者号深潜,从天到地,从微观到宏观,都有中华儿女打上的耀眼印记。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科技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几百年来,中国经历了从落后到“站起来、富起来”,从贫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蜕变,这强烈的对比让上面提到的中国印记更令人心潮澎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认为,60、70后生于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有较强的忧患意识,驱动他们的是“贫穷动力”,他们更像是“登山者”,追求的是“会当凌绝顶”式的成功;而90、00后生于物质富足的年代,他们自我意识强,驱动他们的是“嗨动力”(兴趣动力),他们更像是“探险者”,向往的是“一路风景一路歌”式的生活。  60、70后时常困惑:为什么当年能够激励自己奋斗的,却激励不了年轻
当一场大火将巴黎圣母院无情燃烧,火焰不仅摧毁了文物,更炙烤着人心,世界文明的光芒因此黯淡几分。  有人悲痛于古建筑的陨落,惋惜于人类共同的文化结晶受到重创,有人把火烧圆明园拿出来长篇大论,言之“报应”,拍手称快。这背后体现了不同人对世界文明不同的态度,更映射出部分国人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忽视了世界公民的责任和胸怀。  追寻世界的脚步,大航海时代将人类共同联系在一起。正是人与人之间紧密的联系,相缀成
六月只有三十天,和大月相比,似乎显得稍短了一些。阳光却顾不得这些,在六月里布下青春的恩典,多少个激情与梦想在此燃烧。  六月,是隐匿着玉兰香的图腾。对于性子生冷的我而言,六月的热量是由内而外的,它有它的温度,又没有大暑小暑那般的炽热。在我的意识里,六月似乎有点像白玉兰,上海的白玉兰如云似雪,压得枝头摇摇欲坠,她有她的贞洁,她有她的韵度,但她并不张扬。她和六月一样有分量,六月里的这场考试,承载着青年
相距一甲子,相携沐夕阳。照片上,夕阳西下,金色阳光撒向大地,一名医生和一位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一同望向夕阳。我们看不到他们的眼神和表情,但这两个背影分明诉说着两个字:“希望”。  据报道,这张照片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2020年3月5日傍晚,援鄂的上海中山医院医生刘凯陪着卧床的老先生去做CT,返回病房的途中,刘凯轻轻询问老人,要不要看一眼夕阳?随后,同行的陪检员甘俊超拍下了这令人动容的一幕。这位病
9月7日,陕西西安一网红书店试营业。在书店门口,穿着迷彩裤的李先生被保安拦下,并连续询问了两遍:“你是不是旁边工地干活的农民工?是的话不能进!”李先生只好解释,自己经常穿这种衣服,今天就是过来看看。保安这才让他进去。随后,李先生将自己的遭遇发布到網络并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在网上引发热议。  ◆锐观点◆在一个现代文明且多元化的社会,任何合法合理存在的人和事物,都是平等的,都是值得尊重的。一个书店,不会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事情过去时,不管这件事如何灿烂辉煌——盛极一时,绚丽夺目;如何坎坷曲折——布满荆棘,晦暗无光……过去的时候就是过去了,随后你会有一种感慨:原来不过如此啊!事物永远处于运动状态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没有什么事情会一直保持其本来的状态,好的事情终会消散,坏的事情终会好转。这就是“好事多磨,坏事易散”的道理。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
关键词 楷模  陈薇是谁?中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从SARS到埃博拉再到新冠病毒……她多年持续与最危险的病毒过招,研发庇佑人民的“生物盾牌”——正是她的赫赫“战绩”,写下了我国生物防疫领域的高光一笔!2015年7月,49岁的陈薇晋升少将军衔;今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陈薇 “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以表彰她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
某视频网站公布了年度弹幕热词——AWSL。我想,只要是平时热衷于刷视频、发弹幕的朋友,一定不会对它感到陌生。  什么是AWSL呢?其官方给出的介绍是,AWSL表达着我们被“某一事物狠狠击中”的强烈情感经验。确实,当感觉来了的时候,恐怕没有什么词语比AWSL更好用的了。  但是,究竟什么是“某一事物狠狠击中”的情感经验呢?我想,可能根本就没人能说得清。总之,发弹幕就对了。根据官方数据,AWSL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