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年来,冀西北山区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通过强化项目带动,强化预防监督,强化体制创新,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为冀西北山区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绿色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针对冀西北山区当前水土流失成因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策略。
关健词:冀西北山区;水土流失成因;治理对策
冀西北地域广阔,土壤结构松散,水土流失严重,加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对于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水土流失成因及侵蚀类型
冀西北山区水土流失的外营力主要是水力,因受其地理位置及水文特征的制约,水土流失的形式大致有如下三种:
(一)面蚀《包括鳞片状面蚀》
根据地面坡度,一般可划分为无、弱、中、强四种。
1、无:指坡面坡度小于3度,土壤侵蚀程度在500吨/平方公里以下,属微度侵蚀,暂不处理。
2、弱:是指坡面坡度3至5度,一般表土层发生局部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程度在1000吨/平方公里。
3、中:是指坡面坡度6至25度,表土层流失较多,表土颜色变浅,在黄土地区一般通体都有不同程度的碳酸盐反应。在土石山地耕种已开始涉及下层风化土沙。土壤侵蚀模数在1500吨/平方公里。
4、强:是指坡面坡度25度以上者,土层心工全部或部分暴露地面,腐殖质全部损失,耕作均在母质层进行。在石质山区形成程度不同的卵石子。土壤侵蚀模数在2000-5000吨/平方公里,强度侵蚀正处在向沟蚀发展之中。
(二)沟蚀
沟蚀是由面蚀发展而来,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轻微、较严重、严重、极严重四级。沟壑密度为2.74公里/平方公里。其中轻微沟蚀,占7.06%,较严重的占31.91%,严重的占23.54%,较严重的占37.49%。且至今1、2、3级沟蚀仍有发展之趋势。
(三)山洪
冀西北山区地处黄土丘陵,地域广阔,土质松散,植被稀疏,加之雨量集中且强度大,每遇暴雨,易形成水土交融的山洪径流。根据水土流失状况,可分为五个不同类型的侵蚀区:黄土缓坡丘陵强烈侵蚀区、黄土断块占地较强烈侵蚀区、土石低缓丘陵较强烈侵蚀区、石质山地中度侵蚀区、石质山地较轻微侵蚀区。
二、水土保持治理对策
冀西北山区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采取“先上后下,先坡后沟,沟坡兼治,综合治理”的方法,分别对荒山荒坡、荒沟进行了治理。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县后,进一步明确了“统一规划、分年实施,工作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近利与远利相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对水土流失面积实施综合治理。
(一)治山
石质荒山,历经多年日晒雨刷,已形成明显差别的阴坡和阳坡。
阴坡,阴湿聚土,其土层由上到下逐渐加厚。在阴坡挖鱼鳞坑及水平沟,栽植油松、落叶松、侧柏、白桦、山杨、柠条、沙棘等。
阳坡,植被稀疏,原来、土层均已冲刷殆尽,遍布裸露基岩、砾砂。用片石垒砌石鱼鳞坑,移土造林,效果较好。采用沿等高线修筑“水平沟”,蓄水聚土。栽种油松、柠条等树种。
(二)治坡
冀西北山区坡面多为黄沙壤土,易被水蚀和风蚀。根据这一特点,以兴修梯田和植树造林为主。在治理过程中,对缓坡与陡坡分别进行治理。
1、缓坡治理
缓坡坡面治理历史悠久。过去治理缓坡习惯于挖鱼鳞坑、水平沟等传统整地方法。由于工程密布、容量小,普遍分散水势,蓄水能力差。水大时易被冲毁,影响植物的生长。在近年来小流域治理中,根据冀西北山区雨量集中,且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大水分散,小水集中”的整地措施——隔坡水平带,收到了蓄水、保土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双重效益。具体做法是:
(1)在小于25度的缓坡上,每隔7-9米沿等高线打一水平梗,长度因地形而定。要求梗高0.8米,底宽0.8米,顶宽0.4米。踩实拍光。
