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周痹》中“迫切而为沫”的含义探析

来源 :风湿病与关节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onizu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灵枢》注解中对“沫”字的释义,从而推测其病理属性。分析比较各派医家对“分肉之间”的解释,推理出“迫切而为沫”的病位。“周痹”与西医学的肌筋膜炎或风湿病类似,其病变部位为肌筋膜包裹的大型結缔组织网络之内,发病机制为肌筋膜牵拉挤压损伤或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炎症物质刺激周围软组织而产生疼痛。在治疗时,可围绕病灶周围使用针刺、艾灸、热疗、牵引等物理疗法,或结合西医学对风湿病的治疗规范,选择适宜的方法治疗。
   【关键词】 周痹;迫切而为沫;黄帝内经;灵枢;释义;文献研究
   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轻者病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内舍于脏[1]。历代医家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的病名,如湿痹、历节、痛风、鹤膝风等[2]。最早对痹证进行系统性论述的是《素问·痹论篇》[3],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等方面均有详细的阐释,可以视为《黄帝内经》中对于痹证总纲性的论述。除此之外,在《灵枢·周痹》中另有“周痹”和“众痹”之分。所谓周痹者,为感受风寒湿等邪,客于肢体分肉之间,血脉之中,局部经脉瘀阻不通,致真气不能环绕十二经脉一周循行,“真气不能周”,而致痹[4]。众痹的病因病机虽与周痹相同,但它能左右相应,时发时止,又与周痹不同。有关“周痹”与“众痹”的病因,原文中有这样的论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条文除了论述痹证的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之外,还提出了其病位特点,“客于外分肉之间”以及“三邪”所致的病理产物“迫切而为沫”两个重要的概念。相比《素问·痹论篇》中论述的“五体痹”和“五脏痹”,“分肉之间”与“迫切而为沫”是周痹与众痹不同于其他痹证的主要特点,也可将此篇视为对《素问·痹论篇》的补充。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灵枢·周痹》中“迫切而为沫”的含义。
  1 “沫”字的释义
   目前,通行的《灵枢经》是宋代史崧1155年“参对诸书,再行校正家藏旧本”的本子。史崧在校勘本指出前人的论著,如王冰注《素问·痹论篇》和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方·卷八·论杂风状第一》中对该字均无注引[5]。笔者查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6]中关于“沫”字的解释共有7条,分别为“水泡”“泡沫”“河水溅起的水花”“口中黏液”“停止”“粉末”“水名”。其中前4条的含义大致相同,都可解释为许多小水泡的聚合产物。《类经》[7]注云:“邪气客于肌表,渐入分肉之间,则迫切津液而为汁沫也。”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等编著的《黄帝内经灵枢译释》[8]也对此解表示认同,在经文的注释中将“沫”解释为:津液被邪所迫而产生的异物。河北医学院郭霭春等编著的《灵枢经校释》[9]中采用了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观点:“经中无痰字,沫即痰也。”杨鹏举在宋代史崧的校勘本上开展了进一步的校注工作,他引用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以及《素问·厥论篇第四十五》中有关“涎沫”的条文认为,所谓“迫切而为沫”即指风寒湿相互依附而凝滞在一起形成的痰沫[10]。当然,对于“沫”是否为“液”的特殊形式,历史上不同的医家表达过不同的观点。初唐医家杨上善认为,“分肉之间”的疼痛是由气聚排迫所致,病理产物为“气”。《黄帝内经太素》[11]注曰:“三气以为周痹,循脉而行,至分肉之间,气聚排迫分肉,肉裂而为痛也。”现代学者对于“沫”的属性亦有“气”“液”之分。孟映雪[12]认为,“分肉之间”的疼痛是由于“肝气胜则气痹”所致;张华东等[13]从肝郁气滞角度出发,认为“周痹”的疼痛是由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不能推动血脉,不通则痛所致。另一方面,郭霭春[14]完全认可徐大椿的观点,在论著中直接指出“沫”即痰的观点。田纪钧[15]将“沫”与无菌性炎症概念联系起来,认为其具有“液”的属性。在古今两种不同的观点之间,笔者更认可“沫”为“液”的说法。《灵枢·五癃津液别》对由水谷所生的液体解释如下:“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此处将“聚沫则为痛”与“津”“液”放在一起阐释,可见“沫”为水液代谢的一种形式。然而,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灵枢·周痹》中的“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和《灵枢·五癃津液别》中的“聚沫则为痛”其实表达的是两种不同的意思。前者为名词,表示“沫”作为“液”的属性;后者为动词,与“聚”字连用表达停聚的意思。如《楚辞·离骚》中有:“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16]此处“沫”字便为动词,解释为停止。但无论哪种说法,“沫”字具有“液”的属性的观点目前为较多学者所认可。综上所述,导致“周痹”与“众痹”的病理产物为机体中具有停聚属性的液体。
  2 “迫切而为沫”的病位
