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标致3075W和欧宝雅特GTC

来源 :汽车与驾驶维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otdonk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渴望亲近大自然,期待与浪漫邂逅,与阳光亲吻,与天空相拥,但又担心窗外的强风吹乱你的发型,害怕大雨打湿你的衣衫,唯恐盛夏与寒冬的高温和寒冷。解决力、法似乎有很多种,买辆带天窗的车?似乎还是不够豁亮。开辆敞篷车?听起来不错,惹眼而且足够拉风,但你同时要为此支付不菲的价钱,还有,千万记得泊好车后关闭你的顶篷,而开关顶篷至少都需要20 s左右的时间,如果恰巧遇到突然而至的瓢泼大雨或者冰雹……其实最简单的解决之道就是给你一块永远悬在头顶的大号玻璃顶,有了它,风吹日晒将不再打扰你与爱车的亲近,狂风暴雨将与你隔绝。
  千万不要惊叹这样的奇思妙想出自我的大脑,其实标致和欧宝的设计9耐门早就已经付诸于实际了,看看3075W的全景天窗和欧宝雅特GTC的大风挡吧,除了惊叹设计师匠心独具之外,我现在还担心你在驾驶这两款个性十足的轿车时太想把头抬向上方了!
  撰写这篇试车报告前,想要说明一个问题。或许你已经发现,标致307SW和欧宝雅特GTC这两款看起来不搭调的车怎么会牵扯在一起呢?必须承认,这是我写过的对比试车报告中最“离谱”的搭配。不错,一辆旅行车,一辆两厢三门掀背轿车,看似毫无干系,但换个角度,他们其实也有很多共性,首先各自风格都非常鲜明,特立独行,其次同样来自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欧洲市场,最重要的则是标致与欧宝对天空、对大自然的向往使得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一在你头顶的不远处,为你遮风挡雨的不是普通的钢板,而是一块永远明亮安静的大玻璃。
  
  很“欧洲”的驾驶风格是这两款车的共性,但各自的定位不同,使得驾驶感觉差异明显
  
  虽然同样来自欧洲,但307SW与雅特GTC有:着风格迥异的驾驶风格。作为307的旅行款,307SW诞生于2001年的法兰克福车展,面前这款307SW为2005年底标致对其小改款的车型。从数据上看,307SW的动力与国内的307并没有显著的提升,103 kW的最大功率甚至还要小于东风标致307 108 kW的数值,但实际驾驶中,这台EW10A 2.0 L发动机却让人刮目。经过法国工程师们的精心调校,307SW在市区超车相当从容,发动机转速达到2200 r/min时,瞬间爆发的扭力已经令车身迅速前冲。307SW的静音效果也比较理想,高速行驶时大部分噪声来自于轮胎而非发动机与路噪,而且车内音响系统会根据车速的变化而智能调节音量大小,保证车内乘员的时时收听。但4挡自动变速器的老毛病还是没有改进,深踩油门踏板时的迟滞现象依然比较明显,而因无端的自动降挡而产生的闯车现象也时有发生。
  同样采用4挡自动变速器的欧宝雅特GTC在这方面的表现要稍好一些,换挡时的平顺性更强,不过两款变速器都只做到了中规中矩,出彩的地方并不多。雅特GTC搭载了一台全新的ECOTEC 1.8 L发动机,尽管排量与老款雅特相同,但由于采用了D-VVT(进排气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和VIM(进气歧管长度可变技术),最大功率从过去的92 kW提升到103 kW,最大扭矩也从170 N·m增加到175N·m。虽然排量少了O.2 L但是最大功率却同为103 kW,而且最大扭矩出现时发动机的转速也较307SW更低,再加上车身质量上的差距,雅特GTC在动力性方面并不吃亏。伴随着独有的“德式”嗓音,雅特GTC的推背感较307SW更为明显,当然这也在情理之中,毕竟307SW作为一款旅行轿车,过于激进的动作和瞬间爆发的强悍动力不是它的设计初衷,随意、舒适的驾驶于城市、郊外才是它的本领所在。而雅特GTC却是要达到“德国小钢炮”的境界,如果按下中控台上的“SPORT”键,GTC仿佛如虎添翼,不仅换挡转速提高到4000 r/min,而且油门踏板、方向盘和整个车身的反应也随之更具灵性,驾驶者信心急速提高。不过,此时发动机的“吼声”略显杂乱,这点雅特GTC与同样是德国的一些“望门”尚有差距。
  