(2)把里侧坡上0.3米厚的表土铲入起土的沟内,回填深约0.5米。再把生土起高垫低,整成1至1.5米宽的水平带,上边保留原坡。
(3)在回填位置上,每隔5米栽一棵经济树或隔2.5米载一棵用材林。树下水平带内种优良牧草或其它矮杆经济作物。原坡上直播柠条和草种。这样,草、灌、乔相结合,在荒坡上形成多层次植被结构,达到较好的生态效益。据测算,每亩坡地约修隔坡水平带80米,一次可容纳水土80多方,日降50毫米的暴雨也不会产生水土流失,它集中水平沟、水平阶、坝淤地等多种工程措施于一处,具有蓄水聚肥保土的作用,能在梗前形成近似坝地的植物生长条件。
2、陡坡治理
对于25度以上的陡坡,根据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在破碎的坡面上,沿等高线挖不同规格的鱼鳞坑,种植山杏、榆树等树种。在整齐的坡面上,开挖水平沟,间距一般3米左右。水平沟上宽0.7米,底宽0.5米,沟深0.5米。长度随地形而定。沟内栽植用材林。两沟之间加植一行灌木,空间种草。对于冲刷比较严重的地方,采用了里切外垫的办法整修水平阶。阶面宽0.8米至1.5米,阶长按地形而定。筑成外高里低的阶面,在水平阶上种植用材林。
对于50度以上的陡坡,为了不破坏植被,一般不再进行整地,可直播柠条等灌木,起护坡作用。
(三)治沟
冀西北山区沟壑纵横,接近耕地面积的一半。开发治理黄土侵蚀沟,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工程。在治沟措施上,从上到下大体布置二道防线。
1、梁峁斜塬部位。黄土丘陵沟壑区,一般土层较厚的可修建梯田,或打梗种草、建果园,也可林草间作。土石丘陵沟壑区,除顶部残留黄土区可修梯田耕作外,其余大部分为鳞片状面蚀区。挖鱼鳞坑或水平带营造油松、侧柏、柠条等乔灌混交林。把水土挖制在斜塬部位,形成第一道防线。
2、沟底两岸部位。上有坡面径流侵蚀,下有沟道股流冲淘,加之陡坡,土体不稳,易受重力侵蚀。为此在沟头修建围埝或双层围埝,种植灌木,防止沟沿扩展,并在沟头进水凹地,与水流方向垂直筑谷坊,防止沟头延伸。里面和两岸缓坡按所设工程措施栽杏树、洋槐、柠条等乔灌混交林。对于超过50度的陡坡不搞整地措施,直播柠条等灌木。这样坡面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共同拦蓄坡面径流,形成第二道防线。经从上到下,节节拦蓄,从处处设防,形成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能比较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总之,我们对冀西北山区生态建设工作,应大胆创新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以及新内容,真正提高生态治理工作水平,促进冀西北山区生态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关健词:冀西北山区;水土流失成因;治理对策
冀西北地域广阔,土壤结构松散,水土流失严重,加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深入推进生态建设,对于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水土流失成因及侵蚀类型
冀西北山区水土流失的外营力主要是水力,因受其地理位置及水文特征的制约,水土流失的形式大致有如下三种:
(一)面蚀《包括鳞片状面蚀》
根据地面坡度,一般可划分为无、弱、中、强四种。
1、无:指坡面坡度小于3度,土壤侵蚀程度在500吨/平方公里以下,属微度侵蚀,暂不处理。
2、弱:是指坡面坡度3至5度,一般表土层发生局部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程度在1000吨/平方公里。
3、中:是指坡面坡度6至25度,表土层流失较多,表土颜色变浅,在黄土地区一般通体都有不同程度的碳酸盐反应。在土石山地耕种已开始涉及下层风化土沙。土壤侵蚀模数在1500吨/平方公里。
4、强:是指坡面坡度25度以上者,土层心工全部或部分暴露地面,腐殖质全部损失,耕作均在母质层进行。在石质山区形成程度不同的卵石子。土壤侵蚀模数在2000-5000吨/平方公里,强度侵蚀正处在向沟蚀发展之中。
(二)沟蚀
沟蚀是由面蚀发展而来,按其发展阶段可分为轻微、较严重、严重、极严重四级。沟壑密度为2.74公里/平方公里。其中轻微沟蚀,占7.06%,较严重的占31.91%,严重的占23.54%,较严重的占37.49%。且至今1、2、3级沟蚀仍有发展之趋势。
(三)山洪
冀西北山区地处黄土丘陵,地域广阔,土质松散,植被稀疏,加之雨量集中且强度大,每遇暴雨,易形成水土交融的山洪径流。根据水土流失状况,可分为五个不同类型的侵蚀区:黄土缓坡丘陵强烈侵蚀区、黄土断块占地较强烈侵蚀区、土石低缓丘陵较强烈侵蚀区、石质山地中度侵蚀区、石质山地较轻微侵蚀区。