   由《素问·痹论篇》可知,普通痹证可根据病位的不同有各自的主症,而并非皆为痛。《针灸甲乙经》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此处邪气“所客”的位置有骨、脉、筋、肉、皮之分,但未提到“分肉之间”。现行版本的《灵枢》中有“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的条文,而此处“外分肉之间”的说法实为谬误。史崧在校勘本中对照了《备急千金要方》卷八第一、《针灸甲乙经》卷十第一和《太素·卷二十八·痹论》后发现,宋以前的版本中并无“外”字。刘衡如[17]《灵枢经校勘本》中也提到史崧版之前的《灵枢》中无“外”字,疑似是后人沾注。因此,可将“分肉之间”视为一个整体,与骨、脉、筋、肉等都为单一独立存在于机体内部的生理空间,从结构上无需再分内、外讨论。病客于其间的主症为痛。
   关于“分肉之间”的解释,目前有以下3种观点:①指经脉、腧穴所循行的地方。《灵枢·经脉》曰:“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此处指出经脉在分肉之间循行。《素问·缪刺论篇》曰:“凡痹往来无常处者,在分肉之间痛而刺之。”此处“痛而刺之”即为痹痛所过经脉上的腧穴或经脉以外“以痛为腧”的阿是穴。②指皮肤与深筋膜之间的浅筋膜,包括皮下动脉、静脉,皮神经和淋巴管等。《说文解字》曰:“迫,近也。”《楚辞·离骚》曰:“望……而勿迫。”王逸注:“附也。”可解释为急、拧紧。田纪钧[18]根据“迫切”的释义结合“周痹”与“众痹”的疼痛性质,推断出该证与西医学中神经受肌筋膜卡压而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疼痛和麻木症状的疾病相类似。如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有腰臀部弥散性疼痛,髂骨嵴中点附近明显,可呈刺痛、酸痛或撕裂样疼痛并兼有下肢牵扯痛等症状,查体可在髂嵴中点直下3~4 cm皮下触及一滚动高起的条索样物,触压时患者会出现痛、麻、胀难忍等症状[19]。有学者认为,这里体表所触及的条索状物质,即为“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所致[20]。③指筋膜。筋膜理论起源于美国[21],指除了深、浅筋膜外的肌腱、韧带、肌外膜、肌束膜、肌内膜、神经外膜、神经束膜、神经内膜、关节囊、中空性器官的内皮下层和实质性器官的表面纤维囊等诸多组织[22-23]。王福育等[24]根据周痹“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的特征,推论此证即为西医学中的风湿病,病症可累及骨骼、肌肉、血管等多处结缔组织。    虽然有关“分肉之间”的定位众说纷纭,但是结合“沫”本身的属性仔细分析也可得到一定的启示。首先,“沫”为“液”的一种,可随连接内外脏腑、经脉的水道输布全身,并不止于经脉、腧穴之间,所以与第一种推论不符。其次,“沫”有水性。水无常势,虽然可由外邪导致津液停聚而出现疼痛,但亦可因卫气贯注到病灶发热而痛减。“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即指“沫”具有活动性,并非停聚于一处或有如块状、条索状的实形物质,故第二种推论也不予采纳。第三,“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机体中的津液受“三邪”的侵袭被迫形成异“沫”,并遇到寒气而凝聚,凝聚处的“分肉之间”受到排挤,分肉裂开而产生疼痛,这就是“沫”的致病机制,这种致病机制与西医学中非感染性炎症的概念颇为相似。再结合“周痹”与“众痹”随脉上下移徙、左右相应、时发时止、遇热痛减等特点不难看出,“沫”有可能即指西医学中的炎症产物,而这种炎症物质既可以由机械性损伤(如肩周炎、肌筋膜牵拉损伤)导致,也可能与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如风湿病)有关[25-26]。其病位广泛分布于肌筋膜包裹的大型结缔组织网络之内,正如后文所述:“此内不在藏,而外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
  3 “刺痹”以治“沫”
   通过对病理产物“沫”的分析认识,可以对目前中医“治痹”的临床诊疗方法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沫”为停聚之“液”,“外发于皮”则有多种表现形式,临床上多以针刺为主要手段。《灵枢·周痹》曰:“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运用针刺治疗痹证时,必先要依次检查病在哪一经,并分析其虚实,以及大络之间有无瘀血凝结,或因虚弱而脉下陷,然后再进行调治,并可采用烫熨疗法疏通经络。如果有拘急坚硬的,可以牵引病者肢体,帮助血气运行。从现代研究来看,针刺疗法是治疗因无菌性炎症引发机体局部疼痛的有效手段,针刺部位可集中在“沫”的周围。冉维佳等[27]用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调查表、腰部静态肌耐力评估、腰部动态肌耐力评估为观察指标,发现刺结筋比刺经穴治疗效果更加明显。钱夏琪等[28]在治疗类风湿结节患者时发现,采用针刺结节周围的阿是穴治疗,疗效明显优于针刺基础穴位,且试验组针刺方案可缩小并软化施治处的类风湿结节。在针刺的基础上辅以温热可增强治“沫”的效果。毫火针是治疗因“三邪”所致粘连性肩周炎的具有极强针对性的针刺方法。除针刺效应之外,还可起到灸疗的温热效应,对于促进炎症物质渗出、转移和排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苏友渺等[29]用毫火针治疗粘连性肩周炎患者,在肩关节疼痛、肩关节功能、疼痛介质、炎性因子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总有效率为93.33%。徐勇[30]用雷火灸背腧穴的方法治疗结节性肌筋膜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VAS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治疗组得分均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为90%。另外,“热则痛解”,热烫熨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局部炎症产物吸收。张光亚等[31]以伸筋草、延胡索、红花为底方,使用中药熏蒸治疗机热熨患者腰部治疗腰肌筋膜炎,结果在改善患者疼痛和关节活动度方面取得良好疗效。肢体牵引疗法则可以增大关节与肌肉间间隙,增强病灶周围的血液循环,在促进炎症吸收的同时解除炎症产物对组织的持续刺激从而缓解疼痛[32-33]。