  一个是务实派中的雅士,一个是激进分子中的保守派,它们的拥有者目标明确、各取所需
  
  如果你驾驶过很多旅行车,那么307SW肯定是这其中最另类的一个,这不仅因为它有着旅行车中最优雅的外表,更有着旅行车中少有的驾驶乐趣。同样,在欧宝雅特GTC所属的“小钢炮”阵营中,GTC绝对是“不显山不露水”,最墨守成规的一员。
  驾驶307SW是件很惬意的事情,轻盈的方向盘尽管没有国产东风标致307那样厚重,但路感却绝不含糊,而高速行驶时厚重的手感则会令驾驶者信心倍增。增长的轴距和加大的车身尺寸并没有让307SW的操控性减弱,法国人对这辆旅行车的运动性还是有颇高要求的。弯道的表现仍然让我满意,尽管方向盘力度轻盈,但车身绝不飘忽,车头的指向性极强,而且几乎没有转向虚位。
  反观欧宝雅特GTC,从低速下就开始的厚重转向力度一直延续在车速提升的每一个阶段。雅特GTC行驶中的驾驶姿态极为沉稳、扎实,三辐式方向盘非常紧凑,2点与10点方位设计了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打孔真皮,入手感觉充实而稳重。弯道中,雅特GTC的速度极限明显要高于307SW,侧倾更小,而且车身能得到有力的支撑,这与其重心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当然,对于307SW高速过弯时的侧倾也无需担心——谁也不会载着一家老小在郊游的路上玩漂移。
  硬朗的底盘也较307SW的适中更具运动感,当然这也牺牲了一部分舒适性。毕竟,雅特GTC作为一款三门掀背轿车,运动才是他的主要使命。然而,客观地讲,GTC与奥迪、宝马和奔驰的同级别轿车相比,人与车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灵动感不强,似乎缺少一些激情。好在德国的工程师为欧宝雅特GTC裁剪了德国车中少有的靓丽外衣,当然还有那个颇具想象力的大风挡。
  两款车型的座椅都值得表扬,欧宝雅特GTC从乘坐者腿部、臀部到背部都有极强的包裹性,配合安全带,在激烈驾驶时能将乘员牢牢地禁锢在座椅上,稍稍硬朗的座椅大部分时间都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度,运动感跃然而出。在这方面307SW的座椅表现得更加温柔,作为旅行车,在包裹性、承托力度和滤振等方面都相当出色,很好的完成了长途旅行的任务。
  
  配置体现着设计初衷,两款车各有所向
  
  作为旅行车,307SW显然在配置方面体现着舒适、安逸的设计初衷。相比东风标致新307,307SW的车身宽度有所增加(16mm),这使得车内乘员的活动空间得以提升,后排座椅也因而可设计为3个完全独立的形式,而这3个座椅不仅可以完全拆卸下来,还可选择其中任意2个放置在第三排,而旧款上第三排的2个座椅此次则作为选装配置,而所有座椅的拆卸和安装都十分方便。同时307SW车内至少设置了8个杯架,作为进口车型,我也很欣慰地看到在仪表台上行车电脑已 经经过汉化。被动安全方面,307SW标准配备6个气囊,其中包括两个正面气囊、两个前排侧面气囊以及两个侧面气帘。
  欧宝雅特GTC则没有307SW那么贴心了,他更多的是强调了车辆的安全性。雅特GTC配备了ABS EBD BA的主动安全装置,同时IDS(互动式驾控系统)整合了TCS、CBC(过弯制动辅助系统)和EHPS(电子液压助力转向),使得安全性进一步提升。行车电脑没有经过汉化,不过配备的智能钥匙却是307SW所不具备的。另外,雅特GTC225/45 R17的轮胎比307SW 205/55 R16的轮胎显然要更具动感。
  
