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职业院校也应当顺应新世纪发展的需求,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新时期的任务。近几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创新能力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在着力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构筑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强调社会需求,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从200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对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吸收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经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然后由各系部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依靠行业企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编制专业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依据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的特征要求设置“平台”课;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设置“模块”课程,从而形成以“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突出了学习者的个性;最后,还规定了所有学生必须完成以“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任意选修课的6个学分,方可毕业。这6个学分可通过参加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发表论文、文体活动竞赛、科研项目、创新实践项目等方式获得。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了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习,从而有利于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教育,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2.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除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应拥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职教理念,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基本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内容更新和体系优化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开展了新一轮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实践教学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与企业生产要求相结合、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具体要求,构建了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从大一开始的课程实验、实习到大三的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从校内课外科技系列活动到校外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做到实践教学贯穿三年全过程,做到创新教育和实践培训的一条龙、不断线。
在实验教学管理中,注重改革传统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制度引导、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增加综合性、项目化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每门课程除保留必要的经典实验项目外,还要求增设一定数量的综合性或项目化实验项目。同时,改变过去将实验单纯看作技能训练的做法,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等层次来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部分实验改成自选实验,由学生自选题目,独立完成,为学生创造自主实验的条件。通过工学结合机制,以行业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为背景,以具体工作过程和能力为载体,独立或协作完成从工程设计、生产准备到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这类实验或顶岗实习激励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工作过程的全局意识,强化了学生用岗位分析解决局部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便利的实验实习活动环境,学校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形成了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即一、二年级实行常规课程教学实验开放,高年级实行综合自主实验开放。开放式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构筑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基础的教学环境。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学校打破专业界限、课程界限,按照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三个层次设计实验室体系,重点建设了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较大的基础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对实验室的整合,组建了生物技术、环保与分析检测、机电技术、信息技术、商务与语音等5个综合实训中心,使学生随时能够了解到先进的技术和实验设备。这些实验室或实训中心的建成为学生实践训练、科技创新、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搭建了良好平台。
同时学校始终坚持依托行业、企业办学,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近几年,各专业根据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选择生产手段和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调整和新建了一批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全校有签订正式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72个。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平台。
4.强化科技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借鉴部分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学生创新能力训练计划”,有选择性地立项资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指导教师不断地引导、把握、修正学生的研究方向,帮助他们启迪思维、触类旁通,力图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思维的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及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外技能竞赛活动,逐步形成了以每年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基础、插花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园林CAD设计、职业规划设计等系列赛事构成的课外科技竞赛体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置身于创新教育的氛围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此外,还鼓励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社会考察、科技咨询开发等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将个人兴趣、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针对具有社会价值的,社会所关心的问题展开创新研究实践,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5.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者。教师在学术和人格上对学生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要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通过改革教师管理机制,构建教师培养机制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取得了显著效果,为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6.创新教育结出累累硕果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合理的培养模式。2008年“爱士杰杯”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上,学校有两件作品成功入围决赛,在参展评审期间获得专家和评委的一直好评,最终拿到了大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这无疑是对我们一直以来实施创新教育的鼓励和回报。
通过实施创新教育,也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要实现科技强省、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创新教育不可或缺,在新时期,一定要紧扣时代的要求,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为江苏省的发展,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1.强调社会需求,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从2003年以来,先后开展了两次较大规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对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和课程设置情况进行研究,吸收部分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经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然后由各系部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依靠行业企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编制专业培养方案。
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依据学生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的特征要求设置“平台”课;其次,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社会需要设置“模块”课程,从而形成以“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突出了学习者的个性;最后,还规定了所有学生必须完成以“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任意选修课的6个学分,方可毕业。这6个学分可通过参加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发表论文、文体活动竞赛、科研项目、创新实践项目等方式获得。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赋予了学生按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学习,从而有利于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有差别的教育,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2.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除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更应拥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职教理念,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基本技能、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内容更新和体系优化为重点,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开展了新一轮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实践教学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与企业生产要求相结合、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课程改革相结合、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与学生就业相结合”的具体要求,构建了与理论教学相衔接的“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从大一开始的课程实验、实习到大三的专业综合实训、课程设计,从校内课外科技系列活动到校外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做到实践教学贯穿三年全过程,做到创新教育和实践培训的一条龙、不断线。
在实验教学管理中,注重改革传统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制度引导、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增加综合性、项目化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每门课程除保留必要的经典实验项目外,还要求增设一定数量的综合性或项目化实验项目。同时,改变过去将实验单纯看作技能训练的做法,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设计实验、专题实验等层次来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将部分实验改成自选实验,由学生自选题目,独立完成,为学生创造自主实验的条件。通过工学结合机制,以行业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为背景,以具体工作过程和能力为载体,独立或协作完成从工程设计、生产准备到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这类实验或顶岗实习激励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工作过程的全局意识,强化了学生用岗位分析解决局部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便利的实验实习活动环境,学校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形成了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即一、二年级实行常规课程教学实验开放,高年级实行综合自主实验开放。开放式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构筑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基础的教学环境。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学校打破专业界限、课程界限,按照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三个层次设计实验室体系,重点建设了对人才培养质量影响较大的基础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对实验室的整合,组建了生物技术、环保与分析检测、机电技术、信息技术、商务与语音等5个综合实训中心,使学生随时能够了解到先进的技术和实验设备。这些实验室或实训中心的建成为学生实践训练、科技创新、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搭建了良好平台。
同时学校始终坚持依托行业、企业办学,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近几年,各专业根据高职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选择生产手段和技术装备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调整和新建了一批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全校有签订正式协议的校外实训基地72个。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平台。
4.强化科技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借鉴部分高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学生创新能力训练计划”,有选择性地立项资助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课题进行研究,通过指导教师不断地引导、把握、修正学生的研究方向,帮助他们启迪思维、触类旁通,力图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激发创新思维的空间,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以及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学校有计划地开展了以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外技能竞赛活动,逐步形成了以每年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基础、插花艺术设计、广告设计、园林CAD设计、职业规划设计等系列赛事构成的课外科技竞赛体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置身于创新教育的氛围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此外,还鼓励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社会考察、科技咨询开发等形式,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和科技活动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将个人兴趣、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针对具有社会价值的,社会所关心的问题展开创新研究实践,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5.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方法的实施者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者。教师在学术和人格上对学生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上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要培养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素养,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通过改革教师管理机制,构建教师培养机制和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取得了显著效果,为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6.创新教育结出累累硕果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创新教育探索与实践,学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合理的培养模式。2008年“爱士杰杯”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上,学校有两件作品成功入围决赛,在参展评审期间获得专家和评委的一直好评,最终拿到了大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这无疑是对我们一直以来实施创新教育的鼓励和回报。
通过实施创新教育,也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要实现科技强省、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创新教育不可或缺,在新时期,一定要紧扣时代的要求,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为江苏省的发展,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