  4 小 结
   《灵枢·周痹》中的“周痹”与“众痹”是对《素问·痹论篇》的补充和探微,其核心要点是论述了这种痹证的病变部位及致病机制。根据对文献的分析和讨论,笔者认为,“周痹”与“众痹”与西医学的肌筋膜炎或风湿病类似,其病变部位为皮肤以下广泛的筋膜组织中,致病机制为肌筋膜牵拉挤压损伤或自身免疫反应产生的炎症产物刺激周围软组织而产生疼痛。在治疗时,可围绕病灶周围使用针刺、艾灸、热疗、牵引等物理疗法,或结合西医学风湿病的治疗规范,选择适宜的方法治疗。本文通过对“迫切而为沫”的阐释,回顾了痹证的基本病因病机,从两个方面梳理出“周痹”与“众痹”的辨证特点,对一些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进行了探讨,加深了对疾病的认识,对今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參考文献
  [1] 陈湘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45-346.
  [2] 田少磊,王映辉,李敬华,等.痹证诊断标准刍议[J].中医杂志,2020,61(5):414-417.
  [3] 伍都超,毛继.痹证的辨证施治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8):1481,1488.
  [4] 李满意,娄玉钤.周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7,6(8):56-60.
  [5] 佚名.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7:52-53.
  [6] 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1085.
  [7] 张介宾.类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6:265.
  [8] 孟景春,梁新华.黄帝内经灵枢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47.
  [9] 郭霭春,宗全和,王体仁.灵枢经校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75-376.
  [10] 史崧.灵枢经[M].杨鹏举,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344-345.
  [1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400-401.
  [12] 孟映雪.众痹与周痹病[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8,17(4):5-6,8.
  [13] 张华东,杜辉,于志谋,等.从肝论治周痹临证体会[J].江苏中医药,2010,42(6):27-28.   [14] 郭霭春.黄帝内经灵枢白话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1-222.
  [15] 田纪钧.《灵枢-周痹》对临床的指导意义[J].科学之友(B版),2007(4):244-245.
  [16] 张玲莉.屈原赋《离骚》[J].前线,2019(9):84-86.
  [17] 刘衡如.灵枢经校勘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8-89.
  [18] 田纪钧.认知周痹[J].中国骨伤,2007,20(12):866-867.
  [19] 唐军,栾汝峰.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17-18.
  [20] 宋绍亮.周痹辨治浅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6):453-454.
  [21] 杨春,杜以宽,李鹏,等.人体筋膜组织的神经支配及神经内分泌调控[J].解剖学杂志,2015,38(3):361-364.
  [22] 王春雷,原林,王军,等.人体筋膜重建经线与经典经线走行路线对比[J].解剖学杂志,2007,30(3):340-343.
  [23] 王军,原林,王春雷,等.人体四肢经穴筋膜基础的医学影像学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27(3):1866-1870.
  [24] 王福育,万家兴,张晨耀,等.温针灸为主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7):779-783.
  [25] 宋明霞,裴建.温针灸配合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9):1082-1087.
  [26] 胡熙耀,穆敬平,程建明,等.電热针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5):574-576.
  [27] 冉维佳,于洋.针刺结筋病灶点治疗腰背肌筋膜炎[J].中医学报,2019,34(11):2454-2458.
  [28] 钱夏琪,马睿杰.针药并用治疗类风湿结节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12):1375-1379.