  尽管两款车拥有不同的全景关窗与大风挡,但同样的大视野带来了同样的大向往
  
  外观方面,307SW全新的前脸是视觉的重点,同样的“大嘴”造型也可以在刚刚上市的东风标致新307上觅得。硕大的一体式进气格栅增强了整车的视觉冲击,下沉的位置也令307SW更具动感、更加大气。侧面和尾部的造型变化不大,实用性才是307sw追求的目标。
  作为旅行款车型,307SW除了拥有2708mm的相对长轴距(东风标致307为2612 mm),更有着令其他对手羡慕的全景天窗,这个1.33平方米的全景天窗尽管不能开启,但电动遮阳板却能令夏日里的阳光与车内隔绝,同时加强车内私密性。再加上1.46平方米的前风挡玻璃和宽大的侧窗厦尾窗,307SW车内的视野和采光真是相当的好。搜罗一下市场上的类似车型其实并不多见,国产车中仅有东风雪铁龙的萨拉毕加索拥有全景天窗,而这个全景天窗与307SW的全景天窗相比面积上就小了不少。
  欧宝雅特GTC的妙处在于三门的掀背造型,短小精干的整体轮廓从头至尾都非常耐看,车身的腰线倾斜向前,使整车具有前冲感,尾部的三维双色尾灯可称得美轮美奂,与后保险杠和镀铬装饰条的衔接自然流畅。内饰的感觉更为运动,中控台布置规整紧凑,黑色与银色的搭配能激起驾驶者的欲望。后排可不是成人的好去处,谁让雅特GTC是专为年轻人预备的“私享货”呢。
  雅特GTC的全景风挡制造工艺相当复杂,首先风挡玻璃的厚度达到了6mm,这使其整车至少达到了钢板的安全性能,而车顶与前风挡之间的弧度是靠加热变形产生的,难怪雅特GTC拥有如此迷人的A柱曲线。同时,若是你无意欣赏头顶的景致,或是你不想被太阳过分亲昵,又或者担心自己的形象被车外人看个清楚,车顶还准备了一个向前延伸的拉板,可以让你的GTC瞬间恢复普通轿车的模样。不过,为了体现GTC的运动本质,这个拉板不是电动控制,而是需要亲手拉动的,而且拉板上的两个遮阳板都不能向侧窗翻折,如果侧面的阳光太强烈,最好的办法还是加大油门,随着GTC的冲劲,到下一个弯角处换个方向继续前行。此外,为了这个大风挡,你也需要支付更多的费用——GTC大风挡版比普通版贵了1.7万元。
  尽管307SW与雅特GTC这两款车相差3.82万元,但在它们身上,法国设计师与德国工程师表达了共同的向往——亲近天空与大自然,只不过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全景天窗和大风挡。如果你钟情于这种新奇的配置,年轻而渴望运动,不妨选择GTC吧,它的大风挡与运动基因会让你受到艳羡的礼遇。而若你是务实的一家之主,307SW将是你的不二之选,有了它,你不但享受到法兰西的浪漫,明媚的阳光和晴朗的天空,更可以享受阖家的欢乐。
其他文献
随着汽车在国内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汽车售后服务在人们的用车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消费者对汽车售后服务信息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样化。作为一本长期关注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杂志,本刊密切关注售后服务市场动态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及时地将消费者关注度相对较高的服务信息真实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为车主或者准车主提供参考。本期“数说服务”,我们的关注点落在了保有量排名比较靠前的几个自主品牌身上。作为占据国内汽
由于日本政府终止了Hvbrid车型以旧换新的购车补助政策,丰田旗下的Hybrid车型销量因此大受影响,甚至连一贯畅销的Prius也难逃销量下滑厄运。但对丰田这个混动技术的先锋来说,也不全是令人沮丧的消息,计划在2010年底上市的雷克萨斯CT200h,想必有能力让丰田的Hybrid产品再次成为市场的焦点。    作为一款定位时尚的产品,雷克萨斯CT200h选择了极富运动风格的5门掀背造型,4320