二、水土保持治理对策
冀西北山区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采取“先上后下,先坡后沟,沟坡兼治,综合治理”的方法,分别对荒山荒坡、荒沟进行了治理。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县后,进一步明确了“统一规划、分年实施,工作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近利与远利相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方针,对水土流失面积实施综合治理。
(一)治山
石质荒山,历经多年日晒雨刷,已形成明显差别的阴坡和阳坡。
阴坡,阴湿聚土,其土层由上到下逐渐加厚。在阴坡挖鱼鳞坑及水平沟,栽植油松、落叶松、侧柏、白桦、山杨、柠条、沙棘等。
阳坡,植被稀疏,原来、土层均已冲刷殆尽,遍布裸露基岩、砾砂。用片石垒砌石鱼鳞坑,移土造林,效果较好。采用沿等高线修筑“水平沟”,蓄水聚土。栽种油松、柠条等树种。
(二)治坡
冀西北山区坡面多为黄沙壤土,易被水蚀和风蚀。根据这一特点,以兴修梯田和植树造林为主。在治理过程中,对缓坡与陡坡分别进行治理。
1、缓坡治理
缓坡坡面治理历史悠久。过去治理缓坡习惯于挖鱼鳞坑、水平沟等传统整地方法。由于工程密布、容量小,普遍分散水势,蓄水能力差。水大时易被冲毁,影响植物的生长。在近年来小流域治理中,根据冀西北山区雨量集中,且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大水分散,小水集中”的整地措施——隔坡水平带,收到了蓄水、保土和促进植物生长的双重效益。具体做法是:
(1)在小于25度的缓坡上,每隔7-9米沿等高线打一水平梗,长度因地形而定。要求梗高0.8米,底宽0.8米,顶宽0.4米。踩实拍光。
(2)把里侧坡上0.3米厚的表土铲入起土的沟内,回填深约0.5米。再把生土起高垫低,整成1至1.5米宽的水平带,上边保留原坡。
(3)在回填位置上,每隔5米栽一棵经济树或隔2.5米载一棵用材林。树下水平带内种优良牧草或其它矮杆经济作物。原坡上直播柠条和草种。这样,草、灌、乔相结合,在荒坡上形成多层次植被结构,达到较好的生态效益。据测算,每亩坡地约修隔坡水平带80米,一次可容纳水土80多方,日降50毫米的暴雨也不会产生水土流失,它集中水平沟、水平阶、坝淤地等多种工程措施于一处,具有蓄水聚肥保土的作用,能在梗前形成近似坝地的植物生长条件。
2、陡坡治理
对于25度以上的陡坡,根据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在破碎的坡面上,沿等高线挖不同规格的鱼鳞坑,种植山杏、榆树等树种。在整齐的坡面上,开挖水平沟,间距一般3米左右。水平沟上宽0.7米,底宽0.5米,沟深0.5米。长度随地形而定。沟内栽植用材林。两沟之间加植一行灌木,空间种草。对于冲刷比较严重的地方,采用了里切外垫的办法整修水平阶。阶面宽0.8米至1.5米,阶长按地形而定。筑成外高里低的阶面,在水平阶上种植用材林。
对于50度以上的陡坡,为了不破坏植被,一般不再进行整地,可直播柠条等灌木,起护坡作用。
(三)治沟
冀西北山区沟壑纵横,接近耕地面积的一半。开发治理黄土侵蚀沟,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工程。在治沟措施上,从上到下大体布置二道防线。
1、梁峁斜塬部位。黄土丘陵沟壑区,一般土层较厚的可修建梯田,或打梗种草、建果园,也可林草间作。土石丘陵沟壑区,除顶部残留黄土区可修梯田耕作外,其余大部分为鳞片状面蚀区。挖鱼鳞坑或水平带营造油松、侧柏、柠条等乔灌混交林。把水土挖制在斜塬部位,形成第一道防线。
2、沟底两岸部位。上有坡面径流侵蚀,下有沟道股流冲淘,加之陡坡,土体不稳,易受重力侵蚀。为此在沟头修建围埝或双层围埝,种植灌木,防止沟沿扩展,并在沟头进水凹地,与水流方向垂直筑谷坊,防止沟头延伸。里面和两岸缓坡按所设工程措施栽杏树、洋槐、柠条等乔灌混交林。对于超过50度的陡坡不搞整地措施,直播柠条等灌木。这样坡面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共同拦蓄坡面径流,形成第二道防线。经从上到下,节节拦蓄,从处处设防,形成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能比较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总之,我们对冀西北山区生态建设工作,应大胆创新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以及新内容,真正提高生态治理工作水平,促进冀西北山区生态建设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