  [29] 苏友渺,林英华.毫火针配合拔罐疗法治疗粘连性肩周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20,52(11):101-104.
  [30] 徐勇.雷火灸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腰背结节性筋膜炎30例[J].中医研究,2020,33(1):42-44.
  [31] 张光亚,康利华,于敏.中药熏蒸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腰肌筋膜炎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10(22):9-10,13.
  [32] 梁伍,陈小针,黄伟明.三维腰椎牵引治疗腰肌筋膜炎75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55-156.
  [33] 刘玉凤,王斌,刘卫,等.腰椎牵引引起臀上皮神经疼痛19例[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4010.
  收稿日期:2021-05-18;修回日期:2021-06-20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电网职工缺血性心血管病(ICVD)危险因素暴露情况,评估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为不同风险类型群体的健康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5-9月在山东电力中心医院体检的35~59岁电网职工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吸烟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指标,采用国人ICVD 10年发病危险评估表预测ICVD 10年发病危险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研究3049名电网职工,不同性别及不同年龄层(除BMI外)各主要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秦国政教授认为,“湿、热”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瘀”是其发病的关键环节,亦为病久之变,湿热瘀阻是其发病的基本病机,湿、热、瘀均可阻滞脉络肌腠,表现为络病的病理状态,不通则痛.因此,秦国政教授临床基于“络病理论”,以“清热利湿通络”为治法,采用经验方通络止痛汤加减治疗痛风患者,多获良效.
本文搜集经行头痛中医内治法的相关文献报道,对资料加以归纳总结,分析整理,进行综述。结果发现,经行头痛的病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主要是“不通则痛”的实证和“不荣则痛”的虚证,实证主要是肝郁上扰证、血瘀证,虚证主要是血虚证。治疗方面有分型疗法、周期疗法、分阶段疗法、中成药疗法。本文旨在从中医角度认识经行头痛及为其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
目的研究清眩降压汤(QXJYD)通过调控NF-κB通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肾脏保护作用。方法将2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为SHR组和QXJYD组,另取10只Wistar大鼠作为WKY组。QXJYD组给予QXJYD灌胃,SHR组和WKY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干预8周。8周后,腹主动脉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6、IL-1β、TNF-α的表达,Western bolt法检测肾脏组织NF-κB(p65)和p-NF-κB(p-p65)的蛋白表达。采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
赵文海教授是天池伤科流派第四代传承人,其认为颈椎病病因多为血瘀气滞,无论是外伤、寒凝、痰湿、气郁等,还是血亏气弱,血气运行不畅,均可致血瘀.故而在颈椎病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病因灵活应用活血法为主并结合其他方法辨证审情施治.赵文海教授善用丹参-葛根药对,同时配合天池伤科独创手法——“三步八法”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形成了中药内治与手法外调并重的治疗体系,其方法值得推广.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在乳腺癌术后放疗焦虑患者的应用并评价其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7例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9例,对照组采取乳腺癌放疗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辅以认知疗法干预方案。比较2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结果与干预前比较,2组S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98.71%)优于对照组(92.29%)。结论认知疗法可改善乳腺癌在术后放疗患者的焦虑情况,帮助患者
目的分析药食同源食材在2型糖尿病(T2DM)中的应用现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呈现该领域研究现状。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有关T2DM药食同源食材研究的文献,使用CiteSpace 5.7.R2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国家合作关系分析、机构合作关系分析、期刊共被引分析,使用NoteExpress的文件夹信息统计功能进行年度发文量分析和高频药食同源食材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86篇,分析发现2000-2020年2型糖尿病药食同源食材干预研究的发文量缓步上升;薤白、生姜、姜黄等药食同源食
目的观察中药袪疣颗粒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火针治疗面部热毒蕴结型扁平疣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面部热毒蕴结型扁平疣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和火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袪疣颗粒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和DLQI评分,并比较其疗效和复发情况。结果2组治疗后皮损评分和DLQ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显愈率(82.86%,29/35)优于对照组(42.86%,
膝骨关节炎基本中医证型是肾阳虚证、气滞血瘀证和寒湿阻滞证,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以肾阳虚模型、血瘀模型和寒湿模型为主.肾阳虚证模型是研究最早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种类繁多,包括西医病理造模和中医病因造模,但两者都存在不足,所以病证结合模型备受关注.科学评价病证结合模型,应采集动物“四诊信息”,结合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等,宏观微观综合评价,必要时运用经典方剂佐证.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级响应期)广东居民住院病例疾病谱的特征.方法 收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级响应期)广东省居民住院病案首页数据,根据ICD-10按系统分类,分析其疾病谱特征;将疫情期间疾病谱与2019年同期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特点.结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住院病人96.1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下降26.3%,其中男性占43.9%,女性占56.1%;15岁以上占83.9%.住院病例前6位疾病分别为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其他接受医疗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