感觉还不是这套电动助力系统的最大亮点,作为动力模块之一,这套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车辆直线行驶或者固定转向角度过弯时,并不会如一般的电动助力系统那样浪费能源起动助力电机,它只是在车辆低速下转向或者突然改变方向时候才会迅速介入,这种智能装置显然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相比前一款车型,2011款320i在制动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了制动能量回收系统,一般我们都只在混合动力车型上才见到这样的装置。在混合动力车辆
摩托起家的力帆造汽车,并不是一时兴起来凑凑热闹,在接连推出520的三厢和两厢版后,力帆又将目光瞄准了更高级别市场。620的面世或许能让那些质疑者暂时无语,因为自主品牌的模仿通病:度决有在它身上显露,这“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一步,力帆迈得坚定,动作老成,可谓厚积薄发!  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品最大的“制造国”的时候,那些“made in China”的产品是不是同样“desugn byChina
铁三角这个名字源于一部同名香港电影,说实在的,剧中的3个男主人公没有给我留下太多“铁”的印象,《铁三角》的片名更像是执导该片的3位导演徐克、林岭东和杜琪峰的写照。无论是3人的之间深厚的友谊,还是3位在香港电影圈的分量,都足以构成一个“铁三角”。而本次试车的开始也正是我刚刚看完《铁三角》之际,三位大导演的合作也让我忽然想到了中国汽车界同样存在的铁三角——宝马、奥迪和奔驰。  的确,同样都来自德国,又
运动不应只是属于赛车和极限越野的SUV车型,当你拥有一款标榜休闲、旅行为主要卖点的多用途车时,运动特性其实也可以同时满足,长安铃木的全新SX4即是如此一款身具运动特质的休旅车。    通俗地讲,转基因就是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过程,而转基因的结果则可以将两者的优势结合,从而创造出更高品质、更优秀的新生物。我不是生物学家,但对转基因多少有些兴趣,于是将其移植到自己熟知的汽车领域,如果将休旅
虽然两厢车市场一直都是各大汽车生产厂家的必争之地,但是在骏捷FRV和比亚迪F3R出现之前,国产自主品牌的两厢车型几乎全部集中在了5万元以下的轻量级级别上,对于5万~10万元的中量级级别,还处于真空状态。同为自主品牌车型,同样都是先出了三厢版本后出西厢版本,同样都以“F”作为名称的开头,甚至连价格都是如此的接近,我甚至怀疑二者在上市之前是否就已经达成了某种默契,如果要评选最“门当户对”竞争对手的话,
A级两厢家用轿车从来都是欧洲豪强们的必争之地,在这一领域集合了形形色色的各路好手。高尔夫6无疑是炙手可热的,但除它之外,英朗XT与MAzDA3也同一样身手不凡。尽管它们的品牌并非源自欧洲。但市场的法则让它们骨子里开始融入欧罗巴的基因。  现在,这场原本在欧洲战场上的争斗却因为中国市场的崛起而转移,在东方的沃土上,同样的对手,正在续写着它们之间的故事和传奇。只不过这次的争斗融入了东方的特色,是一次不
在这个汽车产业大踏步前进的时代里,国产自主品牌也在随着潮流奋勇向前。当轿车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时,拓宽产品线自然就成了自主品牌的战略方针之一。于是,除了轿车和SUV市场之外,自主品牌纷纷开始向前景同样不可小视的MPV市场进军。虽然目前自主品牌旗下的MPY车型数量并不算多,但我们已经能够嗅到越来越浓的火药味了……  相比日益成熟的轿车市场,中国的MPV市场只能算是刚刚起步。看看关于MPV的宣传广告
尽管人们早已开始意识到低碳生活的好处,而低碳往往也能在节能环保、甚至是花费上大大节省,不过就汽车领域而言,低碳的节能环保固然显而易见,但是在花费上却并不见得会少很多,有时甚至需要更多的付出,这一切都取决于为了低碳而牵扯到的相关技术的价值所在。目前,零排放让电动汽车成为最低碳的车型,但是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支持大规模、低成本地把它应用到量产车型中,电动汽车还是个奢侈品,或者说还处于一定的概